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28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人民政权的巩固 2024黑、吉、辽T10; 2024 湖南卷T18 ; 2024江苏卷T9; 2024湖南卷T10; 2023海南卷T8; 2023 湖北卷T9; 2023广东卷T10; 2023湖南卷T9; 2023江苏T9; 2023辽宁T9; 2022山东T18; 2022辽宁T10 1.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分层次归纳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外交、经济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分角度概括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阐释其所起的作用;3.说出国家对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从经济角度对比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异;4.通过对比《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理解5·4宪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2024北京卷 T10; 2022广东T10; 2022山东T8; 2022.1浙江T14; 2021江苏T11; 2021山东T8 1.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分层次归纳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外交、经济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分角度概括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阐释其所起的作用;3.说出国家对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从经济角度对比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异;4.通过对比《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理解5·4宪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生活 2024广东卷 T10; 2024山东卷T18; 2024甘肃卷T18; 2023河北卷T9; 2023海南卷T8; 2023广东卷T10; 2022湖北卷 T9 备考策略 (1)对于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中可以从稳定经济、改造农村、抗美援朝、和平外交等角度归纳,将外交与本主题联系起来,适度对教材进行拓展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可以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认识这些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成就与教训并存,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政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经济与社会生活 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初步建立起工业化体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思想与文化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劳模,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科技教育方面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成立背景 军事条件理论基础筹备会议 时间、 名称纲领及其地位内容成立标志 解放战争胜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决定国歌、国旗,选举中央人们政府委员会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国徽国旗国歌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国旗、国徽、国歌体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思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性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根据所学及P156历史纵横,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2)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材料1:“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思考2】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材料2:按照“打扫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教材p158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材料3: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总结: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建国初的严峻形势:材料1: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材料2:材料3:美国把严格控制对苏东贸易的措施用于中国,大搞对华禁运。借台湾问题离间中苏,美国国内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美国武装介入朝鲜战争,而且美军入侵中国台湾。国民党残余军队、土匪经济崩溃美国威胁(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军事上:剿匪镇反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意义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材料1: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6湘西剿匪(二)人民政权的巩固领域 背景 举措 影响土地改革 (1950-1952)稳定物价 (1949-1950)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③统一财政经济。实现国家经济财政的统一;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经济上: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二)人民政权的巩固阶级分类 户数(万户) 户数比例(%) 人口(万人) 人口比例(%) 耕地(万亩) 耕地比例(%) 户均耕地(亩) 人均耕地(亩)贫雇农 6062 57.44 24123 52.37 21503 14.28 3.55 0.89中农 3081 29.20 15260 33.13 46577 30.94 15.12 3.05富农 325 3.08 2144 4.66 20566 13.66 63.24 9.59地主 400 3.79 2188 4.75 57588 38.26 144.11 26.32其他 686 6.49 2344 5.09 4300 2.86 6.27 1.83合计 10554 100.00 46059 100.00 150534 100.00 14.26 3.27【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原因: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不改变,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2.经济上: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问题:应对: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土地改革(1950-1952)材料: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米棉之战”时期排队等候的上海人民实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银元”之战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2.经济上:稳定物价【名词解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6月5日起,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以纸币换银元炒卖银元,抬高银价5月27日1银元=100人民币6月4日1银元=1100人民币“银元之战”示意图共同目的:实质: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行政、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2.经济上:稳定物价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1)背景:①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2)过程:中国如何应对?出兵:①“唇亡齿寒”的历史经验②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③苏联出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避免世界大战的考虑不出兵:①容易引火烧身,再陷战争②多年困苦,急需休整③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④优先解决台湾问题1950年6月25日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底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1950年10月初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10月朝鲜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1953年7月27日3.外交上:抗美援朝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将军一定具有同感。——克拉克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3)影响:3.外交上:抗美援朝时期 建设成就 意义改革开放前 ①制度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②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改革开放后 法制化建设 ①原因: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②表现: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 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②保护生产,调节经济;③增加财政收入。(二)人民政权的巩固4.收回关税自主权:【链接·选择性必修1·P96】三大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1954.061954.041955.0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进展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求同存异”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链接·选择性必修1·P80—81】(1)背景:①国内:A.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B.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②国际: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材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内外形势做出正确判断,确立了全面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外交目标。——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思考1】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思考2】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2)三大外交方针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链接·选择性必修1·P80—8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2)正式倡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3)最终确定:五项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4)意义:①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4月。(2)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中南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日内瓦4.参加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一)经济制度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工业化手工业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有必要:(1)中国需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的要求);(2)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构成不合理;有可能:(1)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完成;(2)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有支配性地位。(3)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西方的威胁)。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起,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1953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计划经济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经济制度的建立克拉玛依油田长春一汽集二铁路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青藏公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鹰厦铁路成就:如图所示一田、一桥、三公、三铁、三厂鞍山钢铁厂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1957)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作用: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二)民主政治的建立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链接·选择性必修1·P55】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五四宪法》(二)民主政治的建立2.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核心是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链接·选择性必修1·P19】(二)民主政治的建立2.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75—76】【1】背景①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②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③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④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⑤理论基础:马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合国情。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2】过程【3】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区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民主革命改革开放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3.干部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42】(二)民主政治的建立阶 段 著 作 思 想 实践活动 意义(地位)萌芽 (1919---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参加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大革命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的问题形成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等 解决了革命道路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成熟 (1937---1945) 《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 持久抗战理论、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等 指挥抗日战争 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写进党章发展 (1945---1966)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 指挥解放战争、参与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三)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考向一 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政权巩固[3年15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新中国成立与政权巩固 2024·江苏卷T9:以漫画为情境,考查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经济举措 (1)命题情境:运用中国政治家的谈话、学者观点、海报、漫画、图表数据、史实史论等,构建创新情境(2)角度预测:①设置多种情境,考查向新生政权巩固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的探索。②依托这一历史阶段的史实史论,考查国家治理与经济建设的成就2024·湖南卷T10:运用历史阐释,考查土地改革的影响 2024·广东卷T10:运用表格数据,考查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4·黑、吉、辽卷T10:以邓小平的谈话为情境,考查新中国初期经济探索的特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24·北京卷T10:以周恩来的谈话为情境,考查中国外交实践的特点 1.(2024·湖南高考·10)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A2.(2024·广东高考·10)表2 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上表可知(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C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比值 59.5% 70% 65.5% 70% 59.9%3.(2024·江苏高考·9)图2为陈奇峰1951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该画意在( )图2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 B.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C.抨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 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A4.(2024·黑吉辽高考·10)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B5.(2024·北京高考·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A考向二 抉择与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年6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成就 2024·安徽卷T8:运用原始图文,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特点 (1)命题情境:利用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信函、表格图文、国家政策等,构建创新情境(2)角度预测:①依据这一角度国家政策或史实情境,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②通过党和国家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3·湖南卷T9: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为情境,考查国家政策的特点 2023·福建卷T9:以科技会议时间表为情境,考查新中国初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2023·北京卷T8:以政务院通知为情境,考查新中国初期群众体育活动的特征 6.(2024·安徽高考·8)图1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图1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A7.(2023·湖南高考·9)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D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8.(2023·福建高考·9)表2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表2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C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27日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