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 辛亥革命与共和制的确立 课件(共24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讲 辛亥革命与共和制的确立 课件(共24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22讲 辛亥革命与共和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背景 2024湖南卷T7 2024 新课标卷T29 2024.黑、吉、辽卷T7 2023全国卷甲T28; 2023新课标卷T29; 2023.6浙江T23(2); 2021湖南T8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立足时空观念,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涵养家国情怀。
2.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对其性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进程 2024浙江卷 2022天津T6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意义 及局限性 2024广东卷T8 2022湖北T7; 2021北京T7; 2021河北T8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立足时空观念,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涵养家国情怀。
2.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对其性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
备考策略 (1)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需要明确:“辛亥革命是多种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包括清王朝的新政、革命派、立宪派、汉族官僚、人民群众等 (2)辛亥革命的意义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分析。“失败原因”简单记忆即可,不必过多讲述 建立文官制度
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深化时期,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较为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表现 政治 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经济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思想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扩大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前期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社会 生活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1.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兴起
时间 地点 名称 建立者
1894年 檀香山 兴中会 孙中山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上海 光复会 蔡元培
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同盟会
创立:1905年东京
性质: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机关刊物:《民报》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核心)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局限
没有明确反对帝
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
起义名称 领导人 时间 结果 影响
萍浏醴(lǐ) 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1906年冬 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安庆、绍兴 起义 徐锡麟 秋瑾 1907年夏 失败
广西镇南关 起义 黄兴 孙中山 1907年12月 失败
广州黄花岗 起义 黄兴 孙中山 1911年4月 失败 同盟会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激起了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反清革命怒潮
1.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发展
2.预备立宪(1906—1911)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历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②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以空头支票的方式给人民以虚假的希望
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第一届内阁成员共13人
(1911) “皇族内阁”
1.辛亥革命背景 必要性 时代背景:
可能性 经济、阶级:
人才: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偶然性 导火索: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自救运动失败
民族资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等学说
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涌现具有西方政治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
二、辛亥革命
2.过程
(1)武昌起义
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列强,引发保路运动。
“铁路为全国命脉,从经济上论,则关于财政;从调运上论,则关于兵政。若铁路为外人所有,不啻举财政、兵政之权,全授之外人也,国尚能自立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①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②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③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纵横】纲要上P112 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愤慨纵横”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2.过程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③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3)袁世凯窃权
原因 袁世凯的威胁利诱;英国等列强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②2月15日,南方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3.成果
(1)法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P14】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③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④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第一章“总纲”: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三、四、六章:参议员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驶。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2)选官:建立文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40—41】
3.成果
内容 ①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机制: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特点 ①以考试制度为主;②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依据
意义 (1)积极:
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②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消极: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国民大会(政权)
选举
复决
政府(治权)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罢免
创制
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政治上
材料2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思想上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材料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经济上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12天
袁世凯称帝:83天
4.评价
材料5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4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
社会习俗上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局限性
历史任务: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领导。
材料6: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原因
材料7: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
考向一 民主丰碑——辛亥革命的爆发[3年7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辛亥革命 2024·新课标卷T29:以统计数据为情境,考查新军对民主革命的影响 (1)命题情境:利用图表数据、政治运动、个人言论、海报广告、社会现象等创设新情境
(2)角度预测:运用社会现象或经济思想现象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爆发
2023·全国甲卷T28:运用陈去病的论述,考查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 2023·新课标卷T29:依托长沙抢米风潮,考查绅士阶层民主意识的增强 2024·湖南卷T8:依托的留声机广告,考查革命思想的影响 1.(2023·全国高考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C
2.(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D
3.(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 表2
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D
部别 类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4.(2024·湖南高考·8)图1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图1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C
考向二 共和奠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意义[3年3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意义 2022·湖北卷T7:依托图文材料,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 (1)命题情境:利用原始文献史料、图文材料、海报广告、漫画、史论等创设新情境
(2)角度预测:从社会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角度切入,考查中华民国成立及共和观念的影响
2024·广东卷T8:利用上海某报刊载的广告,考查共和观念的影响 2023·浙江1月卷T7:以宋教仁的言论为情境,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2024·广东高考·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1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图1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C
6.(2023.1·浙江高考·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7.(2022·湖北高考·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