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芣苢
诗经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把握诗歌的内容。
1
领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
3
体悟诗歌的劳动场景,培养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
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中热情、喜悦的劳动气息和劳动之美
素养目

Literacy goals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Part 1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文学常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文学常识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文学常识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是王室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文学常识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文学常识
比,就是譬喻。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
文学常识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文学常识
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毛诗序》 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开花结果之时,妇女们便会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她们的情绪高涨,场面异常热烈。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写作背景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车前草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淋病、尿血、小便不通、黄疽、水肿、热痢、泄泻、目赤肿痛、喉痛等等。
整体感知
Part 2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
《诗经·周南》
全诗一共三个乐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章(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概略叙述采摘芣苢的劳动
第二章(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采摘芣苢的动作
第三章(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描写妇女满载而归的情景
姑娘采摘芣苢的画面
探究文本
Part 3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获得。
翻译:茂盛繁密的车前子,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繁密的车前子,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翻译:茂盛繁密的车前子,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繁密的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茂盛繁密的车前子,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繁密的车前子,掖起衣襟兜回来。
“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采摘前的喜悦图
采摘时的竞技图
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甲骨文/小篆
含义






采摘
取得,获得
拾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可以调换顺序吗?请简要分析。
展现了怎样的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展现了劳动的过程与欢乐
“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比较概括,还不具体。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掇”“捋”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叶,“捋”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既写出芣苢的不同长势,也描绘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袺”“襭”是对用裙襟兜盛取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写出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归纳总结
Part 4
此诗直接刻画了采摘芣苢的劳作场景,从劳作的开端至终结,未对劳动者、动因、地点、环境或结果进行详细描述,亦无刻意构思的痕迹。诗中直接吟咏劳动的主题,纯粹以事为题,随事而歌。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赋的手法】
【丰富的想象空间】
02
03
【重章叠句】
01
本诗的第三句与首句相同,第四句则与第二句呼应,仅有一个字有所变动。第二章和第三章与第一章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对每章的第二、四句中的动词进行了替换。换言之,整首诗的三章共十二句中,仅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在变化,其余部分均为重复。
艺术特色
文章主旨
the gist of the article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
清代学者方玉润评论《芣苢》一诗时,若以平和的心态沉浸于诗中,仿佛能听到田间妇女三五成群,在广阔的平原上、风和日丽的时刻,一同吟唱应和,歌声悠扬,似远似近,时断时续。这种情境让人难以捉摸情感的流转和心灵的豁然开朗,因此,这首诗无需深入解读,其妙处自然显现。
第一章:人们结伴出发去采摘芣苢
第二章:采摘芣苢时的动作描写,数量由少到多
第三章:芣苢越采越多,人们采摘完毕,满载而归
写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Part 5
1. 根据情境默写。
(1)《诗经 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2. 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表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致观察。从一棵棵地摘,到一把把地捋,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祜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采用重章叠唱手法,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在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B
解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错,本诗的节奏明朗、轻快,流露的是劳动的喜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3. 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形象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B.体现美学精神。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C.写法讲究。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由“花”到“实”再到“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D.反映审美理念。女子既“尽美”又“尽善”,不仅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有“宜室”“宜家”的内在品质。
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说法错误,这是运用重章叠唱的方式。
4. 本诗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兴手法的掌握。全诗三章,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表达对新娘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由此可知,这首诗三章都借助“桃之夭夭”起兴,同时以桃作比,借助桃的不同阶段来赞美嘱咐新娘。联想巧妙而且形象鲜明。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