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11.3严于律己(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11.3严于律己(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11.3严于律己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道德修养:培养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法治观念:了解刑法的基本规定,明确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增强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责任意识: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自觉远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重点: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难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
总议题: 严于律己如何守护我们的青春航程?
子议题一:触碰红线?法律威严何在?——为何“法不可违”?
子议题二:日常“红线”在哪里?—— 从“小毛病”到“大麻烦”的警示
自学导航(P99-102)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2.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
教学过程:
子议题一: 触碰红线?法律威严何在?——为何“法不可违”?
(生活观察)
情境一 :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 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
情境二 :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情境三 :袁某借了 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
你认为出现上述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结: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视频展示):“曾经犯下的恶,无法被抹去,它会残留在被害人心里,永远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年少无知,也从来都不是逃脱刑事责罚的免罪金牌,高墙内的失足少年,听不到老师的谆谆教诲,不再有父母的悉心照料,同学的欢声笑语也成了奢望,别让悔恨的泪水伴随青春,遵守法律,远离犯罪,成长的路上不留遗憾。”
结合视频中最后的话语,说说你的感受?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看了视频后,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子议题二:日常“红线”在哪里?—— 从“小毛病”到“大麻烦”的警示
案例 :小明是初一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甚至抄袭同学的。他还偶尔在课堂上起哄,影响老师讲课。老师批评他,他表面认错,但心里不服气。
他最近迷上了一款网络游戏。为了买游戏装备,他先是偷偷从妈妈钱包里拿了50块钱(未被发现)。后来他在某超市,趁店员不注意,将价值约300元的洗发水和牙膏藏入自己携带的包中,未结账便企图离开超市。被超市防损员当场发现并拦截。超市报警。后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张三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警方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治安管理处罚。
又过了两个月,张三“故技重施”,在另一家大型超市内,将价值1800元的某品牌耳机藏入衣服内,未付款走出收银区。被超市电子防盗系统和安保人员发现并控制。警方不再按治安案件处理,而是立为刑事案件侦查。张三的行为被认定为涉嫌盗窃罪。案件将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终由法院审判。如果罪名成立,张三将面临刑事处罚.
小明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
启示: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 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通常指的是未成年人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未达到违法的程度。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八条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五)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
  (六)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
  (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
  (八)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则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一般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明显偏离了社会正常轨道,对未成年人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判断: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展示图片)
行为1:吸烟、饮酒(不良行为)
行为2:参与赌博、变相赌博(不良行为)
行为3:非法携带弩、匕首等管制器具(严重不良行为)
行为4:多次旷课、逃学(不良行为)
行为5: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严重不良行为)
行为6: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不良行为)
总议题: 严于律己如何守护我们的青春航程?
小结: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犯罪
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抗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1、珍惜美好生活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4、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