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六单元、选择性必修3、《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4年1月,山东省导沭整沂工程委员会在《导沭整沂工程五年整治工作初步总结及今后意见(草稿)》中写道:“因重视民工卫生工作,改善生活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民工健康得以保障,病员大幅减少,工程顺利推进。”这一总结反映出( )
A.医疗卫生是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瓶颈 B.党和政府重视广大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C.社会主义改造是改善群众生活的前提 D.工人医疗保障是“一五”计划中的重点
2.下图为晚清某小说中的插图(局部),图中写着“进良箴直臣论先帝”,描绘了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与大臣们分坐在一张西欧式圆桌旁,各抒己见的场景。这些艺术构思蕴含了作者( )
A.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B.改良以图强的愿望 C.对移风易俗的呼吁 D.怀才不遇的空虚感
3.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经院哲学把基督教“真理”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统御原则,它反对离开教义而依靠理性和实践去认识和探究现实,探索自然,热衷于辩论“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等荒诞问题。由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思想文化( )
A.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大学的兴起 B.因战争破坏而停滞
C.延续了古希腊哲学思辨的传统 D.神学色彩非常浓厚
4.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迁徙至印度,在与本土文化交融中逐渐确立主导地位;至公元前6世纪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这反映了迁入南亚的印欧人( )
A.完全依赖武力维持对恒河的控制 B.彻底毁灭了印度河流域原生文明
C.直接引入希腊城邦政治制度模式 D.通过文化融合重构本土社会秩序
5.16—17世纪,亚美尼亚人在印度港口城市苏拉特建立定居点,将其作为从波斯湾港口前往东方的商队在印度的第一个停靠港。在印度北部也存在许多小的亚美尼亚人社区,这些社区的亚美尼亚人从当地收购棉花和棉布,再经西亚的阿勒颇转经水路运至马赛、热那亚等欧洲城市。亚美尼亚人的活动( )
A.助推了全球贸易网络构建 B.反映了欧洲工业发展优势
C.造成了荷兰殖民霸权衰落 D.减缓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6.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阿富汗某古城遗址发现多处具有希腊特色的建筑遗迹,包括卫城、神庙、剧场、体育馆等;当地还出土了希腊人物雕塑以及大量的希腊钱币。古城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存在约300年。据此推知,这座古城兴建的时间最可能是( )
A.公元前18—前15世纪 B.公元前4—前1世纪
C.公元1—4世纪 D.公元7—10世纪
7.战国时,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这些现象深刻反映了( )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城市职能的转变 C.社会转型的趋势 D.贵族政治的衰颓
8.云梦秦简记载的一个案件显示:某男子供称,他本为士伍,住在某县某里,后逃亡。现需县主确定其姓名、身份、籍贯、曾犯有何罪、判过什么刑罚或赦免情况……有几次在簿籍中记录逃亡、逃亡和逮捕各耗费多少天,并派遣了解情况的人核实记录,将所录全部回报。这折射出秦朝( )
A.司法审判过程草率 B.推崇轻罪重罚原则 C.县令直接管理基层 D.户籍信息登记详细
9.汉朝疆域广袤,以实物征收的地租要运往政治中心,尤其是运往首都长安,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时间成本,以粮食为例,许多地方的粮食运输的经济成本甚至高于粮食本身的价格。为解决这一困局,西汉朝廷( )
A.严控货币发行 B.实行轻徭薄赋 C.推行均输平准 D.抑制工商业者
10.南朝刘宋时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一带,南朝政治中心附近)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这表明当时江南一带( )
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B.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C.兼并之风受到抑制 D.粮食通过水路外运
11.下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图中的场面可反映唐朝( )
A.疆域范围的空前扩展 B.和亲政策的积极影响
C.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 D.丝路贸易的繁荣景象
12.史载,唐朝某一时期“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对当时赋役制度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行商无饶利 B.量出以制入 C.以丁身为本 D.以资产为宗
13.在传统礼文化中,斋戒期间的素食行为被视为道德优越的表现之一。南朝时,梁武帝撰写《断酒肉文》,将断绝酒肉从部分佛经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变成所有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戒律,催生了汉传佛教特有的素食文化。不久,一些道教团体也加以效法。这表明,南北朝时素食文化的形成( )
A.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 B.由统治阶级意志所决定
C.彰显了南方文化的优势 D.使佛道两教的教义趋同
14.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大臣刘挚在《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中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由此可见,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剧土地兼并 B.存在过激倾向 C.群众基础深厚 D.成效较为显著
15.元朝建立40余年后,恢复了科举考试。其录取名额和考试场次设置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元朝推行科举制旨在( )
表1
民族成分 录取名额 考试场次
蒙古人 初试:75人,会试:25人 2场
色目人 初试:75人,会试:25人 2场
汉人 初试:75人,会试:25人 3场
南人 初试:75人,会试:25人 3场
A.维护社会公平 B.传播儒家文化 C.促进民族平等 D.巩固统治秩序
16.南宋绍兴年间,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明确要求当地“村市并建井厕,男女皆如厕,积粪秽,粪秽以肥其田”。这一要求( )
A.加重了农民赋役负担 B.改善了县城卫生状况
C.顺应了精耕细作需要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的正统观是多元的。羌族首领姚弋仲(后秦政权建立者姚苌之父)认为:“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他还嘱咐其子在其死后“归晋,当竭尽臣节”。石勒(后赵政权的建立者)则斥责“夷狄不足为君”的论调,强调:“国家(后赵)应符拨乱,八表宅心,遗晋(东晋)怖威,远窜扬越。”他认为自己上应天符,拨乱反正,而且获得民众拥戴,完全是正宗的天子,而东晋的统治者则已经远窜扬越,没有资格再做“天子”了。中原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以正统自居的同时也彼此贬损。如田崧以少数民族建立的前赵政权为正统,被氐族的杨氏俘虏后誓死不降,大呼:“吾宁为国家鬼,岂可为汝贼臣?何不速杀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
——摘编自桑东辉《儒家伦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基于对两晋南北朝的考察》
材料二 古代北方民族南下通常是以激烈暴力的形式夺取政权的,尤其入主中原初期文明化程度又不高,被统治的汉民对其多有鄙夷。但不得不强调的是,看待中国历史上某一民族政权时,应分为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不应忽视其文明化以后的善治,如此才能给予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
——摘编自邵磊、孙美子《南北一体:古代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与统一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晋南北朝多元正统观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些正统观所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任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对其统治予以评价。(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21年,位于张家口的郑家沟积石冢(红山文化先民祭祀祖先的一种特有的墓葬形式)出土了典型红山文化风格的玉猪龙。考古人员在郑家沟周围发现了同类型的积石冢138个。这些积石冢全部位于山顶,面积较小的也有几百平方米,可能是历经几代人的劳作才最终形成的。通过同辽西、内蒙古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物的对比,学者发现郑家沟出土的玉器与红山玉器并非完全一致,这里出土的陶器与红山文化陶器有较大的差别,其文化风格更接近赤城、涿鹿等地发现的陶器。
——摘编自郝莹玉《宣化郑家沟红山文化积石冢发现的启示》
材料二 (商王)祖乙迁邢后,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至盘庚迁殷之前,共计四世六王均以邢为都,历时约125年。纣王帝辛时,“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邢侯簋(如下图所示)便是邢侯姬苴为祭祀周公所铸的,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北内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邢台市襄都区委员会宣传部微信公众号《寻秘邢州·邢侯簋上的邢侯建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家沟积石冢文化呈现的时代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商和西周邢地治理所折射出的统治方式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统治方式演变的历史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阿拉伯数字是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两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现在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成现在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汉语,外来色彩日益淡化,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张铁文《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流与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团花旧战袍。
——引自曹翰《内宴奉诏作》(又名《退将诗》)
注:曹翰(924—992),后周、北宋名将,曾在宋太宗召集的一场内宴上奉诏现场创作此诗。
材料二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引自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注:柳永(约984—约1053),宋真宗时期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第,靠填词维生,直到宋仁宗时暮年及第。
材料三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犹不。父老争叹息,此事古未有。作者原注:浮梁(今属景德镇)父老言,自来作知县不买瓷器者一人,君(许彭年,北宋廉吏典范,宋仁宗时曾出任浮梁县令)是也。
——摘自彭汝砺《送许屯田诗》
(1)根据材料,指出这些诗词所反映的北宋社会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趋势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诗词作品的史料价值的看法。(4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党和政府肯定了在这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卫生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党和政府关注劳动者健康状况的体现,故选B项;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有利于工程的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卫生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瓶颈,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2.B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清末小说家和插画家描绘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推行民主作风、重用贤臣的形象,希望中国能效法俄国通过改革来实现强国的目标,故选B项;描绘沙皇彼得一世的贤君形象不利于传播共和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彼得一世移风易俗改革的内容,故排除C项;结合时代背景,“进良箴直臣”更多是从民族命运角度提出建议的,而不是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故排除D项。
3.D 【解析】材料表明,经院哲学家热衷于讨论虚无缥缈的宗教问题,可见当时的学术及思想文化神学色彩非常浓厚,故选D项;材料中的文化风气,不利于文化传播和大学的兴起,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争,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明显矛盾,故排除C项。
4.D 【解析】雅利安人迁徙至印度,在与本土文化交融中,种姓制度通过婆罗门教和法律《摩奴法典》固化等级,佛教则提供新的伦理框架,二者共同塑造古代印度社会结构,故选D项;A、B两项均涉及程度性错误,故排除A、B两项;C项存在时间错误,古希腊文明与古印度文明是平行发展的,故排除C项。
5.A 【解析】亚美尼亚人的贸易网络,成为葡萄牙开辟的新航路以及传统西亚—地中海商路的有机补充,助推了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故选A项;当时欧洲人大量从印度进口棉布,工业发展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B项;C项夸大了亚美尼亚人活动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城市是“希腊化”时期新建城市的典型代表,亚历山大东征进入中亚地区是在公元前4世纪末,故选B项;公元前15世纪以前,阿富汗各地难以接触到希腊文化,故排除A项;阿富汗在公元1—4世纪和公元7—10世纪分别为贵霜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所统治,当时居于主流的文化均不是希腊文化,故排除C、D两项。
7.C 【解析】中心城市的涌现,打破了分封制、礼乐制对城市规模的限制,工商业者“富比王侯”,反映了传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这些现象都是社会转型趋势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中心城市人口的集中化,并不能反映人口总数激增,故排除A项;城市职能的转变是材料局部内容反映的表面信息,故排除B项;D项是对工商业者“富比王侯”的过度解读,故排除D项。
8.D 【解析】从这个案件中可以看出,官方的“簿籍”对于一个人的姓名、身份、籍贯、犯罪记录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司法审判的流程、轻罪重罚的原则,故排除A、B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推行均输平准,直接参与商贸活动,将税粮通过灵活交易的方式运转到中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财政收入,故选C项;汉武帝严控货币发行,废除私铸货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便利粮食转运,故排除A项;轻徭薄赋并不能解决税粮运输的成本问题,故排除B项;抑制工商业者不利于利用市场手段来解决税粮运输成本问题,故排除D项。
10.B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朝刘宋的统治中心一带,土地已被大量开垦,有的地方已经种植双季稻,这表明当时这一区域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故选B项;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膏腴上地”是否为世家大族所掌控,故排除A项;地价上涨(亩直一金)说明土地买卖活跃,兼并之风未受到抑制,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当地粮食外运的交通方式选择,故排除D项。
11.C 【解析】《职贡图》反映了周边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人员来唐朝开展朝贡贸易的场景,图中人物的面相、衣着还有他们手中的货物均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情,展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故选C项;这幅画无法反映唐朝的疆域范围,故排除A项;“和亲”与该画的主题不符,故排除B项;周边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人员来唐朝“进贡”不一定都经过丝绸之路,故排除D项。
12.C 【解析】材料对人丁较多的富户和贫户的赋役负担进行了对比,由此可见,当时的赋役制度以人丁为征税、派役的主要标准,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税,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制定赋税征收总量“制入”的依据,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中富民得以免课役的表述相矛盾,故排除D项。
13.A 【解析】南北朝时素食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传统礼乐(斋戒)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交互影响,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故选A项;梁武帝的政令只是起了催化作用,而非决定作用,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单凭素食文化,无法判断南方文化是否比北方文化更具优势,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4.B 【解析】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在短期内推行了过多的措施,导致各地的民众都难以安生,其意在批评王安石变法的过激倾向,故选B项;百姓不得“安其所”,并不一定是土地兼并导致的,故排除A项;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了更重的负担,故排除C项;材料中这段奏疏并没有提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故排除D项。
15.D 【解析】由材料可知,元朝科举制对居于社会上层但占总人口比例不大的蒙古人、色目人给予特殊照顾,也给了汉人、南人相同的录取名额,在考试场次方面对蒙古人和色目人也有所照顾,这些做法旨在巩固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秩序,故选D项;这些设计对人口占多数的汉人和南人并不公平,未体现民族平等,故排除A、C两项;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故排除B项。
16.C 【解析】地方官员要求“村市”男女如厕积肥,并将粪便用于肥田,这一要求适应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中的内容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要求,并不会加重赋役负担,故排除A项;这一要求主要涉及村市,而不是县城,故排除B项;单凭一个州的举措,不足以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D项。
17.(1)具体表现:以晋室为正统;以承天命、安黎民为正统依据(认为少数民族首领可以为天子);贬斥其他少数民族。(4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质问题:华夏认同感的增强。(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示例 政权选择:北魏。
评价: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以战争手段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其统治初期的政策相对原始、粗暴,不利于中原社会秩序的恢复,留在中原的汉族世家对其认同感不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俸禄制,要求官民穿汉服、讲汉话,不久,农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官僚政治逐步规范化,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礼教昌盛,北魏统治中期的改革,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物质、制度和思想基础。(4分,须分阶段作答,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对前秦、北周等政权进行评价,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8.(1)时代特征:已出现原始图腾崇拜或审美意识;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存在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已有礼制的萌芽);形成过程中的权贵阶层具有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可能存在长距离的文化交流。(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演变:从建都直接管理或依托联系松散的贵族治理,到分封同姓贵族建立诸侯国。
历史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德治等政治文化的传播。(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示例一
论题:古代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阐释:阿拉伯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天方夜谭》,取材于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广泛流传,西欧的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受其影响。阿拉伯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印度的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人的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影响很大,被哥白尼多次引用。《医典》被欧洲用作医学教科书,推动了欧洲医学发展。
总之,古代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创立了高度繁荣的阿拉伯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阐释:阿拉伯数字的创立、传播和演进的历程很好地诠释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世界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但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扩大。古代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亚历山大城等新的文化中心,促进了文学、史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的热烈反响;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被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总之,各国应尊重不同文明,树立世界意识,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1)变化趋势:重文轻武(崇文抑武)风气渐浓;社会日趋奢靡拜金;抑商风气淡化,市民价值观浸染士大夫阶层;科举制影响力提升,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制瓷业等手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化、专业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背景:宋廷对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反思;商品经济取得显著发展;城市化水平提升,市民阶层开始崛起;科举制度趋于完善,科举录取名额增多;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看法:宋代诗词作品是时人对社会面貌的直观写照,既能反映当时的文学风格、社会思潮以及作者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能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使用时需要和其他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