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内觉醒 探索认识的奥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内觉醒 探索认识的奥秘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内觉醒 探索认识的奥秘
1.[大招17](2024辽宁辽东南协作校月考)我们路过新修剪的草坪时,总会闻到一种
特殊的香味。这种味道到底从何而来 为什么这种味道往往会出现在草坪被修剪后 科研
人员研究发现这是多种名为绿叶挥发物的碳基化合物在空气中混合的产物。植物在受到
昆虫、病菌感染或割草机等机械外力的伤害时,会主动释放这些分子。这说明( )
C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认识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④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④(√):人们疑惑为什么新修剪的草坪会有特殊的香味。对此,科研人员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了草坪被修剪后会有特殊香味的原因。这表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深化为理性认识,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①(×):感性认识(【点拨】属于意识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点拨】牢记二
者的关系,不可颠倒)。
运用大招17:看谁在前,谁在后。
2.(2024辽宁调兵山名校开学考)“无中生有、凭空创造”是否存在可能?2023年年初,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制造了足够强的电场,以平衡一种被称为石墨烯材料的独特属性。
有了这些电场,研究人员能够使粒子—反粒子对从无到有自发产生。这些发现,有助于
人们更好地理解宇宙是如何产生的。从哲学角度看,这一实验说明( )
A
①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
②科学实验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③重大的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
④掌握科学理论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③(×):材料表述的是研究的成果,未涉及重大的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
④(×):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不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
前提。
3.(202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2024年6月12日至9月20日,由我国某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
制的400系列稀释制冷机,已在实验室实际使用中实现连续运行最低温度7.45毫升超过
100天,创下国内最低温度最长时间运行纪录。该产品目前已实现商业化量产,将为相
关科研及产业领域提供极低温稀释制冷技术。这表明( )
A
①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的外化或物化
②追求真理的目的在于不断超越真理
③科学实验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②(×):追求真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4.(2025海南部分学校期中)2024年9月6日早晨,海南省气象台值班预报员打开“海南
省气象决策系统”,快速成像的风云四号B星高清动态云图实时更新,预报员依靠“千里
眼”实现对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位置、大小、强度、移动方向和路径等的精密观测。
这说明( )
A
①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 ②具体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③认识主体的素质会影响认识结果 ④客观事物复杂性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③(×):材料未涉及认识主体的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④(×):材料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
5.(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模拟)水稻起源,
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最新科学研究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
地之一。下图为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
A
①人们能够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②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
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发展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稻由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据此可知 ( )
【解析】 ①(√):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稻由野生到驯化演化,表明人们能够调
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②(√):最新科学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表
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才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6.(2025安徽十校期中联考)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
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慈善法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本次修改体现了慈善功能新定位,
回应了慈善发展新问题,优化了慈善促进新措施,健全了慈善监管新机制,充实了慈善
信托新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支
撑。由此可知( )
D
①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②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③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材料表明社会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而不是社会实践为认识发
展创造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但题干未涉及不断战胜谬误。
7.[大招18](2025海南文昌中学期中)“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
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这表
明( )
C
①精准扶贫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②学思想是为了
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
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④科学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
巨大的人间奇迹,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③(√):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
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
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理念
没有直接现实性。
运用大招18:实践的特点8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
说法错误。
8.(2024四川成都石室阳安学校期中)某作家说,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并不接近生活
真相,不但没有养分,甚至还有害。因为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青少年如果真正相信一句
看起来很精致的话,并用它去解读自己尚未开启的人生,就会放弃探索生命这一复杂事
物的可能性。对上述观点解读合理的是( )
C
①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②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生活真相的
揭示具有反复性 ③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④生命探
索的根本目的是将对生活的感知上升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②③(√):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并不接近生活真相,不但没有养分,甚至
还有害。如果用“心灵鸡汤”解读自己尚未开启的人生,就会放弃探索生命这一复杂事物
的可能性。这说明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具有反复性,对人生的真切感
悟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才能实现。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点拨】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相对于特定
的过程)。
④(×):生命探索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9.(2025江西多校期中调研)岩浆活动停止表明月球失去了内动力,即出现地质意义上
的“死亡”。2021年,我国科学家证明月球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将此前公认的月球
“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2024年,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证明
月球上的岩浆活动可以追溯到1.2亿年前,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月球“寿命”的认知。这从
侧面表明( )
D
①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必然产生不同的认识 ②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③认识对象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④认识工具的完备可以促进认识向前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
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并非“必然产生不同的认识”。
③(×):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具有无
限性,材料说明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该题肢的说法不妥,而且材料
也未涉及认识对象的无限发展。
10.(2025安徽合肥一中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其唯物史观的基石性概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
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
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
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
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
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如何实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生产
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表现在:一、以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理论;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发展新质生
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原则的理论;三、以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理论;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目的的理论;五、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丰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说明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
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随着实践的
深入,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
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出现,正是对传统生产力
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3分)②真理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新质生产力
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科技革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结合了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更加符合
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3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类对生产力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生
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到新质生产力理论,人们对生产力
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展。(3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理论
的提出,是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结果。它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力发展规律
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展示了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3分)
【解析】
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如下:
有效信息①: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
新质生产力→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效信息②: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可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有效信息③:“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
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联系认识具有
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