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知识觉醒
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 (2024河南省实验中学月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没有
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
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
放。这告诉我们( )
D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更替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
品如何分配 ③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
④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未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会推动社会更替。
②(×):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体现生产力决定产
品如何分配。
2. (2024山东德州名校月考)二十多年前,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开展试点,拉开了集
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变革。
多年来,该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村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
成金、借绿生金,全村林下种植紫灵芝近5 000亩(1亩≈666.67平方米),年产值超过
3 000万元。由此可见( )
A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巩固经济基础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
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集体林权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点拨】属
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该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
借绿生金,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运用大招24:注意。
③(√):该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点拨】先进社会意识),全
村林下种植紫灵芝近5 000亩(1亩≈666.67平方米),年产值超过3 000万元(【点拨】
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未体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且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才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运用大招24:根本动力。
④(×):材料未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2025 河北邯郸期中)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新增了股东权益保障,
完善了有限责任公司认缴登记制,要求股东在五年内缴足出资额,保护债权人利益。该
法的修订施行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需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
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这充分说明( )
A
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公司法修订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②正确
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修订后的法律能更好地保护公司和股东的权益 ③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市场经济的变化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司法 ④生产关系反作
用于生产力,新修订的公司法将推动公司更好地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一法律,体现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公司法修订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②(√):“该法的修订施行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说明正确的意识能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材料强调的是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订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知识点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 (2024山东枣庄期中)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
不懈奋斗,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
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人类文
明新形态的形成( )
A
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总
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多样性 ③说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超越了人类社会的其他现代化模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点拨】曲折性),成功开创了中国
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点拨】前进性、上升性),表明社会发
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并没有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希望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但“超
越了人类社会的其他现代化模式”说法错误。
能区分
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
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
5. (2024四川乐山开学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
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C
①说明符合群众愿望的实践总能获得成功
②遵循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③反映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改革上层建筑以
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而不是改革生产关系。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
我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①(×):一件事情获得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醒】一般一个结果受多种
因素共同影响,不能用绝对性词语表述),符合群众愿望的实践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能区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6. (2025湖北名校联考)2025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
社会变革的76年。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内容。从唯物史观角度,
分析正确的是( )
历史时期 社会变革的内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一化三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脱贫攻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于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革
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变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
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 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解决中实现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我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
度,另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能力觉醒
7. (2024河北石家庄四校期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
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
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C
①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由人的目的和动机决定的 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④(√):“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点拨】实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表明全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由人的目的和动机决定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③(×):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未强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会总结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
和生活需要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8. (2025浙江杭州重点中学期中)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
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上述举措( )
B
①顺应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表明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③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能促成新型生产关系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④(√):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体现了调整生产
关系,因此,该举措顺应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促成新型生产关系并推
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
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的
调整和变革并不会必然促进社会发展,且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
根本变革。
9. [大招24](2024浙江余姚中学月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
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
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
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说明( )
B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②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不断选择中发展前进的
③社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上层建筑
的重构,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不断适应中发展
前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不断选择”的说法颠倒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运用大招24:根本动力。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脱离生产力、上层建筑的重构不能脱离经济基础。
能区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 [大招24](2025四川广安中学期中)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国防教育
有了新的要求。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该法的修订有利于改革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全
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教育质量,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该法的修订说明( )
B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要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④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运用大招24:直接动力。
②(×):完善国防教育法是调整上层建筑的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在材料中
未体现。
④(×):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为落
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1. (2025福建三明一中期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
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
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下列生产关系的变革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是( )
C
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②支持
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 ③完善知识产权
保护相关法律,保护科研人员的正当权益,提高创新积极性 ④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
业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体现的是科技对生产力的作用。
③(×):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强调的是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
作用,而非生产关系。
12. (2025湖南师大附中学情调研)(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是1978年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议题】
会议 召开时间 中心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 新形势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会议 召开时间 中心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二十届三中全会 2024年7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说明党的三中全会聚焦改革议题的必要性。
【答案】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分)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我国的基本矛盾是
非对抗性矛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可以解决。(3分)③党的三
中全会聚焦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议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
基础的发展,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3分)
【解析】 知识限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设问限定:改革议题→涉及经济领域改革、政治领域改革→经济领域调整生产关系,政
治领域调整上层建筑。
“递进”分析:历次党的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步步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