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采集、渔猎逐渐转为农耕并定居,部分人还拥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 )A.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最终形成C.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D.说明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2.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和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其外部濒临大海,内部则河流密布,对外对内交通都极为便利。两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大体可以分为丘陵、平原和沼泽三种类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这一自然条件有助于解释两河流域( )A.宗教信仰和习俗统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C.文化的渊源具有相同性 D.文明演变呈现出连续性3.1217年版英国《大宪章》规定:“自由人今后不得将他的土地赠赐或出卖得这样多,以至剩余的地产不足以维持应向封地领主履行的义务。”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A.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 B.封建君主权力的增强C.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1167年,亨利二世创建牛津大学,颁布特许状,为学生和学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1254年,教皇授予牛津大学特许权,规定牛津大学教师和学生享有免税免役权,选举权、公共印章、普选官员,并依照章程实行内部自治的法人社团。这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大学(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有相对独立的自治地位C.完全摆脱了封建主控制 D.脱离了基督教会的影响5.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6.16世纪后,英国人嗜糖成瘾,一位曾见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德国旅行家记载道:“65岁的女王陛下依然平和美丽,但她的牙齿已经发黑。”这一现象反映出( )A.商业革命改变英国生活习俗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工业革命后物质生活的丰富7.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8.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9.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维多里诺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通过团体游戏激发责任感;在音乐、舞蹈和唱赞美诗等活动中,发展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天性。据此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 )A.旨在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摆脱了神学思想束缚C.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 D.成为培养贵族的阵地10.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高度赞扬中华文化,认为“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 )A.用“中国形象”反对旧制度 B.对清朝政治制度缺乏基本认知C.意图效仿清朝“开明君主制” D.用理性精神客观看待中华文化11.1784年,美国意图对英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但当一个州建立关税壁垒时,英国商人便绕过这个州,通过没有关税壁垒的州,从而将商品输入进来。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A.联邦政府效能低下 B.实行贸易保护的政策C.各州之间矛盾尖锐 D.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12.近代以来,英、美、德、法四国通过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如下表)。这反映出( )国家 时间 宪法 确立政体英国 1689年 《权利法案》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 1787年 美国1787年宪法 民主共和制德国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法国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A.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资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C.欧美主导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D.共和体制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必然13.钱乘旦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种经济的转向使一些村庄湮没、社区解体,农民要么流落城市去寻找出路,要么无业可做。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和财富,则伴随这声声哀鸣在英格兰社会贫富拉大间距的过程中,不可遏制地增长了,这一事件( )A.体现殖民扩张的两面性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助推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D.造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14.史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以下内容中属于史论的是①工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众消费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②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展示了工业对人类的馈赠。这是一座用铁和玻璃构建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里面有树木、花园、喷泉以及世界各地的工业产品。③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像英国纺织品、铁制品以及机器工具等工业产品。④水晶宫的展览使参观者大为惊奇,对工业社会的成就赞不绝口。A.① B.② C.③ D.④15.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新型工厂制度产生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16.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17.如图名为《卢德运动》,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运动。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工厂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卢德运动反映了当时( )A.工人阶级力量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贫困的根源C.工人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经济权益 D.工人运动已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18.下表为欧美18~19世纪大事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1765年 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19.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20.《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21.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丙 “螺旋形”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A.亚洲、拉美、非洲 B.非洲、亚洲、拉美C.拉美、非洲、亚洲 D.拉美、亚洲、非洲2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 B. C. D.23.1964年,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就职于政府部门的男女职员的总数超过了劳动力的40%。在商业及工业领域,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多了。这一新的阶层并非“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公司的仆人,而是购买他们商品和服务的人民的仆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 )A.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福利制度的建立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宏观调控的加强24.冷战后20多年间,美日同盟经历了三次调整,使同盟从最初的“专守防卫”扩大到“周边事态”,再进一步拓展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美日同盟关系的三次调整可以说明A.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B.美日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进一步增强C.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缩小D.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25.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国家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甲 1.90 1.19 2.93 2.00乙 3.94 2.84 3.93 2.99丙 2.40 2.15 4.48 -1.15丁 2.44 2.21 9.29 2.79A.美国、苏联(俄国)、英国、日本 B.苏联(俄国)、英国、日本、美国C.日本、英国、美国、苏联(俄国) D.英国、美国、苏联(俄国)、日本26.列宁去世后,苏联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威胁,1927年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整个西方世界借此掀起新一轮反苏浪潮,甚至主张对苏进行“十字军讨伐”。对此,斯大林明确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性变化,只有全力实行高速现代化、工业化,并通过出口更多的粮食换取外汇用以购买工业化所必备的工业设备。”材料说明苏联模式的产生是( )A.出自斯大林个人主观意识 B.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物C.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成果27.美国学者罗比·罗伯森认为,人类经历了三波全球化浪潮,第一波在1500年之后建立了世界贸易网络,第二波在1800年至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第三波是指1945年以后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以西方大航海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作为全球化的起源B.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以信息革命为核心C.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第二阶段的主导趋势。D.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须极力抵制28.2024年,美国和欧盟先后出现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抵制言论和计划,对中国新能源车挥动“关税大棒”。美国总统拜登称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应对中国新能源车。美国抵制和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其根本目的是( )A.打破国际贸易的壁垒 B.维护绿色经济的发展C.打压中国经济的增长 D.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29.如图所示为1970—1987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外债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拉美国家对进口的依赖 B.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C.拉美国家间的合作松散 D.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30.如表所示为1991-2021年全球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全球 GDP的比重。这反映出( )项目 1991年 2001年 2021年出口总额 19.2% 25.3% 28.9%进口总额 19.3% 24.6% 27.9%A.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持续增长 B.全球贸易主导权的转移C.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 D.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教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经存在。——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不久,便决定将中菲贸易扩大到新西班牙(墨西哥)。随着中-菲-墨贸易的开通,蕴含着中华文明意义的丝绸、瓷器和精美的工艺品进入墨西哥,并流传到拉丁美洲,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随商品而来的中国商人、工匠也在美洲登陆,作为第一个登陆点的墨西哥也因此变成西方汉学研究中心;西班牙传教士们往往也取道墨西哥经马尼拉再到中国,返程亦然……中-菲-墨大三角贸易也非一帆风顺,由于菲律宾、墨西哥以及当时整个拉美都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这项贸易活动很难自然地发展。在1571-1815的两百多年间,它几经沉浮,但无论如何,大三角贸易在太平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两地在物质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促进了解。——摘编自朱凯主编《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菲——墨大三角贸易沉浮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菲——墨大三角贸易开通的意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20世妃50年代 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20世纪60年代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1969年,联邦德国勃朗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摘编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全面。)参考答案1.C2.B3.A4.B5.D6.A7.C8.D9.C10.A11.D12.A13.C14.A15.B16.C17.C18.A19.C20.D21.C22.A23.C24.D25.D26.B27.A28.D29.B30.C31.(1)特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占统治地位。(2)背景:王权的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初步建立,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的加强);城市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语言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或民族语言的形成、发展);罗马法中国家观念的影响。32.(1)因素:全球航路的开辟;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西方重商主义的推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限制;明清时期闭关和海禁政策;拿破仑战争及西班牙的衰落。(任答两点)(2)意义:促进了人口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物种的交换;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拓展了世界市场。33.示例一: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西欧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积极反苏反共;60年代,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70年代开始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支持第三世界等举措,也是西欧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示例一: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独立外交的愿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70年代,美国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也推动了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逐渐走向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