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内觉醒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暑期初高二政治解题课件-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内觉醒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内觉醒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025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湖北是红色沃土、英雄之地。
2024年为持续探索“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启动全省红色旅游主题宣传活动,用年轻
人喜爱的网络传播方式,讲好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把湖北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
为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和重要阵地。该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是基于( )
D
①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互为前提
③红色旅游寓教于游,有利于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④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革命奋斗的历程,利于赓续红色血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③④(√):发展红色旅游是基于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和奋斗的历程,是弘扬
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旅游,把革命传统以及爱国主义
教育同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
①(×):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与时俱进(【点拨】不等
于互为前提)的关系,不是互为前提的关系。
2. (2025云南罗平月考)某电视剧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之路起笔,讲述早
期共产党人矢志不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追随者逐步成长为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过程。
剧作以极具代入感的镜头语言,用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赋予主旋律作品厚重的内涵、
深刻的意蕴,最终实现对观众的精神引领。这启示文艺创作者要( )
A
①立足中国国情,挖掘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②厚植红色基因,擦亮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③融通中外资源,改变革命文化的呈现方式
④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③(×):材料没有涉及融通中外资源。
④(×):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不是文艺创作者。
3.[大招41]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
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
和合智慧有机结合……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 )
B
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②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 ④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③(√):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有机结合,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
②(×):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运用大招41:植根于。
④(×):材料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无关。
4.六十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
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弘扬雷锋精神( )
A
①需要深刻理解雷锋精神永恒的时代价值,赓续传承
②需要发挥社会先进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④旨在提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刻理解雷锋精
神永恒的时代价值,赓续传承,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③(√):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
社会发展。
④(×):弘扬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同志崇高品格,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非科学文化素质。
5.(2025河北衡水测试)某电视剧讲述了大山里的村庄柳家坪两代人的奋斗故事,以一
个村、 三兄弟、近30年的脱贫攻坚经过为主线,用各种人物的成长和生活变迁,全景
呈现脱贫攻坚事业的历程,弘扬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该剧“土味”十足却备受关注,启
示我们( )
C
①文艺创作只要如实反映社会生活就能深受群众喜爱
②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
③要坚持意识形态的多元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时代而歌,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
文艺创作并非只要如实反映社会生活就能深受群众喜爱。
②(√):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要坚持讴歌
人民、讴歌劳动。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点拨】文化可以多元,
但是指导思想必须一元),而不是坚持意识形态的多元指导。
④(√):某电视剧以脱贫攻坚经过为主线(【点拨】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
用各种人物的成长和生活变迁,全景呈现脱贫攻坚事业的历程,弘扬了伟大脱贫攻坚精
神,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要坚持为时代而歌,滋养人
民的精神生活。
6.(2024江西宜春名校开学考)近年来,各地政府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有品
位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山东威海,市民来到城市书房感受阅读之美、读书之乐;在湖南
长沙,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在浙江宁波,市民只要有一部手
机,就可联网借阅图书馆的图书……这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B
①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②要以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产品为根本目的
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④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产品是措施,不是目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
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
素质。
④(×):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惠民,未涉及文化传播。
7.[大招42](2025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期中)《桃花源里》依托有沼山古村优美
的山水田园,以乘船漫游观演的演出形式,以河流山川为舞台,以月色星空为大幕,以
乡风民俗为内容,梦幻演绎陶渊明千古文章。《桃花源里》实景剧以文学为基础,结合
时代发展与当地文化特色,让游客感受到实景剧本身的魅力,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瑰丽
多彩。该节目的成功表明( )
B
①文化创作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②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作要立足时代,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④文化作品要具有恒久的魅力,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运用大招42:时代性、创新性。
②(×):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③(×):《桃花源里》节目的创作遵循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没有拓展文化发展的
基本路径(【点拨】文化创作要立足时代,但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是文化创作要
立足时代的结果)。
8. (2025江西八校协作体联考)在《唐宫夜宴》中穿越至唐朝,与李白、杜
甫一起游洛阳、赏歌舞;在《消失的法老》中深入胡夫金字塔,触摸古埃及文明……近
年来,一场场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接连“出圈”。大空间沉浸展( )
名词点击:
所谓大空间沉浸展,是指利用LBE(实景娱乐)技术和XR(扩展现实)头显设备,在
400—1000平方米的大空间内,让观众“走入”XR动画剧情,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式
体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穿越。
C
①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②为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开辟了新路径
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拓展文化内涵
④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大空间沉浸展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文化资源的展示和体验提供了新
的方式,从而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④(√):大空间沉浸展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到中华文化,有助于
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③(×):材料强调的是展览对文化传播和资源开发的作用,而不是文化内涵的拓展。
9.(2025河北邢台精英中学月考)2024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冀
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先后走进武警菏泽支队、牡丹区第八小学,开展“红色记
忆——革命文物精品展”教育活动。从文化角度看,此活动( )
C
①旨在发挥革命文化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③能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为推动人们干事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④有利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②④(√):此活动有利于用好红色资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
观、国家观,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①(×):材料不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③(×):开展“红色记忆——革命文物精品展”教育活动能够为推动人们干事创业提供
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
10.(2025山东临沂期中)为了学习习近平
文化思想,高二某班学生召开主题班会,积
极开展交流与分享:
假设你也是班会参与者之一,请在以下观点
中选出正确的表述用来发言( )
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华章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必将推动我国文化建设达到新高度
④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对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
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当今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文化方
面的回答,不是全面回答。
11.(2025河北沧州阶段练习)(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
追求。
材料一 我国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有
许多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
进步过程。“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正是对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民族
精神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法论的科学说明。
材料二 面对柔性的农耕文明与刚性的、充满张力的工业文明结合的过程,找准二
者结合的路径,农耕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就会迎来全新面貌。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要防止农耕文化被误读、被扭曲。一些地方搞旅游开发,拆真建假,过分商业化,
不仅文化荡然无存,很多遗址、古迹还遭到了破坏;短视频中,丑化农民、消费农村、
污名农业的画面不时出现,发生流量反噬的现象;某“种地”视频走红之后,不少类似的
节目一哄而上,却失掉了乡村综艺质朴的“乡土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
耕文明在新时代迎来全新面貌。
【答案】 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传承与创
新农耕文明,认识其动态发展过程,结合时代需求进行转化与发展。②保护传承。保护
农耕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监管,确保物质载体的保存。传承农耕文
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民间艺人传承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③规范传播。整治媒体
中的不良内容,引导创作者传播良好农村形象和优秀农耕文化。提升乡村综艺品质,突
出“乡土味”,挖掘农耕文明内涵。④创新发展。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融合,利用信
息技术开发数字博物馆、线上体验平台等。发展特色农耕文化产业,开发农村旅游产品、
文创产品等,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柔性的农耕文明与刚性的、充满张力的工业文明结合的过程,找准二者结
合的路径→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有效信息②:我国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有
许多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可联系继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有效信息③:短视频中,丑化农民、消费农村、污名农业的画面不时出现,发生流量反
噬的现象→可联系规范传播的相关内容。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