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发现有距今8000年左右的骨笛十多件,都是用大鸟翅骨或腿骨制成(图一)。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则出土有一百六十多件骨哨,也多是截取禽类动物的肢骨制成(图二)。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A. 骨质器物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 不同地域发展具有相似性C. 生产力发展有赖于技术革新 D.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2.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批港埠和渡口。著名的纪南城(今湖北荆州)、姑苏(今江苏苏州)、淮安、江州(今重庆)等都依水而兴,成为各自区域重要的战略枢纽。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B.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C. 国内道路系统基本完备 D. 民族间经济交往的密切3. 汉代《西京杂记》卷五第119条记载:元光元年七月,京师雨雹。鲍敞问董仲舒曰:“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仲舒曰:“阴气胁阳气。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回,朝夕不息。”董仲舒对“雹”的认识( )A. 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读 B. 源于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C. 体现了汉代突出的科技成就 D. 反映了西汉儒学的发展特点4. 独立的知谏院在宋仁宗时期设立,专门对朝政遗缺和官员失职进行批评,并可参加御前会议。知谏官没有行政事务,专门议政,属于纯粹的“言官”,一般由皇帝亲自任命。宋代设立知谏官的主要目的是( )A. 完善决策机制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加强君主专制 D. 提高行政效率5. 明代后期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纂要》一书中为合本经商者如何计算利润出了一些例题,如其中一题是:“今有元、亨、利、贞四人合本经营。元出本银二十两,亨出本银三十两,利出本银四十两,贞出本银五十两,共本一百四十两。至年终共得利银七十两。问各该利若干?”这类例题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A. 数学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 合本经商成为商业主流C. 白银已经成为重要货币 D.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6. 1842年,笔名为越伊优亚生的诗人写下《万民含愤》一诗,诗中写道“议和无奈攻心蠹,丧耻偏容食叶蚕。我听蒹葭秋水外,恨声常与浪声涵。”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诗歌等文学作品不具备史学价值 B. 该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C. 作者试图号召人民努力救亡图存 D. 该诗指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7.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经李鸿章奏准成立,这是近代第一个地方性外国语学校。1864年由总理衙门建议,广州开设了同文馆,署理广东巡抚郭嵩焘亲自主持开馆仪式。上述现象反映了洋务运动( )A. 得到了各地官员响应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C. 推动外交政策近代化 D. 重视培养实用性人才8. 20世纪初,在反抗外来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国人逐渐鲜明地将进口货物与本土货物区分为外货和国货,抵制外货、倡导国货的运动风起云涌,进而孕育出一批知名国货品牌。据此可知“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 )A. 促进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B. 推动国货品牌走向世界C. 有效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D.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9. 民国元年2月26日《浅说画报》刊登漫画《女子提灯会》(如图),其内容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为庆祝中华民国成立,联合各校女学生上街,提灯庆祝的场景。这一漫画( )A. 表明近代留学教育成果卓著 B. 体现了转型时期的社会风貌C. 说明自由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 折射出男女平等已基本实现10. 1923年2月4日,3万名工人在京汉铁路上举行了总同盟罢工。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直系军阀吴佩孚调集军警,对汉口江岸、郑州、长辛店及其他各站罢工工人实行镇压,造成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该事件体现了( )A. 国民革命必要性 B. 交通建设的重要性 C.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11.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时,使用了以下一组材料(见表),该学者研究方法的可贵之处在于( )材料名称 材料来源(出处)《论持久战》 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2015年在《人民日报》刊文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展出的文物和图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朝日新闻》1944年1月15日电讯 1879年《朝日新闻》在日本大阪创刊美国武官卡尔逊寄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 1937年卡尔逊在对八路军总部进行访问后,写信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汇报观察见闻A. 注重对实物史料分析与解读 B. 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C. 使用第一手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D. 重视挖掘人物传记的史料价值12. 1947年5月中旬,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高涨。5月20日,来自京、沪、苏、杭的5000余名学生走上南京街头,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这一运动( )A.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 吹响了战略进攻的号角C.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作战 D. 导致了国民政府的垮台13. 1951年,在中央的推广下,物资交流大会盛极一时。绥远的烂皮废骨,运到上海便成了适用的工业原料;两广的片糖、砂糖行销内蒙古。这些物资交流大会( )A. 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B. 为国家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C.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D. 受益于“一五”计划的全面展开14. 1958年3月,毛泽东批评了“硬搬苏联的规章制度”的情况,认为“建国之初,没有办法”,但“现在情况变了,大企业的设计、施工,一般说来可以自己搞了;装备,再有五年就可以自己造了。”这一认识( )A. 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风貌 B. 表明国民经济已经调整到位C. 是基于对“大跃进”运动的反思 D.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思路15. 1989年,全国人大制定了议事规则,规定全国人大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从1998年开始,大会固定在每年的3月5日开幕,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惯例。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从六届期间开始固定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上述做法( )A. 增加了立法工作流程 B. 强化了人大的行政职能C. 规范了人大的议事活动 D. 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16. 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130多个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与相关国家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中欧班列开通50多条,累计开行5000多列,从中国驶出的“钢铁驼队”到达欧洲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这可用来说明中国( )A. 主动适应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B. 侧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促进与多个国家地区的友好合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朝时上至天子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热衷于饮茶,茶文化异常兴盛。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茶也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唐代茶文化发展到空前繁盛的高度。由于盛行饮茶习俗,许多文人以茶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咏茶诗赋,茶诗名家之多、茶诗质量之高、茶诗佳句之精,前所未有,实属罕见。此外,茶叶的种植与饮用不仅在内地盛行,也传播到边地如吐蕃和西藏地区。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实行“茶马互市”,促进茶叶贸易的流通与扩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九月开始征收茶税,茶税日益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摘编自刘心竹《唐朝茶文化的兴盛与社会功能探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茶文化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元朝之前,中原王朝与吐蕃是中国范围内两个并立的政权,元朝建立之后,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原政权,1288年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同时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朝廷制定的刑法、历法颁行于西藏。元朝中央在西藏设置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一划置成为此后西藏行政区划的基础。元朝之后,明、清、民国乃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沿不替,不仅拥有对西藏的领属,而且继续实行对西藏的管理。——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强调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西藏。——摘编自张士义《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1921-20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朝相比,元朝与西藏地区关系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以来西藏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女子缠足之风,绵延上千年,是清末以来有识之士力图革除的一项陋习。19世纪90年代以来,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积极主张放足,反对缠足。此举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提倡,禁缠足既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初民国政府革新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地纷纷成立不缠足会或天足会,并于1906年出现全国性的不缠足团体——中国天足会。据当时报刊记载,“女学大兴,放足的十有八九,都说放的是文明,缠的是野蛮。”其时,在报刊上还出现有知识青年公开征求天足女子为妻的征婚广告。——摘编自张海鹏著《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第三届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缠足)不但影响了本人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同时会影响到后代子孙身体健康”;“要教育停止幼女缠足,鼓励青年妇女放足。”参议会建议政府加大对缠足之害与不缠足的好处的宣传力度,同时重申禁令,特别是对15岁以下缠足的女子要用强制手段加以取缔。会后,边区政府下达了《令各级政府严禁妇女缠足命令》。经过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耐心的说服教育和严格的法令监督,包括缠足在内的社会风俗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根据地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的社会风俗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摘编自王元琪《近代中国妇女放足运动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不缠足运动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不缠足运动的意义。20.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8位为党、国家和人民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颁发了共和国勋章,以下是部分获奖者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姓名 主要贡献张富清 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包括特等功1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转业后,他扎根偏远山区,默默奉献于敏 1961年,他领导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爆炸成功袁隆平 他研究出了超级杂交水稻,把水稻亩产从20世纪70年代的500公斤以上变成了现在的1300公斤以上申纪兰 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热爱劳动,率先在西沟村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1954年推动“男女同工同酬”进入宪法——摘编自谢长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杰出人物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作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请围绕这一主题,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位或多位人物,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表现:全民饮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文化专著《茶经》的问世;出现大量以茶为题材的咏茶诗赋,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价值;茶文化广泛传播。影响:促进贸易,推动经济繁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传播茶艺知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18题答案】【答案】(1)变化:从两个并立政权变为西藏归属于中原政权。作用: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原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为后世所沿袭;有利于中原与西藏地区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条件:党的坚强领导;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西藏社会的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19题答案】【答案】(1)原因:有识之士的倡导;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政策支持;民众觉醒,社会风气逐步开放;不缠足团体的推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妇女思想逐步解放。(2)意义:有利于破除缠足陋习;变革了社会风俗;有利于女性健康;有利于妇女参与劳动生产;为之后的放足运动提供经验。【20题答案】【答案】【示例】人物:袁隆平观点:袁隆平把握时代脉搏,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论证:20世纪中期,中国正处于从战乱走向和平、从贫穷走向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但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问题依然严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袁隆平选择了农业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带领团队历经艰辛,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实验,成功研发出了超级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有效缓解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杂交水稻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他的研究成果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综上所述,袁隆平紧扣时代脉搏,呼应时代需求,锐意进取,努力奋斗,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还推动了全球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