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濠江模拟)在云南镇雄发掘距今约1万至3万年左右的石器遗址,发现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网坠、石斧、石砧、石锛等打制和磨制石器共300多件。据此推测,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旧、新石器过渡时期 D.金石并用时代
2.(2025·濠江模拟)图片为“示”字的甲骨文常见写法。构形:下方立柱支撑,上方短横代表供奉之物。甲骨卜辞中,“示”常与祖先神、自然神相关,如“上示”(先祖)、“下示”(先妣)、“元示”(大宗)等,通过研究“示”的构造释义,可以了解商代( )
A.劳动生产情况 B.礼仪习俗情况
C.天文观测情况 D.家庭结构情况
3.(2025·濠江模拟)《左传·隐公三年》载,公元前720年,辅政的郑庄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表达不满,平王否认此事,为证明互信双方交换人质。这表明( )
A.周王“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衰落
B.诸侯控制着分封权力
C.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制度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4.(2025·濠江模拟)《睡虎地秦简》记载了一起盗窃案的审理过程:失主起诉→县廷受理→县廷派官吏调查取证→县廷开庭审理→县吏根据调查和证人证言判决→执行。这说明秦朝( )
A.封建统治政策非常严酷 B.有独立的司法机关
C.案件审理程序具有严谨性 D.法治得到有效落实
5.(2025·濠江模拟)阅读文段和图片,作为研究汉代的历史资料,该文段和图片形成了( )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考古发现:汉代集市画像砖
“……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A.因果关系 B.促进关系 C.否定关系 D.互证关系
6.(2025·濠江模拟)南北朝时期诗歌《木兰辞》描写了一个替父从军(忠孝)的女英雄形象。诗词内容包括:地域如黄河、燕山;手工业如织布情境,少数民族君主称呼“可汗”,等等。这( )
A.证明北方处于汉族统治之下的事实
B.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C.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战争不断
D.北方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7.(2025·濠江模拟)武则天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如创立殿试、武举;采用糊名法;还采用自荐和他荐等办法,下诏允许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咸令自举”。这些措施( )
A.清除了传统门阀势力 B.否定唐朝前期政策
C.有利于人才选拔 D.造成藩镇割据现象
8.(2025·濠江模拟)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1021年),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有大臣表示不解,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宋真宗意在( )
A.强化君主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工作效率 D.削弱武将兵权
9.(2025·濠江模拟)赵孟頫是宋皇室后裔,元代著名书画家,元朝几代皇帝对其称赞有加,元仁宗时期命选最好的雕刻工匠,质量上乘的纸张和油墨出版赵孟頫及其妻子儿子一家的作品以传之后世。这( )
A.加速了蒙古族文化的汉化过程 B.有利于营造崇尚文化的氛围
C.表现出对思想控制的强烈愿望 D.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10.(2025·濠江模拟)《镜史》(康熙二十年)记载明朝孙云球制造远镜、存目镜等仪器,远镜“楼台高处用之,远视山川河海、树木村落,如在目前”,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这证明明代( )
A.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观测仪器 B.形成了完整的科研创造体系
C.已经告别了冷兵器时代 D.能利用光学技术制造实用仪器
11.(2025·濠江模拟)表格内容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银价数据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银钱比价(每两白银兑换铜钱数)
18世纪中后期 1∶1000
1820年代末至1830年代初 1∶1600
1839年 1∶1600左右
1846年 1∶1800
(注:数据主要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相关研究)
A.白银总量增加 B.农业产品商品化
C.工业产品物美价廉 D.白银大量外流
12.(2025·濠江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将涉外交涉称为“夷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夷务”一词,代之以“洋务”。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思想界兴起洋务思潮,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这说明( )
A.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治理国家 B.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不断深入
C.汉族官员在政府中起主导作用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国家
13.(2025·濠江模拟)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实政方面锐意改革:1895年开始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大力兴办铁路和矿务;突破传统财政金融体系开设银行等。清政府实政改革的背景是( )
A.西北边疆危机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失败 D.维新运动失败
14.(2025·濠江模拟)中华民国初年,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采用鞠躬、握手礼,旧时称谓如“大人”、“老爷”被“先生”、“君”等取代。这( )
A.体现了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B.说明中国人摈弃了传统文化
C.反映封建风俗习惯根本转变 D.民国政府对中国改造取得成功
15.(2025·濠江模拟)五四运动后,觉悟的知识分子逐步改变历史上轻视劳动者的观念,提出“与劳工为伍”的口号,发起平民讲演团、举办文化补习班、成立俱乐部,进行工人阶级状况调查。这些办法( )
A.促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成功阻止中国政府在巴黎和约签字
C.沉重打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D.有利于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
16.(2025·濠江模拟)下图是1932年12月苏维埃政府发给杨家逹的耕田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国共合作 B.苏区土地政策
C.敌后根据地 D.解放战争
17.(2025·濠江模拟)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支主力部队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等15个省两亿人口的地区,跨越雪山草地,突破国民党100万军队的层层围追堵截,最后胜利会师,建立陕甘宁根据地。这描述的是( )
A.红军长征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18.(2025·濠江模拟)某同学参加研学活动后,为写一篇抗日战争方面的小论文,搜集了以下资料。填表中______( )
搜集的资料 论题
1.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八路军 新四军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张自忠壮烈殉国 左权血洒疆场3.青年学生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文艺界成立抗战协会4.海外华侨回国参战…… 论题______
A.国民党消极抗日 B.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组成部分
C.伟大的民族抗战 D.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9.(2025·濠江模拟)据统计,1957年到1965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21万千瓦增加到1099万千瓦;1964年主要机器设备自给率由1957的60%增加到90%;1965年实现石油全部自给。这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 B.苏联的援助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0.(2025·濠江模拟)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网民从5.64亿增加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互联网站1846个,应用程序2910个,公众账号7671个。这显示了( )
A.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B.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
C.中国国防安全建设成就 D.数字化教育在我国普及
21.(2025·濠江模拟)卡片文字是发现于希腊爱琴海地区的线形文字(部分),该文字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这可以用来证明古希腊( )
A.已经形成文明 B.建立城邦国家
C.实行民主政治 D.崇尚文化教育
22.(2025·濠江模拟)下表是11世纪以后欧洲文化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 )
项目 内容
行会学校 城市学校 培养实用技术人员为主
世俗文学 如《亚瑟王之死》,宣传骑士忠贞冒险精神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城市文学 如《如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史学 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双城史》
A.说明资本主义产生 B.反映宗教势力衰落
C.适应历史发展趋势 D.促使庄园瓦解
23.(2025·濠江模拟)《哈姆雷特》(1599—1602年)有一句台词: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 )
A.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感 B.体现了对人价值的思考
C.表达了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赞美 D.肯定了君权神授的作用
24.(2025·濠江模拟)阅读表格内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物种 原产地 时间 异域种植情况
玉米 美洲 16世纪中叶起 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时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小麦 欧亚 16世纪中叶 墨西哥市的小麦面包已经和“西班牙一样便宜”。
A.工业革命的扩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海上丝绸之路的驱动 D.生产效率提高
25.(2025·濠江模拟)右图是1779年英国漫画家James Gillray创作的漫画,名为“The Horse America,Throwing His Master”。据此,这幅漫画体现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拿破仑征服欧洲
C.北美独立战争 D.拉美独立运动
26.(2025·濠江模拟)他提出“宇宙中物质的每个粒子都对其他粒子有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7.(2025·濠江模拟)右图是美国杂志《顽童》插图《参议院的老板们》(1889年1月23日由JosephF.Keppler绘)。图中参议院议员席位的背后是巨型企业集团(托拉斯)的老板们。墙上的匾牌上写着:“这是垄断者所有、垄断者统治、服务于垄断者的参议院!”。这反映了( )
A.国家对经济的重视 B.美国建立民主制度
C.参议员全是资本家 D.资本对政治的支配
28.(2025·濠江模拟)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只承认‘产品’而不承认‘商品’,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生产部门只完成生产任务而无需进行经济核算。”该论述符合(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模式
29.(2025·濠江模拟)阅读表格内容,这种现象( )
组织 成立时间 发展
阿拉伯国家联盟 1945年 2001年,扩大到53个国家
非洲统一组织 1963年 2020年演进为非洲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 2023年扩大到10国
A.反映了两极格局逐步瓦解的趋势
B.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衰落
C.说明欧洲殖民势力在不断扩张
D.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30.(2025·濠江模拟)据联合国1994年《人权发展报告》载,1960至1991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拥有财富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人的财富比例则从2.3%下降到1.4%。这反映了( )
A.人类社会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
B.科学技术应用程度决定财富分配
C.工作不同决定着收入的差异
D.社会制度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2025·濠江模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体育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体育项目 朝代 文献资料
项目一 蹴鞠 汉 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习之。 ——汉 刘向《别录》
宋 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东京梦华录》
项目二 拔河 唐 “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 ——唐 薛胜《拔河赋》
项目三 毽球 宋 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活的小职业之一。当时,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子的店铺就达数十家。 ——整编自相关文献
(1)根据项目一,概括汉宋蹴鞠在功能上的异同。
(2)根据项目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拔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根据项目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毽球在宋代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产生新现象的原因。
32.(2025·濠江模拟)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情况的有效方法,为作出科学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原题《调查工作》)一文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整理
材料二 1930年5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江西寻乌县,利用红军休整的20余天时间,对寻乌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解决根据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如土地分配、阶级划分、商业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
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部分)
项目 早期政策 寻乌调查后调整 调整目的
项目一 分配原则 按户平均分配 (“一刀切”)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避免土地质量不均,减少中农不满
项目二 对待富农 没收全部土地 没收多余土地,保留其劳动部分 防止富农激烈反抗,稳定农村秩序
项目三 对待中农 没明确保护 明确“中农不动” 争取中农支持,扩大革命基础
项目四 斗争策略 单纯依靠贫农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孤立富农与地主” 形成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
(注:表格内容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红军党内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党的应对策略。
(3)结合《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谈谈寻乌调查对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价值。
(要求:紧扣材料和项目内容,起码选择两个项目进行分析且分析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且与分析形成逻辑关系。)
33.(2025·濠江模拟)探究式学习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漫画是研究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源。漫画一词英文为caricature,语源来自拉丁文caricatura,意思是夸张、强化。政治漫画以夸张的笔触再现时事,吸引大众眼球,引导他们去思考夸张图像背后隐含的微言大义。阅读漫画,完成任务:
漫画介绍:苏联1953年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根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描述 任务
漫画产生的背景
漫画内容描述(包括文字、人物、场景物件等构成的叙事)
漫画隐含的含义
作者立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在云南镇雄发掘距今约1万至3万年左右的石器遗址,发现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网坠、石斧、石砧、石锛等打制和磨制石器共300多件”和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人类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较为原始。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定居生活,生产工具更精细。该遗址同时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且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体现技术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属于旧、新石器过渡时期,C项符合题意;
A:旧石器时代仅强调打制石器,忽略遗址中存在磨制石器的事实,表述片面,A项不符合题意;
B: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但遗址中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且未提及农业、定居等新石器时代典型特征,证据不足,B项不符合题意;
D:金石并用时代指出现金属工具(如铜器),晚于新石器时代,但题干未提及金属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旧、新石器过渡时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字的甲骨文常见写法”和结合所学可知,“示”字下方立柱支撑,上方短横代表供奉之物,且在甲骨卜辞中与祖先神、自然神相关,这明显与祭祀等礼仪习俗有关。祭祀是商代重要的礼仪活动,通过对“示”字构造释义研究,能够了解商代祭祀礼仪习俗情况,B项符合题意;
A:从“示”字的构造来看,未体现与劳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劳动生产相关元素,所以不能了解商代劳动生产情况,A项不符合题意;
C:整个“示”字构造及相关释义未涉及天文观测相关内容,如星辰、天象等,C项不符合题意;
D:“示”字主要围绕神祗、祭祀等,未涉及家庭结构中如亲属关系、家族组织形式等方面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公元前720年,辅政的郑庄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表达不满,平王否认此事,为证明互信双方交换人质”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需定期朝见周天子,履行义务。郑庄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想分权还需通过交换人质来证明互信,这体现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衰落,A项符合题意;
B:分封权力是周天子授予诸侯的,题干未体现诸侯控制分封权力,而是周王与诸侯间关系的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政治关系的变化,未涉及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制度强化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时间是公元前720年,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此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并得到重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失主起诉→县廷受理→县廷派官吏调查取证→县廷开庭审理→县吏根据调查和证人证言判决→执行”和结合所学可知,从失主起诉,到县廷受理、派官吏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再到依据调查和证人证言判决并执行,整个流程环节清晰、有序,体现了案件审理程序具有严谨性,C项符合题意;
A:题干仅呈现了一起盗窃案的审理流程,未涉及刑罚轻重等体现统治政策严酷的内容,无法得出封建统治政策非常严酷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时期,司法权并未从行政权中独立出来,地方司法由行政官员兼理,题干也未体现有独立的司法机关,B项不符合题意;
D:秦朝是封建专制统治,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且题干仅展示审理流程,不能说明法治得到有效落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律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汉代集市画像砖”可知,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记载描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集市上卖酒的情景。考古发现的汉代集市画像砖直观地展示了汉代集市的场景。互证关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证据或信息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共同证明某个事实或观点。文段中的记载和图片中的画像砖都描述了汉代集市的场景,两者相互印证,共同提供了关于汉代集市情况的历史资料,形成了互证关系,D项符合题意;
A:因果关系通常指的是一个事件或行为导致另一个事件或行为的发生,文段和图片都是对汉代集市情况的描述,并未体现出因果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
B:促进关系指的是某个因素或行为对另一个因素或行为产生了推动作用,文段和图片都是对汉代集市情况的客观描述,并未体现出促进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C:否定关系指的是一个陈述或事实与另一个陈述或事实相矛盾或相互否定,文段和图片都是对汉代集市情况的描述,并未体现出否定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集市,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诗词内容包括:地域如黄河、燕山;手工业如织布情境,少数民族君主称呼‘可汗’”和结合所学可知,《木兰辞》中诗中既有汉族元素,又有少数民族元素,生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的融合,B项符合题意;
A:“可汗”是少数民族领袖称号,说明北方存在少数民族政权,而非完全由汉族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C:木兰从军背景涉及战争,但题干未强调“战争不断”,且核心是文化融合而非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
D:织布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但无法直接证明北方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且题干未提农业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如创立殿试、武举;采用糊名法;还采用自荐和他荐等办法”和结合所学可知,殿试、武举拓宽选拔类型,糊名法保证公平,自荐、他荐扩大选才范围,都利于人才选拔,C项符合题意;
A:这些措施主要是围绕科举选才,无法完全清除传统门阀势力,门阀在当时仍有一定影响力,A项不符合题意;
B:武则天的科举举措是对唐朝前期科举等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并非否定,B项不符合题意;
D: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导致,和这些科举选才措施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完善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不同的意见相互制衡,这样各方就都不敢胡作非为了。即,注重臣子之间的互相制衡,从而加强皇权,A项符合题意;
B:同时让政论不同的两人出任宰相,二人互相牵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这并非是宋真宗举措的主要意图,B项不符合题意;
C:同时让政论不同的两人出任宰相,二人互相牵制,会降低工作效率,C项不符合题意;
D:王钦若、寇准出任宰相,而非武将,与削弱武将兵权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强化君主权力,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赵孟頫是宋皇室后裔,元代著名书画家,元朝几代皇帝对其称赞有加,元仁宗时期命选最好的雕刻工匠,质量上乘的纸张和油墨出版赵孟頫及其妻子儿子一家的作品以传之后世”可知,元仁宗时期对赵孟頫及其家人作品的推崇和出版,反映的是元朝统治者并未顾忌政治因素而排斥赵孟頫的作品,表明其对汉文化的推崇,这有利于营造崇尚文化的氛围,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两种文化的融合,也不能以对赵孟頫作品的推崇得出加速了蒙古族文化的汉化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思想方面的主张,无法得出是否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思想控制一般涉及国家对主流思想的推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不同,也未涉及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无法得出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镜史》(康熙二十年)记载明朝孙云球制造远镜、存目镜等仪器”可知,明代孙云球制造的远镜和存目镜等光学仪器,能够实现远距离观测和放大微小物体的功能,这表明明代已经能够利用光学技术制造实用仪器,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提及“最早”,且望远镜的发明通常归功于欧洲(如伽利略等),“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观测仪器”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系统性,仅描述个别仪器,B项不符合题意;
C:“告别冷兵器时代”与光学仪器无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科技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表格“1∶1000”“1∶1800”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等国通过鸦片贸易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不断上涨,从18世纪中后期的银钱比价1∶1000涨到了1846年的银钱比价1∶1800,说明了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价上涨,D项符合题意;
A:白银大量外流才会导致银价上涨,白银总量是减少而不是增加,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产品商品化可能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对白银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B项不符合题意;
C:工业产品物美价廉可能导致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会影响工业品价格,与银价上涨并无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白银大量外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清政府将涉外交涉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思想界兴起洋务思潮,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将涉外交涉称为“夷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夷务”一词,代之以“洋务”,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思想界兴起洋务思潮,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从“夷务”到“洋务”的转变,以及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都表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更加重视和接纳西方的技术和知识,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提到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但并未提及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来治理国家,洋务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而非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提及汉族官员在政府中的地位或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南京条约》的签订,而题干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情况,且主要关注的是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95年开始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大力兴办铁路和矿务;突破传统财政金融体系开设银行等”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并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我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此题干所述改革的背景是甲午战争的失败,C项符合题意;
A:西北边疆危机在19世纪70—80年代已经存在了,不是题干所述改革的直接背景,A项不符合题意;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B项不符合题意;
D:维新运动失败是在1898年9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后清政府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废除跪拜、作揖等体现等级差别的礼节,采用鞠躬、握手礼这些更平等的礼仪形式”可知,“大人”“老爷”等称呼带有封建等级色彩,被“先生”“君”等平等意味的称呼取代,这些变化体现了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A项符合题意;
B:民国初年礼仪和称呼的改变,只是摒弃了封建糟粕部分,并非抛弃了所有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得以传承,B项不符合题意;
C:虽然礼仪和称呼有变化,但封建风俗习惯根深蒂固,仅这些改变不能说明封建风俗习惯根本转变,C项不符合题意;
D:民国政府在礼仪和称呼方面有改革举措,但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改革面临诸多阻碍,不能说对中国改造取得成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五四运动后,觉悟的知识分子……提出‘与劳工为伍’的口号,发起平民讲演团、举办文化补习班、成立俱乐部,进行工人阶级状况调查”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这有利于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D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A项不符合题意;
B:五四运动期间成功阻止中国政府在巴黎和约签字,而不是五四运动后,B项不符合题意;
C:1912—1928年统治中国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32年12月苏维埃政府发给杨家逹的耕田证”和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政府存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在这一时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目的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1932年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发给农民耕田证,这体现了苏区的土地政策,即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农民土地要求,B项符合题意;
A: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192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1937—1946年左右,1932年并非处于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典型时期,耕田证与国共合作关系不大,A项不符合题意;
C: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敌人后方建立的抗日根据地,1932年还未进入全面抗战的敌后根据地建设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D: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区土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跨越雪山草地,突破国民党100万军队的层层围追堵截,最后胜利会师,建立陕甘宁根据地”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所以题干描述的是红军长征,A项符合题意;
B: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不符合题意;
C: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结束于1928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安事变等促进团结抗战的事件,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力量,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还有青年学生、妇女、工人、文艺界、海外华侨等不同群体参与抗战”可知,题干充分体现了全民族参与抗战,是伟大的民族抗战,C项符合题意;
A:资料中提到正面战场以及张自忠等国民党将领壮烈殉国,体现了国民党的积极抗战,并非消极抗日,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料主要围绕中国国内各方面抗战情况展开,未涉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D:资料虽有涉及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领导的力量,但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及其他各界抗战情况,不能单纯得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这一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957年到1965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21万千瓦增加到1099万千瓦;1964年主要机器设备自给率由1957的60%增加到90%;1965年实现石油全部自给”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到1957年底,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农业机械动力增加、机器设备自给率提高以及实现全部石油自给,使我国初步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D项符合题意;
A: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推进的,题干时间是1957—1965年,此时尚未进行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陆续撤回专家、停止援助,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成就并非主要得益于苏联援助,B项不符合题意;
C:“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大炼钢铁等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比例失调,并未对题干这些成就起到积极促进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网民从5.64亿增加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互联网站1846个,应用程序2910个,公众账号7671个”可知,2012—2021年,我国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提升,互联网站1846个,应用程序2910个,公众账号7671个,这些信息和数据显示了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显示了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未提及经济或民生指标,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国国防安全建设成就”相关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教育领域的具体数据,无法推断出“数字化教育在我国普及”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互联网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卡片文字是发现于希腊爱琴海地区的线形文字(部分),该文字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通常意味着一个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明体系。文字的出现表明古希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记录信息、传承知识的能力,这是文明形成的重要体现,所以可以证明古希腊已经形成文明,A项符合题意;
B:希腊城邦国家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开始兴起的,而题干文字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000年前,时间上不对应,所以不能用该文字来证明古希腊建立了城邦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
C: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雅典等城邦发展起来的,与题干文字产生的时间相差甚远,因此不能用该文字证明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提及了文字的发现和产生时间,并没有关于古希腊崇尚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从该文字得出古希腊崇尚文化教育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行会、城市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世俗文学《亚瑟王之死》突出骑士精神,城市文学《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市民生活,史学编年史著作《双城史》”和结合所学可知,行会学校、城市学校培养实用技术人才,适应城市经济需求;世俗文学(如骑士精神)和城市文学(如市民生活),反映新兴阶层的价值观(骑士、市民);史学发展(编年史),记录社会变迁,服务于现实需求。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欧洲社会从封闭的封建庄园向开放的城市文明转型,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项符合题意;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14—15世纪(如意大利),11世纪的变化主要是城市复兴,题干的文化现象(如行会学校、市民文学)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兴起,不能直接说明资本主义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
B:俗文学和城市学校的出现体现的是文化多元化,不足以证明宗教势力衰落(中世纪教会仍占主导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D:庄园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和农奴制衰落,这些文化变化是庄园经济解体后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11世纪以后欧洲文化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和结合所学可知,这句台词探讨了人面对命运和苦难时的不同选择,是在思考人的行为和价值,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人价值的重视,强调人的思考和抉择,B项符合题意;
A:《哈姆雷特》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爆发,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并非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感,A项不符合题意;
C:台词中未涉及科学技术进步相关内容,没有表达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赞美,C项不符合题意;
D: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授予,与这句探讨人自身面对命运和苦难选择的台词毫无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16世纪中叶,原产于美洲地区的玉米在南欧广大地区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原产于欧亚的小麦在墨西哥广泛种植”和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成全球性物种交换。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因此,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符合题意;
A:16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且工业革命与物种交换无直接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
C: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古代中国与亚非间的海上贸易路线,未涉及美洲物种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生产效率提高属于农业生产技术范畴,并非物种跨洲传播的主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779年英国漫画家JamesGillray创作的漫画,名为‘TheHorseAmerica,ThrowingHisMaster’”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美国”被比作马,而“主人”通常指代英国。北美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1783年,1779年正处于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奋起反抗,这与漫画中“美国这匹马把主人(英国)甩下”的寓意相契合,C项符合题意;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1640—1688年),与漫画创作的1779年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拿破仑征服欧洲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1804—1815年左右),B项不符合题意;
D:拉美独立运动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1780—1826年),虽然时间上与漫画创作时间有一定重叠,但漫画中明确提到“America”且结合英国的视角,更倾向于指代北美地区,而不是拉美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美独立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宇宙中物质的每个粒子都对其他粒子有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万有引力定律,由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D项符合题意;
A: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奠基人,研究自由落体、惯性等,但未提出引力定律,A项不符合题意;
B: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几何解释),B项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是生物学家,提出进化论,与物理学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7.【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是垄断者所有、垄断者统治、服务于垄断者的参议院”“画面中参议院议员席位后是巨型企业集团老板”可知,反映19世纪末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垄断企业)对政治(参议院)的支配,即资本通过影响政治机构,维护自身利益,D项符合题意;
A:图片强调的是巨型企业集团(托拉斯)老板对参议院的影响,而非国家对经济重视,A项不符合题意;
B:美国在18世纪就建立了民主制度,图片主要反映的是19世纪末资本与政治的关系,并非强调民主制度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
C:“参议员全是资本家”表述过于绝对,图片只是体现资本家对参议院有重要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垄断资本主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只承认‘产品’而不承认‘商品’,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生产部门只完成生产任务而无需进行经济核算”和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生产部门按指令生产,无需进行经济核算,符合题干描述,C项符合题意;
A:自由放任政策强调市场自由竞争,政府极少干预经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国家干预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干预,但不像题干描述的那样全面且高度集中,国家干预政策下市场仍有一定自主性,B项不符合题意;
D: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与题干行政手段主导经济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D
【知识点】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阿拉伯国家联盟在2001年扩大到53个国家;非洲统一组织在2020年演进为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在2023年扩大到10国”和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地区、非洲、东南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
B:表格中的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表现,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衰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阿拉伯地区、非洲、东南亚地区中的绝大多数国家曾经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他们走向联合,目的是摆脱殖民影响,促进本国发展。这正说明了二战后欧洲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A
【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60至1991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拥有财富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人的财富比例则从2.3%下降到1.4%”可知,题干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加剧,最富有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增长,而最穷的人的收入份额反而减少了,反映出收入的贫富不均现象加剧,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科学技术应用程度决定财富分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讨论工作类型或收入差异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社会制度或经济发展的制约关系,与财富分配数据无直接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答案】(1)同:都有娱乐功能。异:汉军事功能,宋:娱乐功能
(2)作用:展示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3)新现象: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
原因:经济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代因嬉戏而讲习武知有材也”可知,汉代蹴鞠有娱乐性,根据材料“宋代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可知,宋代蹴鞠体现出娱乐氛围,所以,汉宋蹴鞠都有娱乐功能。根据材料“汉代明确提到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可知,蹴鞠用于训练武士,具备军事功能;而宋代文献主要描述的是娱乐场景,突出其娱乐功能,未提及军事方面。
(2)根据材料“唐代拔河时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可知,众多壮士参与拔河活动体现出国家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实力,向外界展示国家强盛。结合所学可知,拔河活动中大家齐心协力,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国家层面可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国家凝聚力。唐代民族交流频繁,拔河活动可能有不同民族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3)根据材料“从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的小职业之一”“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就达数十家”可知,毽球在宋代成为一种可以谋生的副业,还出现了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迅速,为毽球这种娱乐活动的商业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中娱乐需求增大,为毽球的经营提供了市场;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也有一定消费能力,推动了毽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同:都有娱乐功能。异:汉军事功能,宋:娱乐功能。
(2)作用:展示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3)新现象: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
原因:经济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宋蹴鞠在功能上的异同、拔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毽球在宋代出现的新现象及产生新现象的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相同点:根据题干“汉代因嬉戏而讲习武知有材也”可知,蹴鞠有娱乐性,根据题干“宋代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可知“体现出娱乐氛围”,所以,汉宋蹴鞠都有娱乐功能。
不同点:根据题干“汉代明确提到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可知“蹴鞠用于训练武士,具备军事功能”;而宋代文献主要描述的是娱乐场景,突出其娱乐功能,未提及军事方面。
(2)作用:根据题干“唐代拔河时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可知“众多壮士参与拔河活动”,体现出国家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实力,向外界展示国家强盛。增强国家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拔河活动中大家齐心协力,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国家层面可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民族交流频繁,拔河活动可能有不同民族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3)新现象:根据题干“从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的小职业之一”、“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就达数十家”可知,毽球在宋代成为一种可以谋生的副业,还出现了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迅速,为毽球这种娱乐活动的商业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中娱乐需求增大,为毽球的经营提供了市场;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也有一定消费能力,推动了毽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
32.【答案】(1)问题:教条主义
(2)时代背景:苏联经验的影响;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策略: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示例: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
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可知,当时红军党内存在的问题为教条主义。
(2)根据材料一“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受苏联经验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30年5月……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解决根据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如土地分配、阶级划分、商业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结合所学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江西寻乌县,利用红军休整的20余天时间,对寻乌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和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应对策略为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根据所学可知,从寻乌调查的方式策略、政策调整、作用成效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故答案为:
(1)问题:教条主义。
(2)时代背景:苏联经验的影响;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策略: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示例: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
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土地革命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问题:根据材料一“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可得出,当时红军党内存在的问题为教条主义。
(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受苏联经验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30年5月……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解决根据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如土地分配、阶级划分、商业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策略: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江西寻乌县,利用红军休整的20余天时间,对寻乌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应对策略为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寻乌调查的方式策略、政策调整、作用成效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33.【答案】
项目 任务
漫画产生的背景 1.反法西斯同盟破裂,冷战开始;2.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其他符合题目要求可同等给分。)
漫画内容描述(包括文字、人物、场景物件等所构成的叙事) 从US字样可以看出画面反映的是跟美国有关的内容,画面上一群身穿军装的美国政治人物正在为一颗导弹(核弹)装上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头、鸽子尾、鸽子腿。鸽子象征着和平,导弹(核弹)隐喻战争,为导弹装上和平鸽,意味着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 (要求:内容需包括:1.整个画面描述的对象国;2.场景构成及分析;3.对画面的简单解读)
漫画隐含的含义 美国披着和平的外衣行破坏侵略之实。
作者立场 站在苏联的立场或者社会主义阵营。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苏联1953年的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产生于冷战初期。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即所谓的“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破裂,冷战开始。美苏意识形态对立,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国际政治格局的紧张以及双方对和平与安全的关注与担忧。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从US字样可以看出画面反映的是跟美国有关的内容,画面上一群身穿军装的美国政治人物正在为一颗导弹(核弹)装上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头、鸽子尾、鸽子腿。鸽子象征着和平,导弹(核弹)隐喻战争,为导弹装上和平鸽,意味着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美国在冷战期间所谓的“和平倡议”背后的真实动机和目的,即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和利益。美国披着和平的外衣行破坏侵略之实,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作为苏联的漫画作品,作者站在苏联的立场或者社会主义阵营立场,对美国的军事扩张和核武器竞赛表示担忧和反对。
故答案为:
项目 任务
漫画产生的背景 1.反法西斯同盟破裂,冷战开始;2.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其他符合题目要求可同等给分。)
漫画内容描述(包括文字、人物、场景物件等所构成的叙事) 从US字样可以看出画面反映的是跟美国有关的内容,画面上一群身穿军装的美国政治人物正在为一颗导弹(核弹)装上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头、鸽子尾、鸽子腿。鸽子象征着和平,导弹(核弹)隐喻战争,为导弹装上和平鸽,意味着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 (要求:内容需包括:1.整个画面描述的对象国;2.场景构成及分析;3.对画面的简单解读)
漫画隐含的含义 美国披着和平的外衣行破坏侵略之实。
作者立场 站在苏联的立场或者社会主义阵营。
【点评】本题以一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冷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濠江模拟)在云南镇雄发掘距今约1万至3万年左右的石器遗址,发现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网坠、石斧、石砧、石锛等打制和磨制石器共300多件。据此推测,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旧、新石器过渡时期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在云南镇雄发掘距今约1万至3万年左右的石器遗址,发现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网坠、石斧、石砧、石锛等打制和磨制石器共300多件”和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人类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较为原始。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定居生活,生产工具更精细。该遗址同时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且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体现技术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属于旧、新石器过渡时期,C项符合题意;
A:旧石器时代仅强调打制石器,忽略遗址中存在磨制石器的事实,表述片面,A项不符合题意;
B: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但遗址中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且未提及农业、定居等新石器时代典型特征,证据不足,B项不符合题意;
D:金石并用时代指出现金属工具(如铜器),晚于新石器时代,但题干未提及金属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旧、新石器过渡时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濠江模拟)图片为“示”字的甲骨文常见写法。构形:下方立柱支撑,上方短横代表供奉之物。甲骨卜辞中,“示”常与祖先神、自然神相关,如“上示”(先祖)、“下示”(先妣)、“元示”(大宗)等,通过研究“示”的构造释义,可以了解商代( )
A.劳动生产情况 B.礼仪习俗情况
C.天文观测情况 D.家庭结构情况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字的甲骨文常见写法”和结合所学可知,“示”字下方立柱支撑,上方短横代表供奉之物,且在甲骨卜辞中与祖先神、自然神相关,这明显与祭祀等礼仪习俗有关。祭祀是商代重要的礼仪活动,通过对“示”字构造释义研究,能够了解商代祭祀礼仪习俗情况,B项符合题意;
A:从“示”字的构造来看,未体现与劳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劳动生产相关元素,所以不能了解商代劳动生产情况,A项不符合题意;
C:整个“示”字构造及相关释义未涉及天文观测相关内容,如星辰、天象等,C项不符合题意;
D:“示”字主要围绕神祗、祭祀等,未涉及家庭结构中如亲属关系、家族组织形式等方面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濠江模拟)《左传·隐公三年》载,公元前720年,辅政的郑庄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表达不满,平王否认此事,为证明互信双方交换人质。这表明( )
A.周王“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衰落
B.诸侯控制着分封权力
C.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制度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公元前720年,辅政的郑庄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表达不满,平王否认此事,为证明互信双方交换人质”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需定期朝见周天子,履行义务。郑庄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想分权还需通过交换人质来证明互信,这体现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衰落,A项符合题意;
B:分封权力是周天子授予诸侯的,题干未体现诸侯控制分封权力,而是周王与诸侯间关系的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政治关系的变化,未涉及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制度强化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时间是公元前720年,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此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并得到重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濠江模拟)《睡虎地秦简》记载了一起盗窃案的审理过程:失主起诉→县廷受理→县廷派官吏调查取证→县廷开庭审理→县吏根据调查和证人证言判决→执行。这说明秦朝( )
A.封建统治政策非常严酷 B.有独立的司法机关
C.案件审理程序具有严谨性 D.法治得到有效落实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失主起诉→县廷受理→县廷派官吏调查取证→县廷开庭审理→县吏根据调查和证人证言判决→执行”和结合所学可知,从失主起诉,到县廷受理、派官吏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再到依据调查和证人证言判决并执行,整个流程环节清晰、有序,体现了案件审理程序具有严谨性,C项符合题意;
A:题干仅呈现了一起盗窃案的审理流程,未涉及刑罚轻重等体现统治政策严酷的内容,无法得出封建统治政策非常严酷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时期,司法权并未从行政权中独立出来,地方司法由行政官员兼理,题干也未体现有独立的司法机关,B项不符合题意;
D:秦朝是封建专制统治,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且题干仅展示审理流程,不能说明法治得到有效落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律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濠江模拟)阅读文段和图片,作为研究汉代的历史资料,该文段和图片形成了( )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考古发现:汉代集市画像砖
“……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A.因果关系 B.促进关系 C.否定关系 D.互证关系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汉代集市画像砖”可知,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记载描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集市上卖酒的情景。考古发现的汉代集市画像砖直观地展示了汉代集市的场景。互证关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证据或信息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共同证明某个事实或观点。文段中的记载和图片中的画像砖都描述了汉代集市的场景,两者相互印证,共同提供了关于汉代集市情况的历史资料,形成了互证关系,D项符合题意;
A:因果关系通常指的是一个事件或行为导致另一个事件或行为的发生,文段和图片都是对汉代集市情况的描述,并未体现出因果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
B:促进关系指的是某个因素或行为对另一个因素或行为产生了推动作用,文段和图片都是对汉代集市情况的客观描述,并未体现出促进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C:否定关系指的是一个陈述或事实与另一个陈述或事实相矛盾或相互否定,文段和图片都是对汉代集市情况的描述,并未体现出否定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集市,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濠江模拟)南北朝时期诗歌《木兰辞》描写了一个替父从军(忠孝)的女英雄形象。诗词内容包括:地域如黄河、燕山;手工业如织布情境,少数民族君主称呼“可汗”,等等。这( )
A.证明北方处于汉族统治之下的事实
B.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C.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战争不断
D.北方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诗词内容包括:地域如黄河、燕山;手工业如织布情境,少数民族君主称呼‘可汗’”和结合所学可知,《木兰辞》中诗中既有汉族元素,又有少数民族元素,生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的融合,B项符合题意;
A:“可汗”是少数民族领袖称号,说明北方存在少数民族政权,而非完全由汉族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C:木兰从军背景涉及战争,但题干未强调“战争不断”,且核心是文化融合而非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
D:织布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但无法直接证明北方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且题干未提农业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濠江模拟)武则天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如创立殿试、武举;采用糊名法;还采用自荐和他荐等办法,下诏允许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咸令自举”。这些措施( )
A.清除了传统门阀势力 B.否定唐朝前期政策
C.有利于人才选拔 D.造成藩镇割据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如创立殿试、武举;采用糊名法;还采用自荐和他荐等办法”和结合所学可知,殿试、武举拓宽选拔类型,糊名法保证公平,自荐、他荐扩大选才范围,都利于人才选拔,C项符合题意;
A:这些措施主要是围绕科举选才,无法完全清除传统门阀势力,门阀在当时仍有一定影响力,A项不符合题意;
B:武则天的科举举措是对唐朝前期科举等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并非否定,B项不符合题意;
D: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导致,和这些科举选才措施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完善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濠江模拟)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1021年),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有大臣表示不解,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宋真宗意在( )
A.强化君主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工作效率 D.削弱武将兵权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不同的意见相互制衡,这样各方就都不敢胡作非为了。即,注重臣子之间的互相制衡,从而加强皇权,A项符合题意;
B:同时让政论不同的两人出任宰相,二人互相牵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这并非是宋真宗举措的主要意图,B项不符合题意;
C:同时让政论不同的两人出任宰相,二人互相牵制,会降低工作效率,C项不符合题意;
D:王钦若、寇准出任宰相,而非武将,与削弱武将兵权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强化君主权力,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濠江模拟)赵孟頫是宋皇室后裔,元代著名书画家,元朝几代皇帝对其称赞有加,元仁宗时期命选最好的雕刻工匠,质量上乘的纸张和油墨出版赵孟頫及其妻子儿子一家的作品以传之后世。这( )
A.加速了蒙古族文化的汉化过程 B.有利于营造崇尚文化的氛围
C.表现出对思想控制的强烈愿望 D.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赵孟頫是宋皇室后裔,元代著名书画家,元朝几代皇帝对其称赞有加,元仁宗时期命选最好的雕刻工匠,质量上乘的纸张和油墨出版赵孟頫及其妻子儿子一家的作品以传之后世”可知,元仁宗时期对赵孟頫及其家人作品的推崇和出版,反映的是元朝统治者并未顾忌政治因素而排斥赵孟頫的作品,表明其对汉文化的推崇,这有利于营造崇尚文化的氛围,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两种文化的融合,也不能以对赵孟頫作品的推崇得出加速了蒙古族文化的汉化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思想方面的主张,无法得出是否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思想控制一般涉及国家对主流思想的推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不同,也未涉及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无法得出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濠江模拟)《镜史》(康熙二十年)记载明朝孙云球制造远镜、存目镜等仪器,远镜“楼台高处用之,远视山川河海、树木村落,如在目前”,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这证明明代( )
A.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观测仪器 B.形成了完整的科研创造体系
C.已经告别了冷兵器时代 D.能利用光学技术制造实用仪器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镜史》(康熙二十年)记载明朝孙云球制造远镜、存目镜等仪器”可知,明代孙云球制造的远镜和存目镜等光学仪器,能够实现远距离观测和放大微小物体的功能,这表明明代已经能够利用光学技术制造实用仪器,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提及“最早”,且望远镜的发明通常归功于欧洲(如伽利略等),“制造了世界最早的观测仪器”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系统性,仅描述个别仪器,B项不符合题意;
C:“告别冷兵器时代”与光学仪器无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科技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濠江模拟)表格内容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银价数据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银钱比价(每两白银兑换铜钱数)
18世纪中后期 1∶1000
1820年代末至1830年代初 1∶1600
1839年 1∶1600左右
1846年 1∶1800
(注:数据主要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相关研究)
A.白银总量增加 B.农业产品商品化
C.工业产品物美价廉 D.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表格“1∶1000”“1∶1800”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等国通过鸦片贸易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不断上涨,从18世纪中后期的银钱比价1∶1000涨到了1846年的银钱比价1∶1800,说明了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价上涨,D项符合题意;
A:白银大量外流才会导致银价上涨,白银总量是减少而不是增加,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产品商品化可能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对白银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B项不符合题意;
C:工业产品物美价廉可能导致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会影响工业品价格,与银价上涨并无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白银大量外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濠江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将涉外交涉称为“夷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夷务”一词,代之以“洋务”。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思想界兴起洋务思潮,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这说明( )
A.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治理国家 B.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不断深入
C.汉族官员在政府中起主导作用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国家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清政府将涉外交涉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思想界兴起洋务思潮,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将涉外交涉称为“夷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夷务”一词,代之以“洋务”,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思想界兴起洋务思潮,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从“夷务”到“洋务”的转变,以及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都表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更加重视和接纳西方的技术和知识,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提到洋务包含西方科技等内容,但并未提及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来治理国家,洋务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而非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提及汉族官员在政府中的地位或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南京条约》的签订,而题干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情况,且主要关注的是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濠江模拟)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实政方面锐意改革:1895年开始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大力兴办铁路和矿务;突破传统财政金融体系开设银行等。清政府实政改革的背景是( )
A.西北边疆危机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失败 D.维新运动失败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95年开始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大力兴办铁路和矿务;突破传统财政金融体系开设银行等”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并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我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此题干所述改革的背景是甲午战争的失败,C项符合题意;
A:西北边疆危机在19世纪70—80年代已经存在了,不是题干所述改革的直接背景,A项不符合题意;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B项不符合题意;
D:维新运动失败是在1898年9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后清政府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濠江模拟)中华民国初年,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采用鞠躬、握手礼,旧时称谓如“大人”、“老爷”被“先生”、“君”等取代。这( )
A.体现了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B.说明中国人摈弃了传统文化
C.反映封建风俗习惯根本转变 D.民国政府对中国改造取得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废除跪拜、作揖等体现等级差别的礼节,采用鞠躬、握手礼这些更平等的礼仪形式”可知,“大人”“老爷”等称呼带有封建等级色彩,被“先生”“君”等平等意味的称呼取代,这些变化体现了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A项符合题意;
B:民国初年礼仪和称呼的改变,只是摒弃了封建糟粕部分,并非抛弃了所有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得以传承,B项不符合题意;
C:虽然礼仪和称呼有变化,但封建风俗习惯根深蒂固,仅这些改变不能说明封建风俗习惯根本转变,C项不符合题意;
D:民国政府在礼仪和称呼方面有改革举措,但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改革面临诸多阻碍,不能说对中国改造取得成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濠江模拟)五四运动后,觉悟的知识分子逐步改变历史上轻视劳动者的观念,提出“与劳工为伍”的口号,发起平民讲演团、举办文化补习班、成立俱乐部,进行工人阶级状况调查。这些办法( )
A.促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成功阻止中国政府在巴黎和约签字
C.沉重打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D.有利于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五四运动后,觉悟的知识分子……提出‘与劳工为伍’的口号,发起平民讲演团、举办文化补习班、成立俱乐部,进行工人阶级状况调查”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这有利于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D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A项不符合题意;
B:五四运动期间成功阻止中国政府在巴黎和约签字,而不是五四运动后,B项不符合题意;
C:1912—1928年统治中国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濠江模拟)下图是1932年12月苏维埃政府发给杨家逹的耕田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国共合作 B.苏区土地政策
C.敌后根据地 D.解放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32年12月苏维埃政府发给杨家逹的耕田证”和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政府存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在这一时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目的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1932年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发给农民耕田证,这体现了苏区的土地政策,即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农民土地要求,B项符合题意;
A: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192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1937—1946年左右,1932年并非处于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典型时期,耕田证与国共合作关系不大,A项不符合题意;
C: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敌人后方建立的抗日根据地,1932年还未进入全面抗战的敌后根据地建设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D: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区土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濠江模拟)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支主力部队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等15个省两亿人口的地区,跨越雪山草地,突破国民党100万军队的层层围追堵截,最后胜利会师,建立陕甘宁根据地。这描述的是( )
A.红军长征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跨越雪山草地,突破国民党100万军队的层层围追堵截,最后胜利会师,建立陕甘宁根据地”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所以题干描述的是红军长征,A项符合题意;
B: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不符合题意;
C: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结束于1928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5·濠江模拟)某同学参加研学活动后,为写一篇抗日战争方面的小论文,搜集了以下资料。填表中______( )
搜集的资料 论题
1.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八路军 新四军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张自忠壮烈殉国 左权血洒疆场3.青年学生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文艺界成立抗战协会4.海外华侨回国参战…… 论题______
A.国民党消极抗日 B.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组成部分
C.伟大的民族抗战 D.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安事变等促进团结抗战的事件,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力量,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还有青年学生、妇女、工人、文艺界、海外华侨等不同群体参与抗战”可知,题干充分体现了全民族参与抗战,是伟大的民族抗战,C项符合题意;
A:资料中提到正面战场以及张自忠等国民党将领壮烈殉国,体现了国民党的积极抗战,并非消极抗日,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料主要围绕中国国内各方面抗战情况展开,未涉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D:资料虽有涉及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领导的力量,但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及其他各界抗战情况,不能单纯得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这一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5·濠江模拟)据统计,1957年到1965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21万千瓦增加到1099万千瓦;1964年主要机器设备自给率由1957的60%增加到90%;1965年实现石油全部自给。这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 B.苏联的援助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957年到1965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21万千瓦增加到1099万千瓦;1964年主要机器设备自给率由1957的60%增加到90%;1965年实现石油全部自给”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到1957年底,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农业机械动力增加、机器设备自给率提高以及实现全部石油自给,使我国初步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D项符合题意;
A: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推进的,题干时间是1957—1965年,此时尚未进行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陆续撤回专家、停止援助,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成就并非主要得益于苏联援助,B项不符合题意;
C:“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大炼钢铁等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比例失调,并未对题干这些成就起到积极促进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5·濠江模拟)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网民从5.64亿增加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互联网站1846个,应用程序2910个,公众账号7671个。这显示了( )
A.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B.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
C.中国国防安全建设成就 D.数字化教育在我国普及
【答案】A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网民从5.64亿增加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互联网站1846个,应用程序2910个,公众账号7671个”可知,2012—2021年,我国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提升,互联网站1846个,应用程序2910个,公众账号7671个,这些信息和数据显示了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显示了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未提及经济或民生指标,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国国防安全建设成就”相关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教育领域的具体数据,无法推断出“数字化教育在我国普及”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互联网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5·濠江模拟)卡片文字是发现于希腊爱琴海地区的线形文字(部分),该文字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这可以用来证明古希腊( )
A.已经形成文明 B.建立城邦国家
C.实行民主政治 D.崇尚文化教育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卡片文字是发现于希腊爱琴海地区的线形文字(部分),该文字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通常意味着一个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明体系。文字的出现表明古希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记录信息、传承知识的能力,这是文明形成的重要体现,所以可以证明古希腊已经形成文明,A项符合题意;
B:希腊城邦国家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开始兴起的,而题干文字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000年前,时间上不对应,所以不能用该文字来证明古希腊建立了城邦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
C: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雅典等城邦发展起来的,与题干文字产生的时间相差甚远,因此不能用该文字证明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提及了文字的发现和产生时间,并没有关于古希腊崇尚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从该文字得出古希腊崇尚文化教育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5·濠江模拟)下表是11世纪以后欧洲文化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 )
项目 内容
行会学校 城市学校 培养实用技术人员为主
世俗文学 如《亚瑟王之死》,宣传骑士忠贞冒险精神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城市文学 如《如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史学 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双城史》
A.说明资本主义产生 B.反映宗教势力衰落
C.适应历史发展趋势 D.促使庄园瓦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行会、城市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世俗文学《亚瑟王之死》突出骑士精神,城市文学《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市民生活,史学编年史著作《双城史》”和结合所学可知,行会学校、城市学校培养实用技术人才,适应城市经济需求;世俗文学(如骑士精神)和城市文学(如市民生活),反映新兴阶层的价值观(骑士、市民);史学发展(编年史),记录社会变迁,服务于现实需求。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欧洲社会从封闭的封建庄园向开放的城市文明转型,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项符合题意;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14—15世纪(如意大利),11世纪的变化主要是城市复兴,题干的文化现象(如行会学校、市民文学)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兴起,不能直接说明资本主义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
B:俗文学和城市学校的出现体现的是文化多元化,不足以证明宗教势力衰落(中世纪教会仍占主导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D:庄园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和农奴制衰落,这些文化变化是庄园经济解体后的结果,而非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11世纪以后欧洲文化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5·濠江模拟)《哈姆雷特》(1599—1602年)有一句台词: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 )
A.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感 B.体现了对人价值的思考
C.表达了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赞美 D.肯定了君权神授的作用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和结合所学可知,这句台词探讨了人面对命运和苦难时的不同选择,是在思考人的行为和价值,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人价值的重视,强调人的思考和抉择,B项符合题意;
A:《哈姆雷特》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爆发,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并非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感,A项不符合题意;
C:台词中未涉及科学技术进步相关内容,没有表达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赞美,C项不符合题意;
D: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授予,与这句探讨人自身面对命运和苦难选择的台词毫无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5·濠江模拟)阅读表格内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物种 原产地 时间 异域种植情况
玉米 美洲 16世纪中叶起 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时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小麦 欧亚 16世纪中叶 墨西哥市的小麦面包已经和“西班牙一样便宜”。
A.工业革命的扩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海上丝绸之路的驱动 D.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16世纪中叶,原产于美洲地区的玉米在南欧广大地区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原产于欧亚的小麦在墨西哥广泛种植”和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成全球性物种交换。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因此,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符合题意;
A:16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且工业革命与物种交换无直接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
C: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古代中国与亚非间的海上贸易路线,未涉及美洲物种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生产效率提高属于农业生产技术范畴,并非物种跨洲传播的主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5·濠江模拟)右图是1779年英国漫画家James Gillray创作的漫画,名为“The Horse America,Throwing His Master”。据此,这幅漫画体现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拿破仑征服欧洲
C.北美独立战争 D.拉美独立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779年英国漫画家JamesGillray创作的漫画,名为‘TheHorseAmerica,ThrowingHisMaster’”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美国”被比作马,而“主人”通常指代英国。北美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1783年,1779年正处于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奋起反抗,这与漫画中“美国这匹马把主人(英国)甩下”的寓意相契合,C项符合题意;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1640—1688年),与漫画创作的1779年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拿破仑征服欧洲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1804—1815年左右),B项不符合题意;
D:拉美独立运动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1780—1826年),虽然时间上与漫画创作时间有一定重叠,但漫画中明确提到“America”且结合英国的视角,更倾向于指代北美地区,而不是拉美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美独立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2025·濠江模拟)他提出“宇宙中物质的每个粒子都对其他粒子有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宇宙中物质的每个粒子都对其他粒子有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万有引力定律,由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D项符合题意;
A: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奠基人,研究自由落体、惯性等,但未提出引力定律,A项不符合题意;
B: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几何解释),B项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是生物学家,提出进化论,与物理学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7.(2025·濠江模拟)右图是美国杂志《顽童》插图《参议院的老板们》(1889年1月23日由JosephF.Keppler绘)。图中参议院议员席位的背后是巨型企业集团(托拉斯)的老板们。墙上的匾牌上写着:“这是垄断者所有、垄断者统治、服务于垄断者的参议院!”。这反映了( )
A.国家对经济的重视 B.美国建立民主制度
C.参议员全是资本家 D.资本对政治的支配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这是垄断者所有、垄断者统治、服务于垄断者的参议院”“画面中参议院议员席位后是巨型企业集团老板”可知,反映19世纪末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垄断企业)对政治(参议院)的支配,即资本通过影响政治机构,维护自身利益,D项符合题意;
A:图片强调的是巨型企业集团(托拉斯)老板对参议院的影响,而非国家对经济重视,A项不符合题意;
B:美国在18世纪就建立了民主制度,图片主要反映的是19世纪末资本与政治的关系,并非强调民主制度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
C:“参议员全是资本家”表述过于绝对,图片只是体现资本家对参议院有重要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垄断资本主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2025·濠江模拟)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只承认‘产品’而不承认‘商品’,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生产部门只完成生产任务而无需进行经济核算。”该论述符合(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模式
【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只承认‘产品’而不承认‘商品’,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生产部门只完成生产任务而无需进行经济核算”和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生产部门按指令生产,无需进行经济核算,符合题干描述,C项符合题意;
A:自由放任政策强调市场自由竞争,政府极少干预经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国家干预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干预,但不像题干描述的那样全面且高度集中,国家干预政策下市场仍有一定自主性,B项不符合题意;
D: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与题干行政手段主导经济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2025·濠江模拟)阅读表格内容,这种现象( )
组织 成立时间 发展
阿拉伯国家联盟 1945年 2001年,扩大到53个国家
非洲统一组织 1963年 2020年演进为非洲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 2023年扩大到10国
A.反映了两极格局逐步瓦解的趋势
B.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衰落
C.说明欧洲殖民势力在不断扩张
D.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阿拉伯国家联盟在2001年扩大到53个国家;非洲统一组织在2020年演进为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在2023年扩大到10国”和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地区、非洲、东南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
B:表格中的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表现,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衰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阿拉伯地区、非洲、东南亚地区中的绝大多数国家曾经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他们走向联合,目的是摆脱殖民影响,促进本国发展。这正说明了二战后欧洲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2025·濠江模拟)据联合国1994年《人权发展报告》载,1960至1991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拥有财富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人的财富比例则从2.3%下降到1.4%。这反映了( )
A.人类社会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
B.科学技术应用程度决定财富分配
C.工作不同决定着收入的差异
D.社会制度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60至1991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拥有财富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人的财富比例则从2.3%下降到1.4%”可知,题干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加剧,最富有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增长,而最穷的人的收入份额反而减少了,反映出收入的贫富不均现象加剧,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科学技术应用程度决定财富分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讨论工作类型或收入差异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社会制度或经济发展的制约关系,与财富分配数据无直接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2025·濠江模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体育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体育项目 朝代 文献资料
项目一 蹴鞠 汉 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习之。 ——汉 刘向《别录》
宋 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东京梦华录》
项目二 拔河 唐 “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 ——唐 薛胜《拔河赋》
项目三 毽球 宋 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活的小职业之一。当时,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子的店铺就达数十家。 ——整编自相关文献
(1)根据项目一,概括汉宋蹴鞠在功能上的异同。
(2)根据项目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拔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根据项目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毽球在宋代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产生新现象的原因。
【答案】(1)同:都有娱乐功能。异:汉军事功能,宋:娱乐功能
(2)作用:展示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3)新现象: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
原因:经济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代因嬉戏而讲习武知有材也”可知,汉代蹴鞠有娱乐性,根据材料“宋代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可知,宋代蹴鞠体现出娱乐氛围,所以,汉宋蹴鞠都有娱乐功能。根据材料“汉代明确提到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可知,蹴鞠用于训练武士,具备军事功能;而宋代文献主要描述的是娱乐场景,突出其娱乐功能,未提及军事方面。
(2)根据材料“唐代拔河时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可知,众多壮士参与拔河活动体现出国家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实力,向外界展示国家强盛。结合所学可知,拔河活动中大家齐心协力,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国家层面可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国家凝聚力。唐代民族交流频繁,拔河活动可能有不同民族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3)根据材料“从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的小职业之一”“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就达数十家”可知,毽球在宋代成为一种可以谋生的副业,还出现了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迅速,为毽球这种娱乐活动的商业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中娱乐需求增大,为毽球的经营提供了市场;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也有一定消费能力,推动了毽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同:都有娱乐功能。异:汉军事功能,宋:娱乐功能。
(2)作用:展示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3)新现象: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
原因:经济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宋蹴鞠在功能上的异同、拔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毽球在宋代出现的新现象及产生新现象的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相同点:根据题干“汉代因嬉戏而讲习武知有材也”可知,蹴鞠有娱乐性,根据题干“宋代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可知“体现出娱乐氛围”,所以,汉宋蹴鞠都有娱乐功能。
不同点:根据题干“汉代明确提到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可知“蹴鞠用于训练武士,具备军事功能”;而宋代文献主要描述的是娱乐场景,突出其娱乐功能,未提及军事方面。
(2)作用:根据题干“唐代拔河时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可知“众多壮士参与拔河活动”,体现出国家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实力,向外界展示国家强盛。增强国家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拔河活动中大家齐心协力,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国家层面可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民族交流频繁,拔河活动可能有不同民族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3)新现象:根据题干“从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的小职业之一”、“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就达数十家”可知,毽球在宋代成为一种可以谋生的副业,还出现了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迅速,为毽球这种娱乐活动的商业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中娱乐需求增大,为毽球的经营提供了市场;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也有一定消费能力,推动了毽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
32.(2025·濠江模拟)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情况的有效方法,为作出科学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原题《调查工作》)一文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整理
材料二 1930年5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江西寻乌县,利用红军休整的20余天时间,对寻乌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解决根据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如土地分配、阶级划分、商业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
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部分)
项目 早期政策 寻乌调查后调整 调整目的
项目一 分配原则 按户平均分配 (“一刀切”)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避免土地质量不均,减少中农不满
项目二 对待富农 没收全部土地 没收多余土地,保留其劳动部分 防止富农激烈反抗,稳定农村秩序
项目三 对待中农 没明确保护 明确“中农不动” 争取中农支持,扩大革命基础
项目四 斗争策略 单纯依靠贫农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孤立富农与地主” 形成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
(注:表格内容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红军党内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党的应对策略。
(3)结合《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谈谈寻乌调查对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价值。
(要求:紧扣材料和项目内容,起码选择两个项目进行分析且分析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且与分析形成逻辑关系。)
【答案】(1)问题:教条主义
(2)时代背景:苏联经验的影响;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策略: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示例: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
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可知,当时红军党内存在的问题为教条主义。
(2)根据材料一“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受苏联经验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30年5月……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解决根据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如土地分配、阶级划分、商业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结合所学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江西寻乌县,利用红军休整的20余天时间,对寻乌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和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应对策略为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根据所学可知,从寻乌调查的方式策略、政策调整、作用成效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故答案为:
(1)问题:教条主义。
(2)时代背景:苏联经验的影响;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策略: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示例: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
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土地革命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问题:根据材料一“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可得出,当时红军党内存在的问题为教条主义。
(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受苏联经验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30年5月……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解决根据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如土地分配、阶级划分、商业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农村阶级矛盾复杂;左倾思想影响;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策略: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江西寻乌县,利用红军休整的20余天时间,对寻乌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商人、旧官僚、知识分子等11人”“土地革命政策调整对比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应对策略为调查研究;调整政策;走群众路线。
(3)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寻乌调查的方式策略、政策调整、作用成效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修正早期“一刀切”的土地分配政策减少土地质量不均和中农不满,调整对富农和中农出的政策,稳定红军在农村的秩序,争取广泛支持,巩固革命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斗争策略,巩固阶级联盟,减少革命阻力。总之,寻乌调查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提供实践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通过科学调查和政策调整,增强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
33.(2025·濠江模拟)探究式学习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漫画是研究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源。漫画一词英文为caricature,语源来自拉丁文caricatura,意思是夸张、强化。政治漫画以夸张的笔触再现时事,吸引大众眼球,引导他们去思考夸张图像背后隐含的微言大义。阅读漫画,完成任务:
漫画介绍:苏联1953年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根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描述 任务
漫画产生的背景
漫画内容描述(包括文字、人物、场景物件等构成的叙事)
漫画隐含的含义
作者立场
【答案】
项目 任务
漫画产生的背景 1.反法西斯同盟破裂,冷战开始;2.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其他符合题目要求可同等给分。)
漫画内容描述(包括文字、人物、场景物件等所构成的叙事) 从US字样可以看出画面反映的是跟美国有关的内容,画面上一群身穿军装的美国政治人物正在为一颗导弹(核弹)装上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头、鸽子尾、鸽子腿。鸽子象征着和平,导弹(核弹)隐喻战争,为导弹装上和平鸽,意味着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 (要求:内容需包括:1.整个画面描述的对象国;2.场景构成及分析;3.对画面的简单解读)
漫画隐含的含义 美国披着和平的外衣行破坏侵略之实。
作者立场 站在苏联的立场或者社会主义阵营。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苏联1953年的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产生于冷战初期。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即所谓的“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破裂,冷战开始。美苏意识形态对立,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国际政治格局的紧张以及双方对和平与安全的关注与担忧。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从US字样可以看出画面反映的是跟美国有关的内容,画面上一群身穿军装的美国政治人物正在为一颗导弹(核弹)装上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头、鸽子尾、鸽子腿。鸽子象征着和平,导弹(核弹)隐喻战争,为导弹装上和平鸽,意味着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美国在冷战期间所谓的“和平倡议”背后的真实动机和目的,即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和利益。美国披着和平的外衣行破坏侵略之实,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根据材料“苏联1953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结合所学可知,作为苏联的漫画作品,作者站在苏联的立场或者社会主义阵营立场,对美国的军事扩张和核武器竞赛表示担忧和反对。
故答案为:
项目 任务
漫画产生的背景 1.反法西斯同盟破裂,冷战开始;2.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其他符合题目要求可同等给分。)
漫画内容描述(包括文字、人物、场景物件等所构成的叙事) 从US字样可以看出画面反映的是跟美国有关的内容,画面上一群身穿军装的美国政治人物正在为一颗导弹(核弹)装上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头、鸽子尾、鸽子腿。鸽子象征着和平,导弹(核弹)隐喻战争,为导弹装上和平鸽,意味着美国口称和平,实际上用战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 (要求:内容需包括:1.整个画面描述的对象国;2.场景构成及分析;3.对画面的简单解读)
漫画隐含的含义 美国披着和平的外衣行破坏侵略之实。
作者立场 站在苏联的立场或者社会主义阵营。
【点评】本题以一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冷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