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二、非选择题17.(1)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和人才基础;社会教育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教会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8分,任答四点即可)补充答案:城市与商业繁荣;城市取得自治权,形成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黑死病的影响。(2)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构建起系统的政治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猛烈批判封建制度和教权主义;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领域。(6分,任答三点即可)补充答案:具有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包括资产阶级和中下层民众等。18.(1)原因:王权的加强和王室的支持;民族主义和宗教情绪高涨;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商业中产阶级的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对香料和财富的追求。(8分,任答四点即可)补充答案:地理位置优越;航海技术进步;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需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2)积极影响: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重构了拉美的政治版图;为民族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或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本土文化价值的整合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补充答案:实现了民族独立;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19.(1)特点:国家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的大力支持;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实行计划经济。(6分,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使苏联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增强了国防力量;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6分,任答三点即可)补充答案: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20.示例: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既带来了短暂和平,又埋下了战争隐患,具有明显的双重性。(2分)阐释: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该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性安排,德国不仅承担巨额战争赔款,还丧失大量领土和资源,民族复仇情绪高涨;同时,华盛顿体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日本在受到压制后,加快扩军备战,试图打破现有秩序。这些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8分)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但因其内在矛盾无法调和,注定是不稳定且难以持久的。(2分)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一位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农民,在收获季节将多余的小麦运到乌尔城的集市售卖。他发现集市上不仅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大麦、椰枣,还有从远方运来的铜矿石和天青石。这一现象反映了上古时期西亚地区( )A. 精耕细作农业繁荣 B. 商业契约意识浓厚 C. 区域贸易较为活跃 D. 铜器制造技术精湛2. 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设立“高等法院”,要求封建领主的法庭判决需经高等法院复审;此外,他还铸造统一货币,促进国内贸易。这些措施旨在( )A. 防止腐败 B. 加强王权 C. 避免战乱 D. 发展经济3. 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对待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时,只要他们愿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管理原领地。此外,在对待异教徒时,苏丹不仅保留他们原有信仰,还按照当地习惯来征收赋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这些举措( )A. 促进了伊斯兰文明兴起 B. 改变了原有的政治体制C. 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联系 D. 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4. 特诺奇蒂特兰位于咸水湖特斯科科湖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岛之一,由阿兹特克人修建。岛上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供应全城淡水的引水渠与道路纵横交错。特诺奇蒂特兰的布局可以反映出阿兹特克人( )A. 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C. 工业化基础发达 D. 国家组织能力较强5. 钱乘旦认为,15世纪开始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探险者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 封建贵族发挥主导作用C. 摆脱了宗教势力的羁绊 D. 得益于多元力量的推动6. 16世纪的欧洲,原本价格昂贵的蔗糖变得较为亲民,普通市民也能经常享用甜点。同时,咖啡、巧克力等新饮品逐渐流行开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 奴隶贸易兴盛 B. 商业革命的发展 C. 价格革命的减弱 D. 市民生活的提高7. 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在沙龙中感慨:“现在连普通市民都在谈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连印刷作坊的学徒都捧着卢梭、伏尔泰的书籍阅读。”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启蒙思想传播广泛 B. 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C. 教会权威受到冲击 D. 民族意识日益觉醒8. 1865年,美国南方的铁路线上,工人们正忙碌地修复在战争中被损毁的连通北方的铁轨;北方的资本家带着资金来到南方,准备投资新建工厂。据此可知,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 )A. 消除了罪恶的奴隶制度 B.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C. 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发展 D. 导致南方经济严重衰退9. 下表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部分行业产量变化情况。由此可见( )时间 棉纺织品产量(码) 生铁产量(吨)1785年 4000万 1.2万1850年 20亿 250万A. 英国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 B.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C.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D. 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10. 1871年4月,巴黎公社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令,随后逐步接管教会学校,清除学校中的宗教崇拜物,以“自由、平等、博爱、正义、共和国”等口号代替宗教题词。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具有民主化发展倾向 B.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C. 用暴力推翻剥削制度 D. 重视世俗化教育改革11. 1898年,法国军队沿尼罗河上游东进,英国军队则自埃及南下,两支殖民队伍在苏丹的法绍达小镇相遇并对峙。英国凭借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迫使法国撤军,随后两国签订协议,划分了在非洲的势力范围。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欧洲列强殖民争夺激烈 B. 柏林会议协调了英法关系C. 英法合作共同瓜分非洲 D. 苏丹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12. 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2500余名士兵翻越安第斯山脉,突袭西班牙殖民军,在博亚卡战役中大获全胜,随后解放哥伦比亚。这场战役中,许多来自不同种族的士兵并肩作战,包括印第安人、混血种人和黑人。这说明拉美独立运动( )A.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 摧毁了西班牙的殖民体系C.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消除了拉美地区种族隔阂13. 巴黎和会上,各战胜国就战后欧洲领土划分展开激烈博弈。下表为英、法、美三国在部分地区领土主张。据此可知( )地区 法国主张 英国主张 美国主张莱茵地区 莱茵区独立或由法国占领 维持德国完整,反对过分削弱 建立非军事区波兰 扩大波兰领土,获取波兰走廊 适当扩大波兰领土 保证波兰独立与主权A. 三国均主张彻底制裁德国 B. 美国方案得到了广泛支持C. 美国力主调停英法的矛盾 D. 列强的利益诉求存在分歧14. 沙皇时期,俄国的文盲率高达75%,到1939年,苏联全国识字居民达87%。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倍增长。这一成就( )A. 表明苏联把教育放在首位 B. 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C. 提高了苏联政治的民主化 D. 缩小了苏联城乡收入差距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向西欧16个国家提供了约1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用于重建基础设施、恢复农业和工业生产、稳定货币等,同时明确要求接受援助的国家必须与苏联保持距离。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旨在恢复欧洲经济 B. 有明确的政治意图 C. 增加美国财政收入 D. 遏制了苏联的发展16. 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A. 保证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B. 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 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 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因素发生最早的地区,其北部和沿海的一些城市当时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和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新的经济活动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个人才智的弘扬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和生活的态度。财富的普遍增长为当时更多的人们按自己的意志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材料二:相较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思想深度与社会影响上都有了显著发展。文艺复兴更多聚焦于文学艺术领域,倡导人性解放,而启蒙运动则将理性主义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启蒙思想家们构建起系统的政治理论,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正如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理性时代》中指出:“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不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还试图建立一个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新社会秩序,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思想领域,直接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变革。”——摘编自唐喜平《启蒙运动的发生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的发展之处。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反抗穆斯林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当他们在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也都有利于它采取扩张主义,该王朝对其国内那批人数虽少但处于发展中的商业中产阶级的抱负基本上表示认同,并认识到葡萄牙从海外扩张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摘编自戴维·阿诺德著,闻英译《地理大发现》材料二:拉美独立运动不仅改变了美洲大陆的政治版图,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独立运动后,新建立的拉美国家面临着构建民族国家认同的挑战,同时在经济上试图摆脱殖民经济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这场运动激发了拉美人民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此外,拉美独立运动的成功为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摘编自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外扩张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积极影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党内加速工业化的倡导者们就发展工业的主要目标基本达成了一致。他们认为生产资料生产者的产出应该比消费品生产者的产出增长得更快,而当时苏联的生产资料工业的落后与短缺状况,也加强了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必要性,认为需要加强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同时,他们认识到了农业将有助于迅速增加作为工业原材料的农作物的供给,农业生产也全面纳入计划之中。领导者们设定的目标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全面展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年增长率达18%,苏联已能够大量制造自己的钢铁、发电装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坦克和飞机,还有各种的机械工具。——摘编自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材料二: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后,在苏联推动玉米的扩种工作。1960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又扩大到3700公顷,在日光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农民也被迫种植玉米。1959—1962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国内的面包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严重缺粮和缺饲料,导致苏联农场大量屠宰牲畜,结果使得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到1964年,肉类产品在各地几乎普遍出现长时间脱销。——摘编自陆南泉《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出现物资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然而,这一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隐含着诸多矛盾。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的野心,都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结合材料,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和人才基础;社会教育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教会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补充答案:城市与商业繁荣;城市取得自治权,形成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黑死病的影响。(2)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构建起系统政治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猛烈批判封建制度和教权主义;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领域。补充答案:具有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包括资产阶级和中下层民众等。【18题答案】【答案】(1)原因:王权的加强和王室的支持;民族主义和宗教情绪高涨;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商业中产阶级的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对香料和财富的追求。补充答案:地理位置优越;航海技术进步;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需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2)积极影响: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重构了拉美的政治版图;为民族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或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本土文化价值的整合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补充答案:实现了民族独立;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19题答案】【答案】(1)特点:国家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的大力支持;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实行计划经济。(2)原因:盲目的种植玉米运动影响农业发展;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未得到改变;优先发展工业的模式影响了农业投入;与美国争霸,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制约了农业发展。【20题答案】【答案】示例: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既带来了短暂和平,又埋下了战争隐患,具有明显的双重性。阐释: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该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性安排,德国不仅承担巨额战争赔款,还丧失大量领土和资源,民族复仇情绪高涨;同时,华盛顿体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日本在受到压制后,加快扩军备战,试图打破现有秩序。这些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但因其内在矛盾无法调和,注定是不稳定且难以持久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评分细则.docx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