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苏联东欧8国: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4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越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苏联的发展1. 取得成就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工业实力强击溃纳粹德国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 存在问题(斯大林模式弊端)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毛泽东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庆典感言苏联模式经济:国民经济比重失调思想:个人崇拜严重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赫鲁晓夫:从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之一。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5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材料1: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读书不多,行事鲁莽,性格大大咧咧。毛泽东曾说赫鲁晓夫“这个人不太懂马列主义”。——张兆金《历史的逻辑与教育智慧》(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 序幕:苏共二十大(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材料1:(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2.14)材料2:斯大林……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凡是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都必然会被开除出领导机关,接着就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消灭。……许许多多……卓越活动家和党的一般工作人员都成了斯大林专横的牺牲品。——《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秘密报告(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这是好的;二是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揭了盖子”没有对斯大林功过作出全面分析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捅了篓子”认识到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农业集体化不足认识到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严重破坏认识到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二)苏联的改革2. 改革主要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政治 思想 经济 农业工业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①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②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③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3. 特点: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①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种植玉米宣传画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4.评价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积极性1961年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①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②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③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4.评价(2)局限性材料1: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材料2:赫鲁晓夫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客观上对于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传统模式的迷信,解放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全盘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绩和失误及其历史原因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甚至对斯大林进行人身攻击,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齐世荣 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①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思想混乱。(二)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纠正;(2)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混乱。1. 背景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执政期间,苏联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并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二)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2. 主要内容领域 改革措施前期 ①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材料1: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摘编自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2. 主要内容领域 改革措施后期3. 特点:改革重点在重工业。材料1: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①热衷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②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二)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4. 评价材料1: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1955年苏联的国防开支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积极性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材料2: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2)局限性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二)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是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 执政15个月,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执政仅13个月 ,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戈尔巴乔夫改革 前期 经济 内容 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结果后期 内容结果市场调节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成效甚微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二)苏联的改革(1)内容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政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同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侧重结果败因相同点 农业工业前期经济,后期政治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①目的:都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改革,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特点)③结果: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最终失败(三)苏联的解体(1)过程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独立1990年6月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导火索)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991年8月19日,政变失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苏联解体(2)原因①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②直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具体:“冷战”消耗了国力,加剧了社会矛盾;④外部:西方“和平演变” ,东欧剧变;⑤导火线:八一九事件。材料1:二战后,“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1. 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 成就: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 问题: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南斯 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 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捷克斯洛伐克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出现改革运动:“布拉格之春”。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匈牙利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 德国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经济迅速发展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二)东欧的改革根据课本124-125页梳理东欧国家改革的内容及其结果。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三)东欧剧变1. 概况(1989-1992)国家 方式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合并统一国家分裂国家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命运的共同点:①政治: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②制度: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③思想:抛弃马克思主义。特点剧:时间短,范围广变: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三)东欧剧变概念解析: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的下半年开始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2. 实质: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3. 原因(根据教材概括):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根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内部:20世纪80年代,经济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3)外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4)思想: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改革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阅读教材第三目,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1949195419561976197820102012202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纪元开创性,奠基性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知识拓展】三大社会发展模式(理解)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顾近现代历史上的道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道路15C以来1917年以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议制民主私有制占主导自由市场、自由放任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民主专政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了西方和苏联两种不同道路的优缺点,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课堂小测1.赫鲁晓夫执政时,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一些重点科研项目,使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此时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造成思想混乱C.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使其丧失了中国市场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居民的消费品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1977年食品、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6.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后果 B.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剧C.斯大林模式未被突破 D.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AC课堂小测3.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时期时说:“这一时期,苏共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革设计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又缺乏总体上的判断与把握……他的统治集团已基本上丧失了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丧失了其应有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沦为一个老朽腐败的特权集团。”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C.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4.邓小平在1990年9月12日会见金日成时说:“这一年来变化很大,但这个变化才开始,旧的秩序彻底打破,新的秩序还未露端倪,刚刚冒头。过去的矛盾是东西矛盾,还有南北问题。美苏两霸,苏联集团现在没有了。”这一论述反映了( )A.苏东剧变改变了国际政治秩序 B.两极格局终将为单极格局取代C.美苏争霸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D.美国是国际秩序的主要维持国D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