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讲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课件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27讲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2.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022北京T8; 2021广东T9 1.结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搜集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史实,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认识“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全面内战的爆发 2024湖北卷T9; 2023新课标卷T44; 2022广东T9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2.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 2023广东T18; 2022湖南T9; 2021全国卷乙T30 1.结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搜集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史实,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认识“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备考策略 (1)首先需要以国共两党的斗争为主题,将其划分为政治斗争(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军事斗争、群众斗争(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等角度分别进行归纳分析 (2)其次,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需要抓住民心这一关键要素,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措施(民主、和平、土地),国民党失去民心的做法了解即可 国民党政府的“宪政”
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论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与社会治理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其实行独裁统治,镇压革命,出卖中华民族利益,最终失去人心。中国共产党开创革命新道路,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历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经济与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严重破坏。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等方面有所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与文化传承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商业贸易、人口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的发展
1.背景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
(一)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国内 ①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两种建国方针:中共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③国民党军队远离战场,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国际 美国“扶蒋反共”。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重庆谈判(1945年)
(一)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1) 1945.8月,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
【思考】蒋没有立即发动内战,而是三次电邀毛泽东举行和谈,原因为何?用意何在?
中共是如何应对的?原因何在?有何成效?最终的结果如何?
(1)原因:一是舆论压力(国内外要求和平); 二是拖延时间(内战准备不充足)
(2)真实目的: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3)应对:积极参加重庆谈判。(4)原因: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阴谋。
(5)成效:重庆谈判促成《双十协定》的签订;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
(6)最终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和平建国纲领。(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内战)
2.重庆谈判(1945年)
(一)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2)过程:为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重庆谈判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
(3)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
内容:①坚决避免内战。②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部分代表
【唯物史观】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社会矛盾 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
阶级属性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力量对比 国民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
双方策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着诚意与国民党和谈,但并未放松战争准备
国际形势 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方针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粉碎全 面进攻 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时间 1946年7至10月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重 点进攻 背景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结果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
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7-10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渡江战役
①陕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②山东联系华北和华东,进攻山东可切断解放区与华北、华东的联系,减轻南京、上海的压力。
【思考】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原因?
彭德怀
胡宗南
青化砭.沙家店战役
粟裕
陈毅
张灵甫,陕西西安人,黄埔四期抗日名将,孟良崮战役被击毙
孟良崮战役
材料: 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提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泽东选集》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国民党的“宪政”:
【链接·选择性必修1·16】
(1)确立: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评价:为国民党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材料:此次“国大”(“行宪国大”)未能解决国民党面临的急迫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反而因副总统“选举”之争而使党内派系斗争激化。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国民大会”会场前长江路上的牌楼
“1946年南京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揭露国民党搞独裁统治。
民盟和中共采取一致行动,拒绝参加“国民大会”,图为民盟与中共代表的合影。
宪政为何迟迟不来?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结局是什么?
(三)国民党的“宪政”和统治危机
2.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 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信任危机 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 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材料1: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信任危机: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导致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1946年11-12月“国民大会”
政治危机:国民党包办“制宪国大”“第二条战线”;
材料2: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中外纲要(上)》第149页“历史纵横”
国民党“包办”《中华民国宪法》
材料1:(国大召开)导致争论:总统是否有权擅自决定国大日期而不与其他党派领袖协商。蒋的单方面行为反映了独裁专横倾向。共产党正是利用这种反感情绪,将小党派拉向自己营垒。”
——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给国务卿的报告
2.统治危机:
土地 改革 内容 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目的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
影响 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成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材料: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会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深入地开展起来,在老解放区很快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1947年9月西柏坡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经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唯物史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时期 目的 内容 影响
土地革命时期 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打土豪,分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全民族抗战时期 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1.经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政治
(1)政权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1·P17、89】
措施 ①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②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后成为新中国的法定货币
意义 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对于人们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制度探索的影响
(1)有利于加强党对各行政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2)能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从而有利于支援解放战争,恢复和发展生产。
(3)有利于建设新型民主政治,维护和巩固良好的革命秩序,能够推进各项事业的建设和管理。
(4)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完成各项过渡性任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为后来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政治
2.政治
(2)北平和谈:
背景
概况
结果
①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
②蒋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材料:李宗仁虽然求和心切,但绝非准备投降,看到《协定》内容,一时竟然全无主张,只好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看罢,拍案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认为“共匪对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条件二十四条款,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
——秦立海《毛泽东、斯大林与国共北平和谈》
1946.7-10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渡江战役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蒋介石
3.军事
1946.7-10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渡江战役
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1)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使解放区更加巩固。
(2)人民解放军已具备攻打大城市的作战能力。
(3)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对于是否进行战略收缩,蒋介石举棋不定。
3.军事
1946.7-10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渡江战役
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材料: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名称 时间 我方 敌方 军队 歼敌 特色 意义
辽沈 战役 1948.9~11 林彪、罗荣桓 范汉杰 廖耀湘 东北解放军 47万 “关门打狗” 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军;
解放东北
淮海 战役 1948.11~1949.1 刘邓 陈粟 黄维 黄百韬 杜聿明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55万 “小淮海~大淮海” 牺牲最大,歼敌数量最多;
解放长江以北
平津 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傅作义 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 52万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华北
3.军事
1946.7-10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时间: 4月21日——4月23日
(2)过程: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分东、中、西三路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基本没遇上多少抵抗,2天后占领南京卫戍部队弃城而逃,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3)结果:南京解放,国名政府统治结束,也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3.军事
4.思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3月13日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3月13日 七届二中全会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材料: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2)内容: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
(4)西柏坡精神: 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③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原因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唯物史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组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②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③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④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考向一  国运抉择——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3年2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022·北京卷T8:以社会各界对中共遇难人士的悼文为情境,考查抗战胜利初期人们对和平的期盼 (1)命题情境:依托重要历史现象、中共的方针、政策等,构建学习情境
(2)角度预测:运用历史现象或中共的指示等,考查抗战胜利后中共探索特点及历史发展趋向
2022·广东卷T9:以中共中央的指示为情境,考查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时代特征 1.(2022·北京高考·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D
2.(2022·广东高考·9)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
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
C.“救亡图存” D.“解放全中国”
A
考向二 民族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年10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军事斗争 2024·浙江卷T6:以人民战争的特点为情境,考查三大战役 (1)命题情境:利用中共的政策、歌谣、历史史实等,构建创新情境
(2)角度预测:
①运用社会现象创设情境,考查中共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探索
②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的建设政策,考查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及人民群众的拥护
政权建设 2024·黑、吉、辽卷T9:以河北景县的歌谣为情境,考查土地改革的影响 2023·天津卷T8:人民代表会议制的形成 工作重心转移 2024·江西卷T8:以工作指示为情境,考查中共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2024·江苏卷T8: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团结知识分子的文化政策 2024·湖北卷T9: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式 3.(2023·天津高考·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A
4.(2024·江西高考·8)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对于中央工委总结报告有关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予以肯定,同时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人口五万以上的占领城市,逐一作出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电告中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 B.谋划城市经济的发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责
C
5.(2024.6·浙江高考·6)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广大农民一致表示:“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战士队列里常回响着歌声:“翻了身,上前线,个个都是英雄汉。浩浩荡荡出山东,鲁苏豫皖都走遍。”此战役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D
6.(2024·黑吉辽高考·9)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D
7.(2024·江苏高考·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C
8.(2024·湖北高考·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