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10.3保障财产权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10.3保障财产权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10.3保障财产权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法律对财产权的保障,理解法律保障财产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道德修养:培养尊重他人财产、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保护创新,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做守法和遵守公序良俗的公民。
3.责任意识:认识到维护财产权不仅是个人权利,也是社会责任。
4.法治观念:树立财产权受法律保护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重点:法律保护人身权的具体内容。
难点: 隐私权范围的界定与实践应用。
总议题:总议题:如何保障财产权?——从法律视角看财产权的保护与意义
子议题一:探财产之地位——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性与法律保护
子议题二:寻财产之保障——法律如何通过合同、知识产权、继承权保障财产权
自学导航(P89-91)
1、法律保障财产的原因、要求
2、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意义
3、合同的内涵、法律保护合同制度的意义
4、知识产权的内涵、分类、意义、要求
5、财产继承的方式、法律效力
6、法律如何保障财产权?P89-91
教学过程:
子议题一:探财产之地位——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性与法律保护
生活中哪些物品属于你的个人财产?
这些财产对你的生活有何作用?
总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案例:何某通过银行向他人转账时,误将两万元转给了宋某。何某发现转错人后,请求宋某退还两万元,遭到宋某拒绝。何某催讨未果,遂将宋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交易记录作出判决,责令宋某返还何某两万元。
思考:本案法官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
总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补充:什么是合法财产?
合法财产是指公民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手段取得的财产,包括但不限于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以及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等其他合法财产。
偷来的财物、捡到的财物、贪污受贿所得属于个人合法财产吗?受法律保护吗?
对于非法财产,法律不仅不予保护,还会依法进行追缴和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正义和公平的维护。
图片展示:下面哪些属于公民的合法财产?(略)
议题小结:1.法律保障财产的原因、要求 P89
(1)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2)要求: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P89相关链接:财产的分类
财产按照归属划分
个人所有:(工资、房屋、家具、车辆等)
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组织的耕地、林地等)
国家所有:(矿藏、水流、海域,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
(补充)财产按照形体划分
有形财产:具有实物形态,如土地、房屋、车辆等
无形财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如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特许经营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用生活例子解释这四个小权利(略)
议题小结:2.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意义 P89
(1)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 处分的权利。
(2)意义: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子议题二:寻财产之保障——法律如何通过合同、知识产权、继承权保障财产权
法律通过哪些具体方式保障财产权?
(1)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64条: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案例: 老刘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收购商张某上门收购,与老刘签订了买卖合同。几天后,收购商苗某想以更高的价格收购老刘的大米。面对更高的收益,老刘还是拒绝了苗某。他表示:“既然与他人签订了合同,我就要遵守。”
思考:你是否赞同老刘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民法典第509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议题小结:3.合同的内涵、法律保护合同制度的意义 P90
合同为当事人之间确立的合法权利义务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
(1)合同的内涵: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
(2)意义: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补充)合同的种类繁多,有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技术转让合同、保险合同、仓储合同等
超市购物(买卖合同)
搭乘网约车(运输合同)
找朋友借款(借款合同)
(2)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补充)著作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在我国,著作权即指版权。
专利权,是指国家根据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以及发明创造对社会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益为前提,根据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授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一种排他性权利。
商标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以区分来源为目的排他性使用特定标志的权利
你知道哪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略)
议题小结:4.知识产权的内涵、分类、意义、要求 P90
(1)内涵: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
(2)分类: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3)意义: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4)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3)法律保护继承权。
(补充)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继承方式
A.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B.遗嘱继承: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继承顺序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遗产份额分配原则
第1030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第1031条
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抚养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抚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
探究与分享
王某有一儿一女。王某的老伴去世后,女儿精心照顾王某十多年,儿子则对他漠不关心。王某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某病故后,儿子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要求均分遗产。
思考:你支持王某儿子的诉求吗?为什么?
议题小结:5.财产继承的方式、法律效力
(1)方式: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
(2)法律效力: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总议题小结:6.法律如何保障财产权?P89-91
①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②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③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④法律保护继承权。
课堂小结
认识财产权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保障财产权
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保护财产权
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法律保护继承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