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采集、渔猎逐渐转为农耕并定居,部分人还拥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 )
A.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最终形成
C.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D.说明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2.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和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其外部濒临大海,内部则河流密布,对外对内交通都极为便利。两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大体可以分为丘陵、平原和沼泽三种类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这一自然条件有助于解释两河流域( )
A.宗教信仰和习俗统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C.文化的渊源具有相同性 D.文明演变呈现出连续性
3.1217年版英国《大宪章》规定:“自由人今后不得将他的土地赠赐或出卖得这样多,以至剩余的地产不足以维持应向封地领主履行的义务。”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 B.封建君主权力的增强
C.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1167年,亨利二世创建牛津大学,颁布特许状,为学生和学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1254年,教皇授予牛津大学特许权,规定牛津大学教师和学生享有免税免役权,选举权、公共印章、普选官员,并依照章程实行内部自治的法人社团。这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大学( )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有相对独立的自治地位
C.完全摆脱了封建主控制 D.脱离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5.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6.16世纪后,英国人嗜糖成瘾,一位曾见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德国旅行家记载道:“65岁的女王陛下依然平和美丽,但她的牙齿已经发黑。”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商业革命改变英国生活习俗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工业革命后物质生活的丰富
7.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8.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9.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维多里诺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通过团体游戏激发责任感;在音乐、舞蹈和唱赞美诗等活动中,发展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天性。据此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 )
A.旨在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摆脱了神学思想束缚
C.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 D.成为培养贵族的阵地
10.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高度赞扬中华文化,认为“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 )
A.用“中国形象”反对旧制度 B.对清朝政治制度缺乏基本认知
C.意图效仿清朝“开明君主制” D.用理性精神客观看待中华文化
11.1784年,美国意图对英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但当一个州建立关税壁垒时,英国商人便绕过这个州,通过没有关税壁垒的州,从而将商品输入进来。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
A.联邦政府效能低下 B.实行贸易保护的政策
C.各州之间矛盾尖锐 D.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
12.近代以来,英、美、德、法四国通过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如下表)。这反映出( )
国家 时间 宪法 确立政体
英国 1689年 《权利法案》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 美国1787年宪法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A.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资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C.欧美主导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D.共和体制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13.钱乘旦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种经济的转向使一些村庄湮没、社区解体,农民要么流落城市去寻找出路,要么无业可做。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和财富,则伴随这声声哀鸣在英格兰社会贫富拉大间距的过程中,不可遏制地增长了,这一事件( )
A.体现殖民扩张的两面性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助推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D.造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4.史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以下内容中属于史论的是
①工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众消费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
②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展示了工业对人类的馈赠。这是一座用铁和玻璃构建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里面有树木、花园、喷泉以及世界各地的工业产品。
③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像英国纺织品、铁制品以及机器工具等工业产品。
④水晶宫的展览使参观者大为惊奇,对工业社会的成就赞不绝口。
A.① B.② C.③ D.④
15.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16.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17.如图名为《卢德运动》,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运动。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工厂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卢德运动反映了当时( )
A.工人阶级力量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贫困的根源
C.工人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经济权益 D.工人运动已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18.下表为欧美18~19世纪大事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65年 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
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
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19.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20.《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21.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
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
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丙 “螺旋形”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A.亚洲、拉美、非洲 B.非洲、亚洲、拉美
C.拉美、非洲、亚洲 D.拉美、亚洲、非洲
2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23.1964年,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就职于政府部门的男女职员的总数超过了劳动力的40%。在商业及工业领域,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多了。这一新的阶层并非“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公司的仆人,而是购买他们商品和服务的人民的仆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 )
A.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福利制度的建立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宏观调控的加强
24.冷战后20多年间,美日同盟经历了三次调整,使同盟从最初的“专守防卫”扩大到“周边事态”,再进一步拓展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美日同盟关系的三次调整可以说明
A.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
B.美日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进一步增强
C.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缩小
D.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25.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国家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甲 1.90 1.19 2.93 2.00
乙 3.94 2.84 3.93 2.99
丙 2.40 2.15 4.48 -1.15
丁 2.44 2.21 9.29 2.79
A.美国、苏联(俄国)、英国、日本 B.苏联(俄国)、英国、日本、美国
C.日本、英国、美国、苏联(俄国) D.英国、美国、苏联(俄国)、日本
26.列宁去世后,苏联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威胁,1927年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整个西方世界借此掀起新一轮反苏浪潮,甚至主张对苏进行“十字军讨伐”。对此,斯大林明确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性变化,只有全力实行高速现代化、工业化,并通过出口更多的粮食换取外汇用以购买工业化所必备的工业设备。”材料说明苏联模式的产生是( )
A.出自斯大林个人主观意识 B.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物
C.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成果
27.美国学者罗比·罗伯森认为,人类经历了三波全球化浪潮,第一波在1500年之后建立了世界贸易网络,第二波在1800年至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第三波是指1945年以后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以西方大航海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作为全球化的起源
B.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以信息革命为核心
C.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第二阶段的主导趋势。
D.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须极力抵制
28.2024年,美国和欧盟先后出现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抵制言论和计划,对中国新能源车挥动“关税大棒”。美国总统拜登称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应对中国新能源车。美国抵制和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其根本目的是( )
A.打破国际贸易的壁垒 B.维护绿色经济的发展
C.打压中国经济的增长 D.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
29.如图所示为1970—1987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外债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拉美国家对进口的依赖 B.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拉美国家间的合作松散 D.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30.如表所示为1991-2021年全球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全球 GDP的比重。这反映出( )
项目 1991年 2001年 2021年
出口总额 19.2% 25.3% 28.9%
进口总额 19.3% 24.6% 27.9%
A.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持续增长 B.全球贸易主导权的转移
C.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 D.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教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经存在。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不久,便决定将中菲贸易扩大到新西班牙(墨西哥)。随着中-菲-墨贸易的开通,蕴含着中华文明意义的丝绸、瓷器和精美的工艺品进入墨西哥,并流传到拉丁美洲,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随商品而来的中国商人、工匠也在美洲登陆,作为第一个登陆点的墨西哥也因此变成西方汉学研究中心;西班牙传教士们往往也取道墨西哥经马尼拉再到中国,返程亦然……中-菲-墨大三角贸易也非一帆风顺,由于菲律宾、墨西哥以及当时整个拉美都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这项贸易活动很难自然地发展。在1571-1815的两百多年间,它几经沉浮,但无论如何,大三角贸易在太平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两地在物质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促进了解。
——摘编自朱凯主编《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菲——墨大三角贸易沉浮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菲——墨大三角贸易开通的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
20世妃50年代 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20世纪60年代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1969年,联邦德国勃朗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
——摘编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全面。)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D
6.A
7.C
8.D
9.C
10.A
11.D
12.A
13.C
14.A
15.B
16.C
17.C
18.A
19.C
20.D
21.C
22.A
23.C
24.D
25.D
26.B
27.A
28.D
29.B
30.C
31.(1)特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2)背景:王权的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初步建立,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的加强);城市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语言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或民族语言的形成、发展);罗马法中国家观念的影响。
32.(1)因素:全球航路的开辟;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西方重商主义的推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限制;明清时期闭关和海禁政策;拿破仑战争及西班牙的衰落。(任答两点)
(2)意义:促进了人口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物种的交换;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拓展了世界市场。
33.示例一: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西欧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积极反苏反共;60年代,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70年代开始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支持第三世界等举措,也是西欧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独立外交的愿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70年代,美国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也推动了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逐渐走向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