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斯宾格勒
1880-1936年,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
1、人类历史八大文化: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
2、西方文化并不比其他文化优越,进而批判了"西方中心论"。
3、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他们都是动态存在的独立世界。
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以文化为历史的基本单位来研究的传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汤因比、亨廷顿。
文化
批判
独立
汤因比
2、各个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恰恰是相互接触的。
3、提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1、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不应是国别,应该是比国家更大的文明。
文明
联系
中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
1913-2004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教材,甚至包括许多军校。
1、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倘若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有机联系有正确的认识,就能根据各种历史模式来洞察未来的一般趋势
2、必须把世界历史看成统一的整体。研究的是全球和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
传承
整体
1913-1993年,就读清华、留学哈佛,曾任
世界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创立者。
纵向发展指人类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五种社会形态)。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相辅形成。”
“世界历史,阐述的是人类自原始、孤立、分散发展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生产方式
联系密切
吴于廑
世界史就是:有人类以来,世界各地区、民族、国家历史的总和。具体特点:
1、独特性:
南欧:柏拉图
南亚:佛陀
东亚:孔子
西亚:琐罗亚斯德
2、平等性:
各自特征不同。
文明有先进落后之别,
无高贵低贱之分。
世界史
——含义
斯宾格勒
汤因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
吴于廑
王邵励
俞金尧
世界史
——分期
世界
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世界
近代史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资本主义社会
大单元二:
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发展、世界日益成为整体
世界
现代史
按社会形态划分?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大单元一:
世界古代史:
随着生产力发展,各文明从基本独立发展到相互碰撞交流;各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大单元三:
世界现代史:
从世界大战到多极化趋势
整体
发展
的世界
多元
分散
的世界
命运
与共
的世界
多元
分散
整体
发展
命运
与共
世界史
——意义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世界也是同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019年1月2日,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讲话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包容意识、科学精神、放眼寰宇、胸怀天下的新时代公民
世界史
——编写体例
世界史的编写体例是通史知识结构,也是高中世界史的学术体系和呈现方式,特别注重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理解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辩证关系。
纵向发展:描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形态变化。
横向发展:描述人类历史从相对孤立的分散的人群发展到今天全球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世界史的特征:交流、融合、侵略、反侵略、战争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形成,前者加强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两者共同推动历史前进。
世界史
——学习方法
(1)中国史是世界史一部分,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2)脑中装有世界地图;
(3)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培养兴趣
(4)课前预习,完成学案;
(5)适当的听课笔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留下痕迹(尤其是重难点);
(6)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完成作业;
(7)自我总结归纳,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史学观念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生态史观
世界史
——学习方法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核心
理论
核心
思维
核心
方法
核心
能力
核心
价值观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01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标要求: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
2
3
目录
CONTENTS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 出现地区 培育的 作物 驯化的
动物
西亚(最早)
南亚 中国 中南美洲 1、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大麦、
小麦、
豆类等
芋头等
水稻(长江中下游)、
粟(黄河中上游)等
玉米、
南瓜、
甘薯等
羊、
猪、
牛等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根据下图和课本第一子目内容,整理人类文明发展示意图,并标志出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农业与畜牧业产生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和剥削产生
阶级产生
阶级斗争
与部落战争
强制机关
与国家形成
文字产生
农业 手工业 交换贸易 管理与文化创作
定居生活和早期城市
生产力
文明产生的标志:
文明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
国家形成、文字出现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过程:
探究:请从下图中标志出课本中提到的五大古文明区域,并分析其特征。
海洋文明:工商业与农业共同发展,政治体制为民主政治
大河文明:通常为农耕经济为主,政治体制通常为君主专制。
地理环境: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北纬三十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临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
二、古代文明的特点
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性因素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生产力水平、交通条件、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
合作探究:1、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河流或海洋孕育;
②独立多源多元;
③农牧为文明前提 ;
④由点到面的扩展;
合作探究:2、古代文明的特点?
(一)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2900年
苏美尔城邦时代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产生最初文明
文明代表 自然条件 管理体制 文字 文明成就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发展进程
苏美尔
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洪水与
方舟传说
60进制
西亚: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太阳神沙玛什
汉谟拉比王
授予权柄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者商行的货物,处死刑;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君权神授
保护私有财产
同态复仇法
阶级歧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一)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
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波斯帝国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前1595年赫梯人入侵巴比伦,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前1000年代,北部的亚述王朝开始兴起,亚述人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公元前8世纪
亚述帝国(前935年-前612年)
公元前6世纪
波斯帝国
前538年,波斯大军攻占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城众多城市被毁,文字失传。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两河流域的统治者,古巴比伦王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衰史
公元前7世纪
知识拓展
新巴比伦王国
(前626年-前539年)
(二)北非: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
文明代表 自然条件 管理体制 文字 文明成就
古埃及 文明
埃及文明
兴起
约前3500年
埃及初步
实现统一
约前1550-1069年
埃及新王国
国王称法老
约前3100年
埃及古王国
金字塔时期
约前2686-2160年
太阳历
公元前1550年,埃及新王国时期,国王开始采用“法老”尊称神化王权,体现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象形文字
莎草纸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尼罗河为
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以法老为核心的
官僚体系
象形文字
神话、文学;
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知识拓展
图坦卡蒙的面具与金棺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尼罗河
水量丰沛
(洪水泛滥)
赐予埃及肥沃的土壤
粮食丰收、政局稳定
尼罗河
水量不足
影响农业生产
国内局势动荡
外敌入侵
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基本仅分布在尼罗河沿岸,从古王国时期开始,埃及就随着尼罗河水的涨落进入了这样的一种“统一—盛世—衰弱—分裂—统一”的循环.
冲击
成也尼罗败也尼罗
知识拓展
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史
约公元前3100年
约公元前1550年
公元前6世纪
约公元前7世纪
波斯帝国
公元前525年,古埃及又被波斯帝国征服,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王国征服,公元30年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640年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被伊斯兰化。
公元前8世纪一前7世纪,亚述战争,经多次战争征服埃及。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时的疆域
埃及新王国时的疆域
公元前3千纪
古印度
文明兴起
公元前6世纪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公元前1500年
“吠陀”时代
公元前2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4世纪
孔雀帝国
古印度民族众多,语言不一
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分。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 —刘湍康《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三)南亚:古印度文明(公元前3000年)
自然条件 管理体制 文明成就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宗教:婆罗门教、佛教;
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数学:发明0-9的数字;按位计值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三)南亚: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
婆罗门:宗教祭司人员,地位最高
刹帝利:
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
吠舍:普通劳动者、少数富有商人
首陀罗: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贱民:不可接触者
种姓制度特征及影响?
种姓制度是人类与生俱来,神圣不可变更。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为什么印度神话用人体比喻不同种姓?
积极: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②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①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②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③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统治阶层
被统治阶层
特征: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严禁通婚。
种姓制度激化社会矛盾,反婆罗门特权思想高涨,催生了佛教。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佛教
时间:前6—前4世纪
创始人:释迦牟尼
基本教义:“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因果报应”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又称如来。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彻底解脱。
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
知识拓展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史
古代印度是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锡兰)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巴基斯坦,古印度文明源头在今巴基斯坦。
印度数千年历史三个大一统的朝代
(320—540年)
(1526年—1857年)
知识拓展
一直被侵略,从来没停过
公元4世纪
笈多王朝
公元11世纪
德里苏丹国
突厥人
公元16世纪
蒙古人
莫卧儿帝国
(前324年—前185年)
(四) 欧洲:古希腊文明(公元前2000年)
文明代表 自然条件 管理体制 文字 文明成就
希腊在古代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希腊人对他们所生活地区的通称。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
中心区域: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中部分岛屿。
地理环境:
经济类型:
典型城邦: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爱琴文明
环海、
多山少平原
城邦政治
希腊字母
神话、悲喜剧、《荷马史诗》;
思想家、哲学家
多山地、交通不便 (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多岛屿、航海便利(易于形成城邦制国家)
工商业
斯巴达(寡头制) 雅典(民主制)
雅典奴隶制
民主政治结构图
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
特点:
任期制、抽签
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公民意识
前8世纪
前6世纪初
前6世纪末
前5世纪
前4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萌芽
衰落
知识拓展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参加
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古希腊城邦构想图
城邦政体特征: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拓展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史料:“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
材料:它有自身明显的局限性。参与雅典民主的公民构成有着十分强烈的“排他性”,妇女、奴隶、外邦移民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殿堂之外。在苏格拉底的印象中,雅典的公民大会是由一帮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构成的,“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 ——摘编自张三夕、邹明军
《从城邦对话到代议制政治》
评价?
城邦民主政治的进步性:
①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取得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成就。③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城邦民主政治缺陷:
①建立在奴隶主专制基础上,民主范围狭小;
②抽签选举和轮番而至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直接民主的泛滥)
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
希罗多德著成《历史》( στορ 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希腊文字
人文主义色彩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四) 欧洲:古希腊文明---文明成就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
“知识是精神食粮”
亚里士多德
前490年第一次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雅典击败波斯,希腊胜;前480年,第二次希波战争,波斯攻入雅典,后在萨拉米海战中击溃波斯海军,希腊胜。
前338年马其顿腓力二世灭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夺取埃及和巴比伦,建立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但可惜只是昙花一现,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大帝国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
古希腊文明的兴衰史
希波战争以后,雅典成为希腊的霸主。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不满雅典的霸权,于前431-前404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败,斯巴达成了希腊的新霸主。但未能长久,希腊各城邦陷入混战之中。
雅典vs斯巴达
约公元前5世纪前期
约公元前5世纪后期
约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
知识拓展
【深化拓展】就这两种说法,请大家发表观点,如何看待文明多元性
亨廷顿不认为历史会因冷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他认为古老的文明正在复苏, 因而提出了 “文明冲突”论。
钱乘旦认为这是“文明的回归” 。 “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元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 .
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主题升华
★主题升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对待世界多元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前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家国情怀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 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 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 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 半岛南部 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君 主 专 制
民主政治
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小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