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冲刺试卷(二)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冲刺试卷(二)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冲刺(二)
(满分:100分 作答时间:6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8页,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彩陶(如图1)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国原始农耕时代最早制造出的彩陶出现在
图1
A.仙人洞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北京人遗址
2.“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这句材料论述的事件可能是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汉武帝厉行削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汉书》:“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美矣!”这一局面史称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4.图2展示了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据图可推出第三章的标题应该是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
图2
A.民族与思想大交融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5.据近人胡立初考证,《齐民要术》引书有书名可考的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无书名可考的不下数十种。而且,对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这说明了贾思勰
A.严谨的态度 B.虚心请教的态度
C.实践的品质 D.严以律己的品质
6.公元8世纪初,日本朝廷面对佛教界杂乱无章的现实,急欲聘请唐朝高僧,以学习其戒律。由此,唐朝出现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凿空
7.表1所描述的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表1 宋代文学、绘画、科技发展情况
文学 苏东坡、欧阳修等名家纷纷涌现,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绘画 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如文同、李公麟等
科技 宋代人通过对农田、水利、纺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A.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B.文学艺术的多元化
C.推行“无为而治”政策 D.民族间频繁的交流
8.下面三幅图是小历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材料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A.绘画艺术的变迁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地方制度的延续 D.社会经济的发展
9.“对于在蒙藏地区广为流行的藏传佛教,清政府采取尊崇的态度,对其领袖人物给予封号,并广建寺庙,优待僧众。”此举有利于
A.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B.强化对边疆地区治理
C.巩固东南地区的海防 D.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力
10.图6展示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1年发行的一枚中国杰出历史人物林则徐银纪念币。林则徐受到后人纪念主要是因为他
图6
A.领导虎门销烟
B.收复台湾
C.统一新疆地区
D.抗击倭寇
11.中日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工业
A.注重产品质量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采用先进技术 D.集中发展轻工业
12.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帝制皇权和君主专制被革命一夕推翻,貌似“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及其专制统治从此跌下神坛。材料中“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13.某小组进行项目化学习,收集到黄埔军校的照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视频、古田会议会址照片、遵义会议档案、红军爬雪山的民间故事等资料。据此可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4.图7是歌曲《松花江上》的部分谱曲,歌曲中出现的“九一八”指的是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
图7
A.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使日本侵占了华北地区
C.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5.据图8所示信息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
●切断北宁线,阻击援锦之敌
●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发起辽西会战,聚歼“西进兵团”
●攻占营口,解放东北全境
图8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他,人民网评价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解放军报评价他是“共产党人见贤思齐的榜样”。“他”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袁隆平
17.1972年2月21日,中美两国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洋握手”,打破了长达20多年隔绝对抗的状态。这一事件是
A.乒乓外交 B.基辛格访华
C.尼克松访华 D.田中角荣访华
18.图9所描述的场景体现了西欧的
  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双手合掌放在封君的手掌之中,并说:“主人,我是您的人了。”然后,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这种宣誓模仿教会的仪式,表示结成关系的神圣性。
图9
A.种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教会等级制度 D.分封制度
19.“这场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公元646年,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材料评述的是
A.“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
C.“明治维新” D.废除农奴制改革
20.陈衡哲在《西洋史》中提到,文艺复兴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该提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
A.原因与结果 B.兴起与发展
C.形式与实质 D.起源与影响
21.“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22.图10为章西女王雕像。她用正值青春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反抗侵略、追求自由的壮烈篇章。她
图10
A.为拉美作出牺牲
B.领导了南北战争
C.重视发展北美经济
D.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23.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
A.《复活》 B.《物种起源》
C.“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
2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带动了汽车的发展,给世人在“行”上带来极大便利的重大发明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骡机 D.内燃机
25.1917年11月7日,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明治维新
C.十月革命 D.南北战争
26.图11是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图11
A.得到全体民众的支持
B.取得了一定成效
C.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
D.发展了近代工业
27.“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这评述的是
A.攻克柏林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雅尔塔会议
28.1992年,日本对《老人保健法》进行了重大修改,设立了老年人访问看护制度。1997年通过了“介护保险制度”,向老年人提供集生活、保健、护理、医疗一体化的保障和服务。这一举措旨在
A.重视科学技术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注重人才培养 D.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应做到客观、全面,除了看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主要作用和影响之外,也应注意到他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应采用史实史论相结合的方法,列举史实说明观点阐明人物的阶级性和在历史中的地位……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确实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过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如何评价哥伦布 如何评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根据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2分)
(2)你是否同意“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继历代秦王蚕食诸侯之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所建立的制度为后世帝王所取法。
——摘编自《封建制度王朝: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所建立的制度名称及作用。(4分)
  材料二 隋唐时代的官制体系,是在汉朝三公九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有很大的创新和改进。隋唐时代的官制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体制……以中书省、门下省为辅的决策体制……以科举制为主的人才选拔制度。
——摘编自《深度论述唐朝的改制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代的官制体系创新的表现。(4分)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地方采取的制度及其意义。(4分)
31.(12分)走访革命圣地,重温革命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图12 中国共产党的“足迹”
  党的百年奋斗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社会发展成就,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最先进的政党才能担负起促进民族觉醒、把人民组织起来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齐彪《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2分)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你最向往的红色圣地(除上海外),并结合史论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选择理由。(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认识。(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3 1978年《人民日报》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14 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秘密协议”
图15 2024年3月25日举行的庆祝澳门回归 祖国二十五周年活动 图16 马英九先生访问大陆并在南京中山陵 题写“和平奋斗,振兴中华”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3至图16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A 6.B 7.A 8.D 9.B 10.A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C 18.B 19.A 20.C 21.A 22.D 23.C 24.D 25.C 26.B 27.C
28.D
29.(1)全面客观地采用史实史论相结合的方法。(2分)
(2)【示例一】判断:同意。(1分)
理由: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引起了西欧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因此,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分)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1分)
理由: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带来的重要后果是殖民地掠夺的开始。殖民主义罪恶使美洲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拉美掠夺资源与财富,成为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分)
30.(1)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所沿用。(2分)
(2)表现: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分)
(3)制度:行省制度。(2分)
意义: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2分)
31.(1)最重要因素: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和发展。(2分)
(2)【示例】
红色圣地:延安。(1分)
理由: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5分)
(3)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支撑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坚强后盾;等等。(答出符合题意两点即可,4分)
32.评分标准:
一等(10—12分):观点体现主题且明确。紧扣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二等(7—9分):观点体现主题且较明确。围绕观点,根据材料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较合理,条理较清楚。
三等(4—6分):观点仅部分体现材料主题。围绕观点,根据材料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有结合,条理不够清楚。
四等(0—3分):没有观点或观点未体现材料主题。对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论述,史论结合不合理,条理不清楚。
【示例一】
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我国对内改革的新征程。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的新征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的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综上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中国对内改革的新征程,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示例二】
图片序号:图15、图16。
观点: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论述:在这“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引下,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澳门的回归也为港澳繁荣奠定了基础。2008年两岸举行“三通”仪式,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如今海峡两岸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这说明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