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农工商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住行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 产 力: 定义: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要素: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的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采集、渔猎→农业出现食物生产社会生活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农业文明古代 近代 现代食物物种交流农业现代化工业文明丰富物种改善生活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在何时出现?有何表现?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地域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西亚东亚美洲水稻、粟猪、狗(距今7000年前)小麦、大麦绵羊、山羊、牛(距今9000年前)玉米、甘薯、马铃薯骆马、羊驼、火鸡(距今6000年前)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希腊罗马、美洲农业和社会生活有何表现?P3-5地域 食物生产 土地所有制 社会生活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 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中国 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国家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②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农业技术: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 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贵族或富人私有,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古代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 ①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②发明了“浮动园地”。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3.农业产生有什么意义?(一)地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1.身份转变 2.物质基础和人口变化(二)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1.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2.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三)精神生活1.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2.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四)生产关系的变化(家庭内部)1.男子地位上升(氏族内部)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氏族之间)3.国家诞生:部落到国家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4.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有何表现?有什么影响?【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改变饮食习惯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推动经贸发展影响生态环境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特点积极消极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横向:分散→整体欧洲发挥中介作用丰富性全球性长期性双向、互补双重性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5.农业现代化的背景是什么?现代农业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有什么表现?背景: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的推动 ,科技的进步等。食物生产食物储备食品安全粮食安全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冷链物流低温制冷机械通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供需矛盾联合国保障中国贡献国家重视立法规范严格监管原因措施食物供应成就和问题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标志生产关系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中劳动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中的劳作方式。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1.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如何演变?(*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畜牧工具纺织工具冶铁工具陶瓷工具【拓展——中国古代耕种方式的的发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以来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出现、推广趋势:人力→畜力两汉隋唐出现耦犁和犁壁进一步推广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如何演变?(*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化: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劳作方式手工业劳作方式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小农经济内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一家一户 ——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封闭性)精耕细作----多投入多产出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局限性: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脆弱性)在后期(明清)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3.工厂制度的背景、特点、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0课背景:工厂的出现特点:影响:(1)时间:(2)工人:(3)生产: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流水线(协同、厂主监管)(4)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1)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2)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3.工厂制度的背景、特点、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0课(一)积极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促进乡村的改变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5.初等教育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高(二)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政治: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4.现代科学技术有什么成就和影响?现代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含义原因成就生产力经济人类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人类视野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科技进步的评价革命性意义负面影响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古代 1500年前后近代 1900年现代 至今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与生活第7课:古代商业贸易人类的经济生活包括生产、储备、交换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1.中国古代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什么表现?时期 国内贸易表现商朝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元明清①商人出现;②贸易范围;③工商食官“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交子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②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商业网络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对外贸易(1)外贸通道: ;丝绸之路①路线:汉:陆路为 ,海路发端;唐:海陆 ;宋: 路中断,以 路为主,远达 沿岸。②产品: ;主并举陆海红海丝绸、瓷器、纸张、茶叶(2)管理机构: ;(3)特殊形式(重要方式): ;(4)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市舶司朝贡贸易广州“十三行”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1.中国古代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什么表现?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货币、信贷、契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如何?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3.世界市场的发展的历程如何?(时间+事件+结果)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世界市场重大事件开始形成(雏形)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4.近代商业贸易有什么变化?【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商品贸易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品种类的丰富:烟草、咖啡、奴隶、鸦片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英国→多中心荷兰、法国、英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规模和资金流动量大空 间内 容商品交易所创立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贸易公司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5.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世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如何?【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19、20、21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一战前:政治经济不平衡一战后: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二战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现代科技进步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战后改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曲折探索、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充满挑战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6.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如何建立和发展?(1)建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不足: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7.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如何建立?【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2课、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1816-1929金本位以英镑主导国际货币1944-197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主导国际货币1976-现在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多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村落集镇早期城市城市化推进前9000年原始社会末期前3500-前3100近代以来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1.村落、集镇、城市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有什么表现?村落成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商业发展(3)防御需要(4)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5)常住人口增长集镇成因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城市含义: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影响各地民居的因素是什么?各地民居有什么表现?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影响因素: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古代两河流域 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古代中国 远古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逐渐形成地上建筑先秦以来 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古希腊罗马 希腊罗马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古罗马后期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①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②集体住宅A.原因: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B.表现: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C.影响: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美洲 北美 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 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影响各地民居的因素是什么?各地民居有什么表现?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古代两河流域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古代中国 远古 巢居和穴居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逐渐形成地上建筑先秦以来 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木构抬梁结构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古希腊罗马 希腊罗马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古罗马 后期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①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②集体住宅美洲 北美 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 雨林 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3.中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如何?问题(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交通拥堵、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中国城市化列强入侵民族工业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改革开放近代——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率逐步提高,人们居住条件逐步改善。4.如何评价城市化?(积极、消极)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含义: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陆路水路邮路陆路水路航空水陆交通的变迁交通的变迁运输通信河运、海运河运、海运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1.陆上、水上(河运、海运)、空中交通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以来新式交通工具的诞生)变迁的表现陆路:道路铺设天然道路人工道路水运河运:国内运河开凿海运古代对海洋的探索:中国、西方近现代全球航路的建立与拓展建立:新航路开辟拓展:国际运河工业革命以来新式交通工具的诞生: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2.交通工具的变迁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变迁的影响加强各地沟通影响城市发展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制度的确立以及功能区的分离,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交通拥堵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疫病流行消极人口死亡社会混乱政治、经济变动积极:医学和公共卫生进步中国:中医药成就西方:西医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1.疫病爆发有什么影响?1.消极(1)健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2)经济、政治:导致经济政治变动①古希腊 伯里克利;②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导致亚历山大帝国土崩瓦解。③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3)思想:疫病带来精神冲击,出现信仰危机(4)社会:社会秩序混乱(5)军事:士兵大量死亡,军队战斗力降低,军队和难民的流动扩大疫病传播范围2.积极(1)思想:新思想孕育和传播,如人文主义思想(2)医学: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2.中医药的成就是什么?西医传入中国后,发展情况如何?P82-844.现代医疗卫生进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P88-89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中外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情况如何?P86-8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