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朝( )
A. 统一了文字 B. 以儒学作为选官标准
C. 创立了科举 D. 实行了崇文抑武政策
2.《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 完颜阿骨打 D. 耶律阿保机
3.从下面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朝代:汉朝
人物:张骞
事件:张骞通西域 朝代:北魏
人物:孝文帝
事件: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朝代:唐朝
人物:文成公主
事件:唐蕃和亲 朝代:元朝
人物:
事件:回族的形成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 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 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 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4.有一部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哪一古代文明古国的社会?( )
A. 古巴比伦 B. 古埃及 C. 古印度 D. 中国
5.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们肯定她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 打击敌对的官僚势力 B. 爱惜人才
C. 促进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创立殿试制度
7.唐玄宗统治后期,谁发动了一场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叛乱( )
①李渊
②安禄山
③黄巢
④史思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兴盛 C. 文化的昌盛 D. 商业贸易的繁荣
9.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辛弃疾 D. 沈括
10.如图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示意图,从图示中你可以直接看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繁荣与开放 B. 政权分立到统一 C. 社会变革 D. 民族交融
11.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对历史学习有独特价值。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空白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 君主专制 B. 经济发展 C. 思想控制 D. 边疆管理
12.《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据此可知此书( )
A.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B. 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
C. 是最早一部农学著作 D. 受西方科技影响深刻
13.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除夕、中秋、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还突出反映了( )
A.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B.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 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D. 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巨大
14.1683年台湾入“版图”后,清政府设置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台湾府 C. 福建省 D. 台湾行省
15.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 B. 环境改善 C. 商业发达 D. 医学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10分)粮食与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永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依靠东南地区赋税存立的”中原王朝生命线。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 根据示意图,分析隋朝粮仓设置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作用。
材料二:
(2) 分别写出图1和图2农具的名称,并概括它们对粮食生产的共同作用。
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粮食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4)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17.(10分)改革创新与开放,历来是各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篇】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1) 材料一提到的考试方法属于哪一考试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该制度的作用。
【开放篇】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2) 请列举唐朝对外开放的史实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
【综合篇】(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3) 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社会生活三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18.(9分)国家治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请你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析治国理念】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主要治国理念。
任务二【探讨制度创新】
材料二:
卡片一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种制度提供了布农(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卡片二
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2) 写出两个卡片中的制度名称?依据材料分析卡片二中的制度有何特点。
任务三【感悟民族精神】
材料三: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 2014年3月30日)
(3)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坚持和平交往的理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提示:可结合“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三个关键词进行论述。要求:阐明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9.(11分)繁荣、开放的文明自古便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既滋养自身的发展,又吸引着世界的眼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叶后陆上丝绸之路迅速衰败,加之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唐代的海上丝路所交流的不仅有丝绸、瓷器等商品,还有宗教、艺术、风俗等,因此它为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陈军《浅析唐代的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代海上丝路蓬勃兴起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期,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海禁松驰,东南沿海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16世纪后,一些欧洲殖民者也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据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材编写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时的支持者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影响。
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思体恤。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朝”不与“外夷”“通有无”的原因及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小题1】特点:大都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积极作用: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动摇了隋的统治。
【小题2】图一:曲辕犁;图二:秧马。共同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对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题3】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高产作物的引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增长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辛勤劳作等。
【小题4】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情况,人口数量的变化,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等。
17.【答案】【小题1】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小题2】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达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等。
【小题3】科技领先,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等三大发明;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等;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
18.【答案】【小题1】治国理念:君主要心存百姓,以民为本;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或兼听纳下);君主要以身作则(或君主要正己修身)。
【小题2】制度:科举制;行省制度。特点:继承传统与创新制度相结合;注重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行政区划上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错的特点。
【小题3】观点: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坚持和平交往的理念。
论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对外和平交往的理念。唐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坚持和平交往的理念,倡导通过友好交流和相互尊重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和国际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和平思想,在当代更值得弘扬与推广。
19.【答案】【小题1】陆上丝绸之路迅速衰败,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
【小题2】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小题3】明成祖;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题4】自以为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