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
三、东亚:日本和朝鲜
课程标准
课程目录
中古时期的亚洲
时空观念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年)
阿拉伯帝国
(632-1258年)
笈多帝国(320-540年)
德里苏丹(1206-1526年)
朝鲜
日本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越南
西亚
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1
南亚
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东亚
日本与朝鲜
2
3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目录
CONTENTS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1、兴起与发展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穆罕默德创立
伊斯兰教
7世纪初
622年
632年
7世纪中期起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政教合一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750年全盛时的疆界
(1)政治: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2、统治概况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2、统治概况
(2)经济:
②交流与传播: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①吸收与融合: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艺、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数字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
艺术的集中体现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3)文化: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2、统治概况
特点: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励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合作探究】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阿拉伯文化是在游牧民族传统、伊斯兰教精神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
1、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
2、原因:
A.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
B.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C.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D.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E.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学 思 之 窗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统治者的支持与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
地理位置优越,是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加以融合创新
兼收并蓄
融合创新
学 思 之 窗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影响?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1、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
3、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1、兴起与发展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13C前
13C
14C中
1453年
16C后
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因蒙古西征而迁移到小亚细亚
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政治: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2、统治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
宗教上层
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
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政教合一
的军事
封建帝国
①元首:
②阶层:
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阿拉伯政治体制的继承者
(2)经济:
一、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2、统治
材料: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大哥,让过不?
你猜!
①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合作探究: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思考: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③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逐
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和丰富性;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⑤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
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
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
4世纪—6世纪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
德里苏丹国
拉其普特时期
(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印巴分治”(1947至今)
知 识 拓 展
南亚:印度发展简史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一)笈多帝国
320-540
笈多帝国
民族
建立
政治 政令不统一
宗教
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
印度人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二)德里苏丹国
1206-1526
德里苏丹国
民族
建立
政治 中央集权
宗教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
突厥人
11世纪,突厥人入侵;13世纪初建立
知 识 拓 展
印度的统治与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
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兴起。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经济:农工商及外贸均有所发展
文化:梵文文学、建筑雕刻艺术等
三、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
(一)日本
三、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
(一)日本----1、兴起与发展
17世纪
12世纪末
10世纪
6-7世纪
秦汉之际
646年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镰仓幕府(源赖朝)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知 识 拓 展
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
开始
特点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影响
成功原因
6——7C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受唐文化的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
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没收贵族土地,效仿唐朝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全面学习唐文化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效仿唐律颁行律法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改革适应社会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派创立新政权,积极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加以继承创新;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孝德天皇
知 识 拓 展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645年即为大化元年,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三、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
(一)日本----2、幕府统治
(1)背景:
(2)形成:
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幕府(ばくふ)该词始自于古代汉语,"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本指将领的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其用法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源赖朝(1147—1199)
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
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3)结束:
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共682年。
三、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
(一)日本----2、幕府统治
(4)特点:
(5)锁国政策: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③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三、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
(二)朝鲜
4世纪
政权并立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李成桂
景福宫
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
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中法战争后,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君主专制制度接受中国册封尊孔重儒
(三)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
三、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
秦汉到唐代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殖民者入侵。
古代东亚国家是如何汲取“中华文化因子”的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内容 政治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的影响
关系 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彰显其博大恢宏,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奥斯曼帝国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德里苏丹国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国
日本
朝鲜
越南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
文明传承
相互借鉴
多元并存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