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32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252024 【甲】新时期国家治理政策的影响 湖北·10·国家治理政策的调整甘肃·16·中国国际形象变迁及特点2023 天津·9·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发展的特点山东·9·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浙江(6)·8·上海合作组织2022 山东·8·中非合作交流的影响江苏·9·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北京·10·全方位外交山东·8·中非努力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982八二宪法1979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十六字方针1993政协制度被写进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政治与社会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与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治与社会治理1.民主政治制度1.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8—19】1982年宪法及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合影①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等等。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194919561978198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改革开放后中共十二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②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1993(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9—20】①发展过程:【对比】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不同点 性质职能产生 方式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1.民主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链接·选择性必修1·P76—78】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12年 中共十八大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2017年 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1.民主政治制度(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20】①概念: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②形成:从城市开始,再推广到农村。【历史解释】基层民主制度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2019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1)发展历程:(2)本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P20—2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有机结合”(4)评价: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P20—21】P41历史纵横:【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P42历史纵横【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焦裕禄︵1922-1964︶“党的好干部”3.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42—43】3.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42—43】(1)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前 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 对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①特点:坚持党管干部根本原则;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②成就: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取得很大成绩3.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42—43】(2)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形成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完善 2006年以来,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思考】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目录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目录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序言【思考】结合材料找到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不同,谈谈你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4.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链接·选择性必修1·P55—57】(1)重建与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后)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4.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链接·选择性必修1·P55—57】(2)依法治国(20世纪90年代起)①提出: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修宪: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制法治届数 时间 制定、修订的法律第五届 1978-1982 18部第六届 1983-1987 7部第七届 1988-1992 13部第八届 1993-1997 10部第九届 1998-2002 73部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思考】为什么要不断修改宪法?材料:宪法不是天衣无缝,总是会有缺点的。“天衣无缝”,书上是这样说过。“天衣”——我没有看见过,我看到的衣服都是有缝的,比如我穿的这件衣服就是有缝的。 ——毛泽东4.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链接·选择性必修1·P55—57】(3)全面依法治国(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职能部门 具体举措党中央决议 ①宪法权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立法原则: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司法改革:深化司法改革,体现公平正义人大立法 ①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②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1)背景:①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②国际: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思考】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①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③多极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壮大对抑制霸权主义,维护和平有积极作用。④核武器“恐怖平衡”和平与发展关系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链接·选择性必修1·P82-83】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链接·选择性必修1·P82-83】(2)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 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世纪之交: 巩固周边关系 ①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21世纪:建立伙伴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①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②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③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④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①背景: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②外交成就:发达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东亚、东南亚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③特点:(1)中共十八大以来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链接·选择性必修1·P83-84】(2)中共十九大以来理论创新 一坚持三推动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实践创新 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领导人频繁密集外交活动增进中外互信,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关于伊朗核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 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通过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链接·选择性必修1·P83-84】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链接·选择性必修1·P83-84】【思考】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1)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扩大,建交国家数量日益增加。(2)原因:①政治、经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②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③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考向一 完善与创新——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5年3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制度与法治建设 2024·全国甲卷T31:以宪法规定为情境,考查新时期国家治理政策的影响 (1)命题情境:利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文件、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等,创设新情境(2)角度预测:利用法律文件或经济、文化政策切入,考查现代中国民主发展建设的特点及影响2023·天津卷T9:以文艺著作的出版为情境,考查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发展的特点 2020·北京卷T10:以中国法律文件的颁布为情境,考查新时期法制体系的完善 1.(2024·全国高考甲卷·31)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从事教育、科学技术、艺术等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实行 B.开启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C.规范了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 D.确立了科教文化发展方向A2.(2023·天津高考·9)1977年文艺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件事( )A.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B.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C.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D.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C考向二 独具特色——新时期以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3年5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与国家治理制度 2024·湖北卷T10:以身份证制度演变为情境,考查国家治理政策的调整 (1)命题情境:依托史实史论、国际交流等现象,构建新情境(2)角度预测:利用国家政策、社会现象、国际交往等史实,考查国际治理的特点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24·甘肃卷T16:以服装模特队为情境,考查中国国际形象的变迁及特点 2022·山东卷T8:运用历史实践情境,考查中非合作交流的影响 3.(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对非洲提供经援贷款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互利共赢,这符合国际经济新秩序平等互利的诉求和方向,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指由同一区域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排除A项;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会致力于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材料只强调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技术合作,排除B项;“均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4.(2024·湖北高考·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D5.(2024·甘肃高考·16)1978年,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华,帮助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服装模特队。1981年,模特队在北京的公开表演引起广泛关注,登上三十多国媒体头条。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国( )A.与法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B.开始引领国际服饰潮流C.服饰审美发生巨大变化 D.在国际舞台展现新风貌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