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县中新学校计划项目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某同学在研究古代文明的产生时,发现人类最初的文明起源地农业都有一定程度发展,并出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金属工具,这体现出( )A.文明产生推动农业的出现 B.早期文明都是农耕文明C.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产生 D.文明产生使分工复杂化2.某同学为研究古代世界的主要文明成果,收集了下面几幅图片,与该同学研究主题相符的是( )A.文字出现推动文明的产生 B.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C.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D.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文明3.“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分封为纽带,通过层层契约关系确立权利与义务的相互约束。然而,这种制度的运行始终以个人效忠为核心,缺乏对统一政治权威的认同,其内在结构缺陷最终导致政治权威的逐级分割。”该学者认为,中古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促进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强化了基督教会对世俗权力的控制 D.导致了政治权力的分散与地方割据4.中世纪初期,西欧的封建领主们在对农奴征收地租主要以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为主,13世纪末,领主们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推行后,领主们可以购买城市输入的手工业品,农奴们也进一步获得自由,与自由佃农已没有区别。货币地租的盛行根源于( )A.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封建领主消费的需求 D.城市自治运动的逐步兴起5.“中世纪的西欧城市通过赎买或武力争取自治权后,逐渐成为支持王权的重要力量。市民阶层向国王提供财政和军事支持,推动国王削弱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与此同时,教会虽然仍保有精神权威,但其干预世俗事务的权力逐渐受到王权的限制。”上述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与封建领主矛盾激化,推动王权崛起B.城市商品经济成为强化王权、瓦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C.王权与教会达成妥协,共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城市自治文化的发展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6.早期罗马,妻子的嫁资是被丈夫或其归顺的家父控制的,离婚后妻子无法索回。当罗马社会的离婚现象变得频繁时,共和末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诉讼“妻物之诉”来保障妇女的权利,查士丁尼皇帝废除了古典法时期的丈夫对嫁资的留置权,丈夫需归还嫁资的一切添附和最后一年的孳息。这说明罗马法( )A.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凸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形成完备较为的体系 D.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从无到有7.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帝国最高统治者多次遣使到各地收购文化典籍,鼓励学术研究和交流,公元9世纪在巴格达创建的智慧宫,汇集了帝国各地顶尖的学者,是一所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及高等教育学府。据此可知( )A.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 B.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阿拉伯地区C.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帝国版图具有扩张的本性8.公元7世纪初的日本,中央和地方的重要职位由大贵族垄断,皇权被架空,造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局面;646年,孝德天皇开始仿照唐朝政治制度,实行改革,加强皇权和对地方的管控;经过近50年的改革,建立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据此可知( )A.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B.日本开始进入黑暗幕府政治时代C.中国与日本呈现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 D.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9.公元13—15世纪,马里帝国的廷巴克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考古发现,廷巴克图的桑科雷大学藏有数万册涉及天文、法律、医学的阿拉伯语和本土语言手抄本,其建筑融合了撒哈拉南部的泥砖结构与北非的拱门装饰风格。同时,廷巴克图的商队驿站遗址中出土了来自埃及的纸草文献碎片和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器。这一现象最有助于说明( )A.跨区域交流促进了非洲文化的发展B.地理环境决定了非洲文化的封闭特征C.伊斯兰文化完全取代了非洲本土文化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非洲与世界的联系10.在古代美洲,玛雅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天文历法,其历法中精准的计算能够与现代科学测算的时间高度吻合;阿兹特克文明建造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太阳金字塔用于祭祀。古代美洲文明在天文和建筑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对外交流带来先进技术 B.丰富矿产资源提供物质基础C.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的推动 D.强大中央集权提供组织保障11.下表介绍了咖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传播情况,据此可知,咖啡的世界性传播( )传播方向 社会生活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16世纪,咖啡在欧洲得到推广。 19世纪早期,因为咖啡能提神,让人觉得精力充沛而且身上暖和,欧洲的工人几乎全靠咖啡应对繁忙的工作。1690年荷兰成为第一个咖啡栽种和出口的国家,栽种地位于锡兰和爪哇。 爪哇人民要忍受着闷热,在热带高温下修剪咖啡树和收获咖啡豆。18—19世纪,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荷兰和法国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后种植咖啡,并逐渐向拉美赤道附近地区发展。 全世界一半的咖啡都产于法属殖民地圣多明各。圣多明各的奴隶住在没有窗户的棚屋里,食不果腹,做着超负荷的工作。A.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属性C.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饮食习惯 D.密切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12.随着新航路开辟,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成为重要一环。它主要是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运到美洲,再将美洲的白银运回中国。这种贸易现象反映的是( )A.价格革命 B.三角贸易 C.商业革命 D.资本原始积累13.一位德国学者曾经写道:“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陆损失了大量人口。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许多古老王国纷纷瓦解,非洲原有文明趋于消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起来。”这说明奴隶贸易( )A.阻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C.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 D.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14.下表是贵州省近年来颁布的大数据相关条例年份 条例 地位2016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 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2019 《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 全国首部省级大数据安全保护地方性法规2024 《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 全国首部数据流通交易地方性法规材料说明贵州省地方立法( )A.揭开了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序幕 B.为探索地方立法护航经济贡献力量C.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 D.是贵州经济全面迅速发展根本保障15.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道:“……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最准确的理解是( )A.要把人民生活富足摆在首要地位 B.使中国的科技跃居世界第一C.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16.据2024年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予以肯定,并高度认同香港的金融体系在稳健的制度框架、充足的政策缓冲空间,以及联系汇率制度畅顺运作下保持强韧。这说明( )A.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B.祖国统一大业已顺利完成C.内地与香港差距逐渐扩大 D.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确立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分析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人类文明交流的例子,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三、材料题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全球航路的开辟是在中古时期局域探险和区域文明业已奠基的背景下,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开拓世界市场的需求和对财富的贪婪欲望驱动下,借助地理知识、航海经验和王室资助,在探险精神的激励下,欧洲各国探险家绕过奥斯曼帝国向茫茫海洋和未知世界进发的人类壮举。从迪亚士好望角之行和达伽马印度之行,到哥伦布的美洲之行和哥伦布的环球航行,再到英国伯特父子、法国卡蒂埃、荷兰巴伦支的等航海家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探险,以及接之而来的南半球大洋洲航行。整个世界通过海上航线被联系起来。全球航路的贯通使空间上相互分割的地区性航线连成了一个整体,原有的平衡将被打破、原有的孤立将被改变,一个梦想与欲望交织、希望与绝望同在、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即将到来。——徐继铭《被“发现”的时代:全球航路的贯通》(1)根据材料,概括全球航路开辟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要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材料二 1978年与1992年中国经济成分占比变化表时间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1978年 78% 21.8% 0.2%1992年 48.1% 35% 16.9%材料三 图1: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工地悬挂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图2: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开业场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国内背景。(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科技发展正从‘应用创新’向‘基础创新’跃升,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整合高校、企业、政府资源,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摘编自《中国科技战略研究报告》(2024年)结合材料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历程,围绕新时期中国强调“基础创新”与“新型举国体制”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答题要求: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从历史背景、发展模式、国际环境等角度展开分析;3.语言规范,逻辑清晰)。贵州省县中新学校计划项目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A B A A D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A B D A17.(1)方式:武力扩张(如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阿拉伯帝国征服);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海上贸易)。影响:打破了世界的孤立隔绝状态,促进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发展与融合。(2)例子: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数学等领域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火药推动了欧洲军事变革,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认识: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明交流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但文明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不同文明都有其独特价值,应尊重和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8.(1)特点:是在中古时期局域探险和区域文明奠基的基础上进行;受资本主义萌芽、开拓市场和对财富的追求驱动;借助地理知识、航海经验和王室资助;具有探险精神;众多航海家参与,航线逐渐连接成整体。(2)原因: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黄金、白银等财富的追求日益强烈;《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描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传统商路,使欧洲人渴望开辟新的贸易通道;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远航提供了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传播基督教的热情。19.(1)国内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地方和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影响: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成分多样化,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对外开放,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20.示例:论题:新时期“新型举国体制”助力中国基础创新发展。阐释: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基础薄弱,面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通过集中力量发展,取得了“两弹一星”等成就,但在基础创新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发展模式:“新型举国体制”整合高校、企业、政府资源,发挥各方优势。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高校提供科研人才和理论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政府统筹规划和提供资金保障,形成强大合力。在5G通信技术研发中,我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跨越。国际环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限制,“新型举国体制”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保障我国在基础创新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避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总之,新时期“新型举国体制”为中国基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我国科技不断迈向新高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