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等级考模拟卷6
一、学校与教育的变迁(24分)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自古至今,中外学校有着不同的形式与教育思想。对此,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学校与教育的变迁”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如下:1.活动一:探索古今中外的学校形式,完成以下提纲。(12分)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活动二:了解中国从古至今学校教育思想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②“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③“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④“子曰:“有教无类。”
(1)按学校教育思想发展的时间先后,上述材料的正确排序是 (单选,2分)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D.③①②④
(2)阐述材料①这一教育理念的人物是 (单选,2分)A.孔子B.朱熹C.董仲舒D.蔡元培
3.活动三:结合材料与所学,概括中国学校与教育的演变特征。(8分)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32分)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页,也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4.根据提示,补充时间轴。(将字母选项填入空格,单选,10分)
A.启蒙运动B.社会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革命D.世界殖民体系
E.美苏冷战F.民族民主运动G.欧洲中心格局H.工业革命I.经济大危机
① ② ③ ④ ⑤
5.观察地图,将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填入地图相应空格。(1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有(三选,6分)()
A.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
B.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势力,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
C.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使其产生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
D.两次世界大战都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促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E.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欧洲实力,使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转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产生该宣言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双选,4分)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A.近代启蒙思想和社会劳工运动的发展B.二战的残酷教训
C.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的人地矛盾D.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三、秦律严苛吗?(18分)
小张同学在浏览网站时看到一篇题为《一卷秦简挑战司马迁,打脸史记》的文章,结合自身在课上关于秦律严苛的学习,不由得对该文章的观点产生了疑问,并进行探索。
小张先找到了《史记》中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记载: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8.根据司马迁的叙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张又找到了文章中提到的打脸《史记》的另一份材料:材料二: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注:御中发征,乏弗行: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谇:斥责;赀;罚;一甲:1344钱;一盾:384钱;除兴:免除征发。)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写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
根据秦简所见,陈胜、吴广误期按秦律应该如何判罚?请帮助小张找到材料一、二的矛盾之处,并谈谈应采信哪一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小张觉得网络文章的说法过于绝对,于是找到了更多关于秦简的研究文章:材料三:
《史记》载,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渔阳郡战国时属燕国,在秦代属于边境之地。屯戍,即驻防。由此可见,陈胜等人此去是要戍边服兵役的。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若如此,便不能用《徭律》中的法令来证明陈胜所言的“失期当斩”不实,因为陈胜等人要接受的更可能是军法的制裁。另外,睡虎地秦简按照其中出土的《编年纪》记载,时间跨度是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不能证明秦二世没有修改法令。从史书记载来看,秦二世时期的法律更趋严苛。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第15期《秦简中的帝国兴亡史》
10.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帮助小张判断,秦律是否严苛?说明理由。(10分)
四、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26分)
民国时期,政府支持大学创作校歌,大学校歌作为大学精神的载体弦歌不断,吟唱至今。
大学名称 创作时间 校歌内容(部分)
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 1916年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南开大学 1919年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清华大学 1921年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复旦大学 1925年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浙江大学 1938年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38年 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建筑坚强的城堡,保卫我疆土人民......
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 1938年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11.分析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与以下选项匹配。(7分)
A.南京高等师范学校B.南开大学C.清华大学D.复旦大学
E.浙江大学F.国立艺术专科学校G.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①传统儒家思想: ②中西文化交融:
③追求真理及学术自由: ④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12.从1916年到1925年,各个校歌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其时代背景。(4分)
1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民国时期大学校歌创作这一历史现象?(15分)
等级考模拟卷6参考答案
一、学校与教育的变迁
1.①私学②太学③书院④古希腊⑤大学⑥京师大学堂(12分)
2.(1)C(2分)(2)D(2分)
3.古代中国的学校由私学和官学组成,基层教育和官方教育并举,(2分)至近代学习西方,开始出现大学;(2分)古代中国的教育重视道德教化,讲究义理和修身,(2分)近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重视自然社会科学,以研究学问为根本。(2分)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
4.①D②B③I④F⑤E(10分)
5.①C②D③B④A⑤E⑥F(12分)
6.BCE(6分)
7.AB(4分)
三、秦律严苛吗?
8.大雨失期,按律当斩。(2分)
9.应免除征发;(1分)司马迁在《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因大雨失期按律当斩而起义,而秦简中却写明如因“水雨”可以免除征发。(1分)
水平一:认为司马迁可信,因为《史记》属于史书,价值较高。或认为秦简可信,属于出土文献,价值较高。(2分)
水平二:认为两则材料都不可轻易采信,尽管两则材料分别是史书和出土文献,价值都很高,但仍无法判断秦律是否严苛,需补充更多的材料,尤其是陈胜、吴广所处的秦二世时期的秦律;此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陈胜、吴广徭役的种类(4分)
(理由言之有理即可,需从史料价值角度来谈。)
10.水平一:严苛。根据材料三中的观点,陈胜、吴广参与的是戍边兵役,和秦简中的徭役类型不同。因此司马迁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叙述应该是无误的。因大雨失期而斩,显示秦律的严苛。
或不严苛,睡虎地秦简中的记载,秦律对于徭役的规定非常细致,其刑罚主要为斥责、罚款,遇特殊情况甚至可以免除。因此总体而言,秦律应是不严苛的。(6分)
水平二:应该分阶段和具体内容来判断,无法一概而论。秦简显示的是战国到秦始皇时期的秦国法律,从其内容来看,刑罚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总体而言不算严苛。但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二世时期,从史书记载来看,秦二世时期法律比秦始皇时期更为严苛。此外,从役的种类来看,陈胜、吴广所服的兵役不同于徭役,兵役处罚更重,不适用于《徭律》的法令。因此,针对不同时间阶段,不同徭役种类,秦律的严苛程度不一。(10分)
四、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
11.①A、B②C③D、E④F、G(7分)
12.变化:从重视知、仁、勇等传统道德观念和立德立言的传统价值追求,到中西思想结合,追求真理、学术自由。(2分)
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吁,中西文化论争。(2分)
13.略
观点与论证:8分
材料和史实:5分
叙事与逻辑:2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