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2024-2025(下) 6 月月度质量监测高 一 历 史本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75分钟【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第 I卷(选择题,共 48分)一、单选题(共 16道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1.关于文明起源,国际考古学界通常以城市、金属、文字三要素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准;随 着良渚古城等本土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中国学者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 案,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据此可知,中国学者更强调A. 社会关系的变革 B. 物质生活的发展C. 城市形态的演化 D. 出土文物的鉴别2.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 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 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 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A. 罗马帝国强权政治的出现有其合理性 B.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导致共和制度崩溃 C. 罗马帝国的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的特征 D. 对外扩张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3.有学者用下列两张示意图展现西欧迈向近代过程中国家结构的演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图 1 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容易造成割据②图 2 表示各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③在此过程中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④该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4.早在 743 年,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圣武天皇就曾将复耕的土地划在公地之外。而 寺院和贵族占有大量的免税田地,加之人口的增多,最终导致田地的分配和再分配无从进 行。与此同时,朝官大族和寺院在法律保护下,占有大批免税田地。这意味着A. 私有制庄园迅速发展 B. 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加强C. 政府取代庄园主征发赋役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受到限制5. 1995 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举办的关于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部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部族主义观念、封闭的农业文 化性质等生产和消费文化与现代化精神背道而驰。2001 年,张宏明指出“必须重建非洲文 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反映了A. 学者们对非洲史的研究观念相对滞后B. 学者们探讨非洲史的观念和途径比较清晰C. 非洲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D. 对非洲文化的研究有待继续深化6.请对下图出现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A. 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绝 B. 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拉开序幕C. 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 西葡贸易垄断地位面临挑战7.下表是 1650—1900 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 )。 其中②代表的是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① 18. 3 19. 2 22. 7 24. 9② 2. 4 1. 6 5. 1 9. 0③ 18. 3 13. 1 8. 1 7. 4④ 60. 6 65. 8 63. 9 58. 3A. 亚洲 B. 美洲 C . 非洲 D. 欧洲8.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 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 18 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 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A. 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B. 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C. 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D. 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9.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建立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871年德、意统一 实行君主立宪制A. 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C. 各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D.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在欧美确立10.如图是欧美近代以来部分大事件简图。根据图中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A.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 B.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建立C.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 D.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变动11.1813 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品德的形成》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到 1817-1818 年间,“工人阶级”一词被欧文不断阐释,并作为同“上等阶级”“ 中等阶级’相对立 的概念。以后,工人的刊物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现象表明A. 工人阶级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欧文的理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C. 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理论 D. 社会各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消弥12.1853—1856 年,在英、法、土三国对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了筹措经费,土耳其 向英、法借债,并以关税等收入作为抵押,同时,允许欧洲列强有权占有不动产、在土耳其修建铁路、开设银行等。这说明A. 土耳其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趋势 B. 土耳其通过经济改革完成工业化C. 英法帮助土耳其摆脱俄国赢得独立 D. 克里米亚战争后土耳其被彻底肢解13.美国学者莱斯利 · 贝瑟尔在《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写道:单是巴西一国就占有葡萄牙从 殖民地进口货物总值的 83% ,占葡萄牙对殖民地出口货物的 78.5%。更为惊人的是在葡萄 牙向外国出口总值中,葡萄牙帝国各部分所占的相应百分比是:宗主国产品占 27.43% ;巴 西产品占 60.76% ;其他殖民地的产品占 2.95% ;再出口产品占 8.86%。上述材料的本质内 涵是A. 葡萄牙外贸逐渐走向了衰落 B. 巴西与葡萄牙民族矛盾尖锐C. 巴西对葡萄牙贸易优势明显 D. 巴西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14.2014 年 7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分 享了关于一战研究的新视角。下表选取了其中四种新视角,据此判断其研究分别是研究视角 主要观点视角一 平等的脚步没有跟上自由的步伐;殖民主义的恶性膨胀视角二 英国在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法国推行霸权政策,两种大战略的差异导致 协约国在战争初期合作但不紧密视角三 1914年圣诞节,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在比利时的弗兰德斯地区踢球视角四 一战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提供契机A. 影响分析—有关事件—战时政策—起源探究 B. 有关事件—起源探究—影响分析—战时政策 C. 起源探究—战时政策—有关事件—影响分析 D. 战时政策—影响分析—起源探究—有关事件15.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材料表明苏联(俄)A. 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B. 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C. 斯大林体制弊端严重 D. 经济政策调整服务国家战略16.下图漫画发表于 1922 年 2 月。漫画中燃烧的烈焰中写的是“印度”“埃及”“爱尔兰” ,右侧 是英国纳税人手持斧头,上面写着“要求国防裁军” ,左侧是时任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丘吉 尔,他两边的军人分别是“海军废物”和“陆军废物”。该漫画反映的状况表明A. 一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发生动摇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B. 英国内部两党的斗争愈演愈烈D.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崩溃第 II卷(非选择题,共 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 1898 年,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满洲,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 坚决反对。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 ,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 同盟(有德国支持)。 1904 年 2 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俄国从万里之外抽调过来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两国在辽东半岛 进行了多次大型会战,双方的作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并首次使用了速射榴弹炮、迫击炮、 无线电设备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1905 年 5 月 14 日,俄国被迫议和,日本获得库 页岛南部和旅顺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这时,日本的优势地位也像以前俄国的优势 地位一样,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摘编自[英]埃尔顿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欧洲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一 次会议。 “三巨头”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有 较多不同意见。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苏联称霸欧陆,他希望法国可以重新站立来与之抗衡,最 后斯大林妥协了,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并允许其参加管制委员会。波兰问题是三方争论的 焦点,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因为对苏联来说,波兰问题直接关乎其国家安全,所以对此寸步不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不想让英、法插手,他认为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想恢复 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苏方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 对日作战。作为回报,苏联得到日本侵占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 持外蒙古现状等。这样一来,斯大林所得成果大大超过了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损失。——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 )有人把日俄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之一。自大革命爆发至 20 世纪初期,西方学者多聚 焦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及历史影响等重大历史问题,尤其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等问题进行讨论与评价,例如,米什莱认为大革命是一个新法国和新欧洲的先声。此外,奥拉尔等学者汇编大革命时期各类法令与档案及创办《法国革命》杂志等,深化研究。 ——摘编自郭小凌《西方史学史》材料二:20 世纪中叶以来,在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动下,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出现新变 化。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奥祖夫《 革命节日》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大革命时期的节日:伏维尔 《革命心态》从心态史角度研究大革命;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用文学作品、革命 书册等研究大革命政治文化;麦克菲《经历法国大革命: 1787—1799》用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大 革命中的普通民众。——摘编自彼得 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 1929—2014》 ( 1)根据材料一 ,概括自法国大革命爆发至 20世纪初期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主 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新变 化及其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阿诺德 沃尔弗斯( Arnol d Wolf ers)将国家的外交目标分为两类:占有性目标 和环境目标。前者指领土、资源、市场、成员国地位等排他性的目标;后者指一国试图塑 造国外的事态,建立有利于本国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包括友善、秩序、规则与和平。——摘编自杜东辉《从大西洋到大周边:土耳其复合联盟战略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一类外交目标并拟定论题,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024-2025(下) 6 月月度质量监测高 一 历 史 参考答案【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1 2 3 4 5 6 7 8 9 10A A A A D D B A B A11 12 13 14 15 16B A D C D A17.( 1 )原因:这场战争看似是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而爆发的局部冲突,但背后涉及了 英、法、美、德等多国利益的角逐,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这场战争是两大强国之间的较 量,对近代军事技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检验;这场战争为 20 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重新瓜分 世界的序幕拉开了帷幕。( 2 )特点:会议由美、英、苏三国首脑主导,体现了二战末期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 协调;会议涉及的问题广泛,包括欧洲战后格局、远东问题以及联合国成立等;通过雅尔 塔会议,三国达成了许多重要的协议和决定,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18 .( 1 )主要特点:研究主题聚焦重大历史问题;价值判断以肯定进步性为主;研究方法侧重 史料汇编与传统叙事( 2 )新变化:研究视角多元化:从政治史转向社会文化史;研究对象扩展:从精英政治到 基层社会;研究方法融合跨学科理论。意义:有利于深化对革命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拓 展历史研究的维度;揭示革命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丰富人们对现代社会转型的理解;促进 了史学方法论的革新19 .示例:二战后初期美苏外交目标之环境目标的制定和实行。二战后,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国在 “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为,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 以反击。在政治上,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标志 着冷战的开始;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经济上,美国实行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遏制苏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 员会。在军事上,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约”组织;苏联与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成立 “华约”组织。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二战后 初期,美苏冲突和分歧严重,爆发了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但双方都尽 力避免新的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总之,二战后初期,美苏的国家战略均是为其国家利益服 务的,为建立有利于本国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而不断调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