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扶轮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学科期中考试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 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 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 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C.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 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2. 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A. 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 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C. 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 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3. 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 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 B. 反对专制提倡理性C. 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 D. 开创近代实验科学4. 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 人民的自愿选择 B. 各州(邦)实力不同C. 建国路径的差异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5.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A. 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 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C. 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 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6. 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A. 消弭贫富分化 B. 强化国家认同C. 推广传统美食 D. 凸显南部特色7. 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A. 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 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 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8.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A. 唯物史观 B. 空想社会主义C 进化史观 D. 阶级分析方法9. 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A. 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B. 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C. 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 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10. 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这反映了美国( )A. 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C.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11. 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A. 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 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C. 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 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12. 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 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 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C. 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 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13. 20世纪初,墨西哥艺术家萨图尼诺·埃兰提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绘画应该代表民族的感望和特征,让墨西哥人重新理解自己,了解自身与欧洲的差异。这一理念与社会革新相互呼应,形成了新的艺术潮流,该理念( )A. 摆脱了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B. 体现了追求国家独立的迫切愿望C. 适应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D. 促进了拉美国家不同文化的融合14. 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单位:个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1870—1879 201880—1889 311890—1899 611900—1904 108A. 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 旧有国际秩序崩溃C.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 西方各国矛盾激化15. 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A. 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 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 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 联合法国控制欧洲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铁轨与车站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17.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壁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科技、经济、社会、精神几条线索交叉作用、多元互动的历史,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处于历史阶梯上不同阶段的“社会”。其中,科学技术有着特殊的能动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车轮加速地转动起来。同时,科学技术自身也被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摘编自《文明的支点》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天津市扶轮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学科期中考试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16题答案】【答案】(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清流畅。图文配合。【17题答案】【答案】(1)原因:北洋政府内部权力争夺,派系纷争;美国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北洋政府自身的软弱无能;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任答其中三点)(2)影响:府院之争,民主共和遭到破坏,引发护法运动的爆发;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国内派系意见不一,斗争加剧(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任答其中三点)【18题答案】【答案】论题: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变迁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论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对社会变迁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和负面影响。18世纪的工业革命将蒸汽机引入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样,这一时期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劳动强度加大、工作环境恶劣、环境污染加剧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0世纪的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幅提升,经济运行更加高效,社会结构更加扁平化。但信息革命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漏洞等问题。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及不平衡现象。因此,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需更加注重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和规避,从而让科技真正造福全人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