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会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历史科纲要上模块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我国古代文化分布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开始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2.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 B.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C.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3.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传入民间,使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垄断。士阶层成为官府藏书的读者群体,使得图书更能够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这( )A.加速了宗法观念的普及 B.形成了法家独尊的局面C.有助于诸子思想的传播 D.有利于宗法观念的强化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到了战国后期,有些国家的衡制采用了秦的两制,齐国的量制也向十进位发展。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 B.区域经济发展逐渐走向了不平衡C.秦国度量衡制度得到广泛的接受 D.齐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5.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①秦国实力的强大 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6.秦国仰仗函谷关以西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区域的区位优势横打河中下游的齐国、长江中下游的她国,克服不同地区、地貌特征,最终以国家和清晰易辩的人群特征的形式,转变为一种文化这一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A.征服与控制 B.统一和同化 C.碰撞与博弈 D.迁移与转型7.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异则事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该思想家是A.韩非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8.儒学思想经过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下列属于儒家学派的思想是(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齐物逍遥9.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10.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修阿房宫、建始皇陵,求仙访药,又“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还有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内容反映的是( )A.秦朝统治腐朽 B.秦朝的暴政C.秦朝的建设轰轰烈烈 D.秦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11.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晋以前 东晋之后书写材料 简牍 纸户籍内容 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 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户籍保管 地方二级制 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这些变化 ( )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 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12.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 ( )A.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 B.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征税主要标准变为人丁13.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外来物产;同时,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美洲高产物种向中国的传入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14.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以“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15.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 )①发动玄武门之变 ②轻徭薄赋 ③慎用刑罚 ④推行均田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反映出A.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B.汉代君权进一步加强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御史大夫职权被削弱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1)请材料中诸侯王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6分(2)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对古今分别有何意义?8分18.材料 : 隋文帝杨坚结束华夏大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在十年内建立起一个民富国强的大隋王朝,缔造了可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媲美的“开皇之治”。论国家实力和军队战斗力,隋朝强过唐朝;论个人的丰功伟绩,杨坚可与秦始皇比肩。秦始皇以“三公九卿制”奠定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权力构架;杨坚则易之以“三省六部制”,使中央集权制的权力构架更接近于现代国家的政体框架。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推行愚民教化;杨坚则开科举之先河,使天下寒门士子能凭寒窗苦读改变自身命运,可谓功在千秋。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杨坚选择了花言巧语的杨广为太子,最后断送了大隋基业,也掩盖了他在历史上璀璨的光辉——摘编自杨秀《隋文帝杨坚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历史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隋文帝的一生。6分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材料一 :图1释义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材料二 图2释义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材料一、二研究使用了什么史料?这类型史料价值如何?6分(2)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作用。8分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试卷第1页,共3页新会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 15 16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 (1)6分(2)8分18.(1)6分(2)6分19.(1)6分(2)8分20.12分历史期中考试答案1-10 B A C A C B A A B B 11-16 B B C D D B(1)继承:小儿子。划分:一、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应该由大、小儿子和女儿平均分配,体现平等和赡养义务。二、按遗嘱分配。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目的:维护分封制的稳定和统治秩序;意义:古代强化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巩固统治;现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稳定基层秩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18.(1)历史贡献:结束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创造了一个盛世局面:开皇之治;在制度方面作了许多创新,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2)评析: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也有缺点,如选择不合格的接班人导致王朝的短命等。从瑕不掩瑜来看,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19.(1) 史料:实物史料、一手史料价值:对研究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0.20.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答题卡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