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觉醒
知识点1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2025福建厦门阶段练)某班同学想要以“五四运动”为核心内容策划板报展,计划展
示“五四运动——救亡图存,保家卫国”“五四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精神
延续——奋斗拼搏,担当新时代使命”三大版块。你认为该板报展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
C
A.营造文化氛围,培育创造精神 B.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奋斗精神
C.传承革命文化,发扬爱国精神 D.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时代精神
【解析】 C(√):根据三大板块的展示内容可知,该板报展最为贴切的主题传承革命
文化,发扬爱国精神。
A、B、D(×):五四运动强调的是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没有强调培育创造精神,没
有涉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强调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2024黑龙江哈尔滨名校月考)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
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
“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可
见( )
D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
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
放的追求 ④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材料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只是强
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让共产党人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
③(×):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作用,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革命
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3. (2024豫东名校联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A
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
④三种文化都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
②(×):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
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运用大招41:革命文化的内涵(作用)。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都是党领导人
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说法有误。
知识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4.(2025辽宁锦州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共同努力创造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号召。这个新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
这个新文化的正确路径,就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
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A
①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
③必须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
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
5.(2025山东滨州月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
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B
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
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④(√):材料中的“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等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不能完全等同。
③(×):选肢中“决定”说法错误,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
能力觉醒
6.(2025河北衡水期中)红色资源浓缩红色记忆。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的“精神
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上,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等一件件文物持续引发观展热潮。之所
以要用好红色资源,是因为它( )
B
①见证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承载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奋进新征程的根本动力
③赓续红色血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③(√):红色资源浓缩红色记忆,它见证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是宝
贵的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弘扬革命文化提供了有
力的载体。
②(×):红色资源为奋进新征程提供精神动力,不是根本动力。
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会归纳
重视红色资源的原因: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主旋律、维护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建
设红色旅游经济。
7. (2025安徽滁州期中)吉林省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
地、抗美援朝后援地,现有革命旧址330处,东北抗联旧址165处,馆藏革命文物3 948
件套、珍贵文物1 145件套。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编制完成了《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
传承条例》等,推动东北抗联文物保护加快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做法( )
A
①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民族复兴增添精神动力
②通过传承弘扬革命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③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汲取我们奋进的力量
④旨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促进文旅经济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③(√):吉林推动东北抗联文物保护加快发展,这有利于加强革命文物保
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我们奋进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增添精神动力。
②④(×):题干强调的是革命文物的保护,不涉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没有体现促
进文旅经济发展。
8.“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慷慨激昂、雄壮有力的歌声,回荡在河北省平山
县西柏坡镇北庄村。80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至今仍广为
传唱的革命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如今,歌声依然激越嘹亮,
“团结”成了闪亮的名片,北庄村旧貌换新颜。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C
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②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③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的力量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材料体现的是革命文化,而非传统文化。
③(×):群众是否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是否受欢迎的一个标准,但不是评价艺术价值
的客观标准。
素养觉醒
9. (2025山东北镇中学月考)红色文化是一种重
要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开发“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是基于( )
C
①“进京赶考之路”体现革命路径,反映中国共产党消灭
私有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任务
②“进京赶考之路”凝结着红色基因,是革命传统以及爱
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③“进京赶考之路”是鲜活的教材,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担当、清醒与坚定
④“进京赶考之路”是历史回响,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文化载体
【解析】 ②③(√):“进京赶考之路”凝结着红色基因,是革命传统以及爱国主义教
育的大课堂,“进京赶考之路”是鲜活的教材,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清醒与坚定。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④(×):“进京赶考之路”,是中国革命的文化载体,不涉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10. (2025云南昆明阶段练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
集体学习中,关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
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
有( )
A
①“魂脉”与“根脉”二者辩证统一,存在高度契合性
②“魂脉”与“根脉”一脉相承,均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新时代党的文化理论守正创新
④“魂脉”与“根脉”相结合是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③(√):“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是因为“魂脉”与“根脉”二者辩证统一,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的
结合推进新时代党的文化理论守正创新。
②(×):“魂脉”是指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脉”是指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者也不是一脉相承的。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而
不是“魂脉”与“根脉”相结合。
11. 有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也并非
“一枝独秀”的,更不是“一家独大”的,但却是“一心一意”的。下列对此观点的解释正确
的有( )
A
①非“一帆风顺”:艰难困苦,筚路蓝缕地开创
②非“一枝独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彰显
③非“一家独大”:代百家言,行百家事的包容
④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为人民共同富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材料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挫
折、曲折发展起来的。
②(×):“非‘一枝独秀’”意为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
值,选肢后半句强调中华文化的特点,前后不搭配(【点拨】选肢为后面分句是前面的
解释的时候,要注意前后的一致性)。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求同存异,推动发展。
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未涉及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