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本次考试历史试卷共4页,分选择题(共25分)和非选择题(共35分)两部分。全卷满分60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非选择题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作答,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局而是在A、518年B.581年C.589年D.618年2.“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文中的“朕”是A、唐太宗B.唐玄宗C.宋高宗D,明武宗3.“稻米流脂录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直接反映了盛唐的A.农业丰收B.文教昌盛C.都市繁华D.艺术辉煌本.右侧资料卡关注的是A.安史之乱0背景:政治病败、赋役繁重、连华交荒B.黄巢起义时问:9世起后朔结果:唐朝受到政命打击C.王小波起义D.李自成起义5.右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士了同时期类似的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印证的时代特征是是A.动荡与变革B.繁荣与开放C.封闭与危机D.侵略与反抗6.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是A.扁鹊B.张仲景C.孙思邈D.李时珍7.宋太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以分知州权力而设置A.通判B.宰相C.节度使D.内阁首辅8.“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材料叙述的是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三司制9.“庆历四年二月,遂册元昊为夏国主,名义上宋为君,夏为臣。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其客观上推动了宋夏之间A.出现对峙B.战事频发C.达成和议D.关系稳定10.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儒家思想的正统性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民族隔阀完全消失七年级历史】11.下列时间轴梳理了某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①处应为1260年继承汗位1271年①1272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全国A,建立蒙古政权B.定国号为大元C.达成隆庆和议D,收复台湾地区12.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反映的实质是元朝A.交通工具发展迅速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C、边地区冲突不断D.对外交流的畅通无阻13.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钩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推断宋代制瓷业A.私普作坊为主B.遍布沿海各地C.产品行销世界D.工艺水平高超14.《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建立B.江南地区开发C.商品经济繁荣D.民族政权并立15.下列选项中,属于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是A、传统节日日益受到重视B.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C.首次思想文化高峰出现D.昆曲成为全国性的剧种16.下列最有可能在《资治通鉴》中查找到的是A.女皇武则天B.建立榷场C岳飞抗金D.废除丞相17.明太祖敕谕:“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此举是为了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完善监察体系D.削弱藩王权力18.“(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材料评述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B.玄奘西游天竺C.郑和七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19.“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该内容出自于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于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20.清朝时,“中夹行政机构仍设六部,.内地的地方政权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重视文教,开科取士”。上述举措的作用是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建立起对全同的统治C.沿用前朝的地方制度D.结束政权分立的局面21.“只供传迷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描述的是A市舶司B.锦衣卫C.中书省D.军机处22.统治者经常从士人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A.崇文抑武B.八股取士C.文字狱D.收缴禁书23.“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七年级历史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