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寿县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1. 泰山红门宫,宫前建有孔子登临处等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红门宫的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 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B. 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C.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D.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2.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3.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 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 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 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4.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 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D. 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5.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6.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这说明汉字的传播( )
A. 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发展 B. 改变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 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 阻碍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7. 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 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 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 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 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8. 有学者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阿拉伯人是文化传播使者 B. 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
C. 阿拉伯文化的绝对主导性 D. 西方文明源自阿拉伯文化
9. 世界古代文明会让我们有遥不可及的陌生感,而AR 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结合的技术。AR技术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通过此技术,我们可以看到( )
A. 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的产量
B. 印第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着象形文字
C. 印度人在恒河边神社里祭拜太阳神
D. 哲人苏格拉底在爱琴海边夜读“悬诗”
10. 一种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产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500年左右,该类型的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古人用这种文字( )
A. 记载了马其顿帝国东征 B. 书写了迈锡尼文明的辉煌
C. 记录了种姓制度的缘起 D. 写出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11.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连,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 筑路技术世界领先 B. 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开辟了国际新商路
12. 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 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B. 民主政治相当完善
C. 农民成为主导阶层 D. 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13. 《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无夫权的婚姻”,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要将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
A 源于平民经济地位提升 B. 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C. 证明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D. 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14. 《拉丁美洲史稿》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 联系……因而,相较于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 凸显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 揭示西方殖民的破坏性
C. 证明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D. 强调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15. 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
A. 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B. 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C. 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复兴 D. 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16. 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 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 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 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 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17. 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 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18. 考古学家在阿富汗东北边境挖掘发现的阿伊·哈努姆遗址,是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还保存着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这一发现最能说明( )
A. 古希腊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B.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古代希腊与阿富汗联系密切 D. 希腊人曾长期统治阿富汗地区
19. 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20. 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21. 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 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B. 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C. 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 D. 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22. 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 )
A.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B. 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 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D. 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23. 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 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 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 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 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24. 14世纪,意大利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 “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
C. 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 “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
25. 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 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 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但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才是晚唐以降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根本动因。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较早关注到这条通道。据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广袤,不同时期通道的涵盖范围不同且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发展阶段。“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达到鼎盛,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一中三种说法的史实依据,并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经济动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万里茶道兴起的背景。
27. 战争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也给世界文明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早期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他们主导殖民地政治经济生活,以英语文化为骄傲,坚守传统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政治文化,使英语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统一语言。语言学家约翰·皮克林、韦伯斯特等人提倡“摆脱各州语言的缺陷,要创立美国的语音,借以谋求美国文化上的独立”。美国政府发挥语言融合的民族同化作用,压制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印第安语等其他语言,引导移民丢弃原有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为“出色”掌握英语的移民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就业保障、生活便利,使英语成为将美国人“连在一起的工具”。——据周玉忠、李文军《“大熔炉,尚可;巴别塔,不可。”
——美国建国初期的语言政策》等整理
材料二 参加反法同盟的欧洲各国君主们担心法国革命引起本国革命,因此设法扑灭法国革命以期恢复旧有的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拿破仑政权则通过战争革命的方式来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巩固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拿破仑将一部分南部斯拉夫人集结在一起,希望他们恢复政治独立。同时,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废除允许各省自主特权的封建制度,代之以行政集权、创造了发展政治民族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他甚至可以算是几个现代民族的缔造者之一。
——摘编自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统一语言推广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几种认识。
观点一 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又会有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具体文明形态也具有差异性,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
观点二 地域性的文明可以在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养分中不断丰富与更新自身。
观点三 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摘编自刘先春、张艳霞《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依据、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永寿县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史实依据:“陆丝”阻断说:两宋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技术推动说: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世界格局变动说: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阿拉伯商人的活跃。
经济动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和宋代工商业发达。
(2)特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阶段特征明显
背景: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
【27题答案】
【答案】(1)条件:英吉利移民的主导地位;美利坚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语言学家的努力;统一国内市场的推动;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2)作用:传播了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3)认识:战争会对文化造成严重破坏;战争客观上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战争也会带来文化的重构与创新。
【28题答案】
【答案】
示例:
观点:世界古代诸多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阐述: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间接地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8世纪的阿拉伯继承和融合了北非、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文明的传统,并将中国的火药、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拜占庭帝国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不仅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还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
总之,古代世界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对话和交流中,自身不断进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