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公元前32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衰落,周边地区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崛起。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这表明( )A.文化共同体已初具规模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C.制玉技术交流较为频繁 D.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2.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参与集体议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长官的身份指挥相应机构的运行。《政事堂记》载:“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授左仆射,魏征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当时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事。”这种制度安排( )A.致力于规避宰相专权 B.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反映了官僚制的成熟3.下表是明代徽州土地交易使用通货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宝钞)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白银)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布)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稻谷)洪武年间 7 1 0 0建文年间 1 0 0 0永乐年间 15 0 0 0宣德年间 4 0 11 2正统年间 0 17 29 2景泰年间 0 10 2 0天顺年间 0 6 0 1成化年间 0 32 0 0弘治年间 0 14 0 0A.商业资本与土地市场化密切相关 B.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度加强C.交易媒介的丰富强化了契约意识 D.徽州地区土地流转成本上升4.1868年经总理衙门和公使团核准实施,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公廨正式成立。由上海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与外方陪审官共同审理租界那些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领事参加会审或观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谳员(审理案件的官员)独自审断。会审公廨的成立( )A.说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 B.体现中国司法实践的灵活性C.已经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完整 D.有利于实现清朝司法的公平5.有学者认为,国共合作后两党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在宣传方面的优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宣传……甚至国民党员大量加入共产党,这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国共合作的初始形式,亦即由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一种国共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材料所述的现象( )A.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B.明确体现党外合作的方式C.促进国共阶级矛盾的解决 D.为国共关系破裂埋下隐患6.1953年,“一五”计划出台,当时在农村,手工业产品约占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60%~80%。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多达1930余万人,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6%。这些数据可用以说明( )A.个体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客观的必要性C.新中国工业体系严重结构性失衡 D.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面临现实阻力7.“涅杰斯”指古埃及时期非贵族出身的私有者阶层。据记载,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公元前1786),一部分实力较强的涅杰斯占有土地,由农民替他们耕种;有的涅杰斯已经参与政权成了高级官吏。涅杰斯的强大表明当时的古埃及( )A.专制王权受到冲击 B.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D.官僚系统较为腐败8.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早期,古希腊人对于动植物学的实证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印度象、印度 犀牛等动物记录丰富了希腊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古希腊人还首次系统测量了从地中海到印度 河的陆路距离,误差极小。上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亚历山大的远征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希腊的殖民活动9.1166年,英国亨利二世颁布的《克拉伦登法令》规定:“凡涉及土地占有权之争议,应由十二名守法臣民组成陪审团于王室法官面前宣誓作证……任何自由人不得拒绝参与陪审,违者罚金。”这一规定表明( )A.教会法庭仍主导着英国司法体系 B.贵族通过立法限制国王权力C.市民阶层开始参与地方行政管理 D.王室利用司法途径强化王权10.印加帝国境内有几百个部族、几百种方言。印加帝国统治者制定法律,要求帝国臣民统一学习官方语言——克丘亚语,并规定不懂克丘亚语的人不能担任公职,百姓对官员讲话一律要用克丘亚语。印加帝国统治者此举旨在( )A.完善法律规则 B.规范选官制度 C.统一文教政策 D.维护帝国秩序11.有学者指出,来自美洲的大量贵金属在西班牙导致了通货膨胀,这妨碍了出口,因为昂贵的商品 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此外,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许多民众选择进口商品而不再自己生产。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西班牙制造业发展受阻 B.“商业革命”影响深远C.全球贸易联系初步建立 D.世界市场的规模扩大1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来自印度的棉纺织品风靡欧洲市场,英国贵族争相购买印有东方纹样的细密画布料,法国宫廷甚至掀起“印度风”服饰潮流。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已出现200余家仿制印度棉布的工场,逐渐形成本土纺织产业链。这一现象( )①推动大西洋三角贸易的扩张 ②加速英国工业技术的革新③得益于殖民贸易网络的发展 ④导致印度传统手工业崩溃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13.18世纪下半期,在俄国官方的支持下,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学者的著作被大量译成俄文出版,政府甚至拨专款用于翻译出版亚当·斯密等人的学术著作;留学或出使西欧的俄国人直接把他们接受的思想带回俄国,介绍给人们。这意味着( )A.俄国开明学者认同共和政体 B.工业革命推动俄国社会变革C.理性主义在欧洲得到了传播 D.沙俄专制统治引发普遍不满14.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出现了把“1789年以后经历的诸多不幸归结为星期日工作招致上帝的报复性惩罚”的思潮。19世纪后半叶,第三共和国议会提出,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工人都应在“尽量避开Dimanche(星期日/主日)这个名称”的基础上保证每周休息日。这一变化从侧面折射出,法国( )A.公民的社会权利意识增强 B.资产阶级价值观得到社会认可C.教会与世俗权力斗争激烈 D.工人阶级斗争主导着社会变革15.如图漫画发表于1879年美国《帕克》杂志,画面中三人手中都拽着绳索,绳索一端操纵着整个美国的铁路和火车。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新式快速交通得到发展 B.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C.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16.巴黎公社时期,卢浮宫、巴黎歌剧院等主要文化场所由教育委员会统一管理,部分剧院由演员、舞台工人和观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运营;公社要求剧院上演以保卫家园为主题的作品,并强制剧院降低票价、设立人民剧场等。这些举措旨在(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践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C.适应政权建设的需要 D.抵抗德意志帝国武装干涉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灭东方列国后,将过去错杂的交通线路加以整理和连接,“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根据“车同轨”的要求修筑了全国交通干线。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秦始皇修建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修筑直道。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五尺道。伴随征服与扩张,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便达全国的陆路交通网络得以形成。——摘编自秦筑《秦代陆路交通初探》材料二 古罗马历代统治者都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的国策执行。共和国时期,罗马完成对意大利本土的征服,修建了阿皮亚大道、弗拉米尼大道、东方大道等多条道路,将罗马与意大利东部、南部和北部连接起来。帝国建立后,罗马道路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延伸。罗马帝国在其巅峰时期疆域达500万平方公里,有372条主干道彼此联通,总里程为40多万公里,其中80500多公里的路面铺有路石,连接了今天英国、西欧、东欧、北非和近东的众多区域。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摘编自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道路交通对古代社会发展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才知道有甘蔗这种作物,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7世纪,甘蔗传入波斯。8—12世纪,穆斯林教徒将其传播到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各地区,继而进一步传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东岸。12世纪,甘蔗由克里特岛及北非传入西西里岛。13—14世纪,甘蔗传入埃及。随后,地中海一带开始广泛栽种甘蔗,欧洲蔗糖业兴起。但从世界整体来看,新旧大陆之间基本上彼此隔绝,亚、欧、非洲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范围较小,而且时断时续。——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甘蔗在新大陆的传播及蔗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 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蔗糖的生产中心转移到由葡萄牙占领的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西非几内亚湾的圣多美岛及中南美洲的巴西。从16世纪开始,大西洋诸岛上,强迫非洲奴隶进行的蔗糖生产急速发展。进入17世纪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随着甘蔗的引入,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岛开发出了广阔的甘蔗种植园,生产出蔗糖这种世界商品。历史学家将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构成、社会结构、经济方式持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从17世纪中期开始,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使英国的砂糖进口量激增,而英国人对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要在茶中加糖。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到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摘编自【日】白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4世纪至14世纪蔗糖传播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17世纪蔗糖进一步传播的历史背景,并简析“蔗糖革命”产生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摘编自(法)马克 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也认可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精神。杰出人物以过人的智慧和优秀的品质等因素,可能在具体历史事件或特定历史阶段中发挥巨大作用,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摘编自李军时《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英雄”》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某位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杰出人物,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取中国以外的人物,明确写出贡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答案1.A2.C3.A4.C5.D6.B7.C8.B9.D10.D11.A12.B13.C14.A15.C16.C17.(1)相同点:政府重视与主导;服务于军事征服与扩张;以都城为中心;范围广,辐射全国。不同点:罗马的道路比秦更广泛,由意大利扩展至其它区域;秦的道路比罗马更加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修筑不同的道路。(2)意义: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保证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传播先进技术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18.(1)特点:传播经历漫长的过程(传播具有渐进性);多集中于欧亚、北非地区(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传播方式多样(通过古代帝国扩张、商贸活动和宗教传播等方式向外传播);传播时断时续,范围相对有限。(任意3点)(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航路的扩展(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的兴盛;种植园经济的兴起;欧洲的商业革命。(任意2点)影响:给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结构、社会结构、经济方式带来了变化;改变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丰富了欧洲民众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蔗糖消费大众化);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孕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商贸联系。(任意2点)19.(1)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文化素养提高;英国文学名人辈出; “欧陆游学”传统影响。(2)影响:带动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传播和普及文化,激发民众对文学的热爱,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唤起历史记忆,增强国民自豪感。20.示例:人物:华盛顿。贡献: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他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他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还主持制定了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认识:华盛顿的贡献体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使得美国能够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独立。他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美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华盛顿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既要肯定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