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冲刺(二)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出土了玉器、陶器、磨制石器、青铜器、人骨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4300余件。由此可知,英德岩山寨遗址属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奴隶社会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2.《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同‘享’)其利。”这里的“此渠” ( )A.促进了成都地区的文化繁荣 B.仅是一座灌溉的水利枢纽C.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D.使华北平原成为“天府之国”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每年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好的,能得到奖励;反之,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受到处罚。通过该材料,可以了解当时的 ( )A.保护动物的观念 B.百家争鸣的局面C.诸侯纷争的状况 D.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这里的“秦政法”中有一项加强对地方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5.“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便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就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的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汉字 ( )A.是传达中央政令的唯一途径 B.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是联系中外友好关系的纽带6.《本草纲目》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该材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C.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7.《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社会经济发展 B.农牧地域差异消失C.游牧民族进入中原 D.江南地区政局稳定8.题8表为东晋到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的变化表。据表可知 ( )题8表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4% 17.2% 24.5% 46.1%A.察举制导致阶层固化 B.九品中正制使阶层平等C.科举制推动阶层流动 D.科举制淡化阶层的差异9.题9图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分布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题9图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反映传统农耕经济特点C.重理论、轻实践 D.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0.清朝早期,乾隆十八年的商税较雍正三年增长163.55%;商税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比例,由顺治九年的4%,上升到乾隆十八年的13%。商税的增长折射出清朝 ( )A.商业贸易的兴盛 B.海外贸易的发展C.小农经济被打破 D.社会性质的变化11.晚清的他: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建议设立新疆行省。这里的“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曾国藩1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正是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使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了十分顽强的敌人,很难不会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外联合绞杀13.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题13图中两张照片反映出洋务运动重视 ( )题13图A.培养翻译人才 B.发展近代民用工业C.发展交通运输 D.发展近代军事工业1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给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这些举措 (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消除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15.历史课上,同学们就题15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展开争论。根据史料实证原则,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题15图A.这个数据不对,1919年五四运动中没有这么多报刊B.这个数据是对的,因为这个图表出自一位学者的著作C.这是符合史实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出现大量报刊D.这个数据是对的,戊戌变法中需要大力宣传新思想16.1936年红军攻占贵州瓮安城时正值春节,当地群众因为“土豪(被)吓跑了,免除了(被)逼债的痛苦,加上发了土豪财物”,高高兴兴过了年。对此情景解释正确的是 ( )A.国民大革命正在进行中 B.共产党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C.抗战期间发动人民群众 D.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17.1954年,普选(人大代表)工作在各阶段、各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搞好生产,迎接普选”的口号催生了各行业、各阶层中的爱国模范和先进典型。这说明 ( )A.人民民主政治得到广泛认同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得以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8.“taikonaut”是由中文“太空”的拼音“taikong”和英文单词“astronaut”混成的拼缀词。目前该词已经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中国航天员,外媒也逐渐开始使用“taikonaut”来称呼中国航天员。“taikonaut”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 ( )A.文化底蕴的深厚 B.义务教育的推进C.综合国力的提高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9.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低碳版吉祥物,在面料上采用数码印花工艺,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浆;在裁剪上采用手工和电剪刀代替传统激光裁剪,不产生烟雾。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协调 B.绿色 C.环保 D.共享20.习近平主席在2024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其中“新型支柱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联系的加强C.生活方式的改变 D.文化隔阂的消除21.“市民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用以防护和互助。”该材料说明 ( )A.城市居民已经完全摆脱国王控制B.参与政治是市民阶层的基本义务C.自治后的城市居民地位得到提高D.金钱赎买是城市获得自治的手段22.题22图中的相关内容共同反映了古希腊社会 ( )题22图A.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B.崇尚人文和力量美C.艺术成就领先世界 D.人人喜欢体育运动23.“企鹅”原是欧洲人对北大西洋地区一种海雀的称谓,15世纪后欧洲人在南半球海域发现了与“企鹅”体态样貌非常相似的鸟,也将其命名为“企鹅”。“企鹅”称谓的演变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洲际物种交流频繁C.企鹅的进化速度快 D.欧洲学术不断发展24.题24图为美国独立战争后,华盛顿在种植园里指挥黑奴劳动的场景。对此理解合理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后 ( )题24图A.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B.恶化了黑奴的处境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5.拿破仑在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占据莱茵河左岸及许多小邦国后,赶跑了那里的封建王公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贡赋及什一税,宣布公民平等和自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A.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促进了欧洲近代化的进程C.彻底消灭了欧洲封建势力 D.损坏了其他国家人民利益26.“尽管日本制定了宪法,但日本的立国基础不仰赖政治权利,而是取决于对天皇制度的宗教崇拜,以及通过国家神道灌输的日本起源论。”该材料说明,日本明治维新 ( )A.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B.推翻了幕府统治C.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 D.实现了富国强兵27.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被彻底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该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 )A.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 B.哥白尼日心说得到认可C.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D.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学说28.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 )一战后部分文学艺术作品 二战后部分文学艺术作品《西线无战事》:刻画战争残酷的细节 《永别了,武器》:反映战争对人的精神毁灭 《崩溃感觉》:刻画了战争带给人的精神创伤 《德语课》:反映了战后德国对战争的反思A.均属于非正义争夺霸权的战争 B.均导致了战后人民生活贫困C.均激起战后民众对政府的抗议 D.均引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29.词典中对“鱼质龙文”这一成语的解释为:“龙的外表,鱼的实质。形容表里不一,虚有其表。”该成语用来形容下列哪一条约最为贴切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注重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世界正进入一个多文明竞争的时代。这实际反映了 ( )A.美国霸权地位丧失 B.各国利益冲突加剧C.国际秩序走向混乱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孔子)为此从哲学的高度做了深刻而平实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可以说,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开科授徒普及教育的行为。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他因材施教、开启民智,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摘编自张一平《苏格拉底与孔子——中西古典哲学人物比较》材料二 青铜器、甲骨文、《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秦始皇陵兵马俑、造纸术、《伤寒杂病论》、五禽戏、麻沸散、《史记》、《齐民要术》、《水经注》、圆周率、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4分)(2)从材料二中任选三个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8分。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逻辑清晰)32.经济的发展正朝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方向迈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所谓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科学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所谓全球化,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现代化和全球化都体现了一种“进步”的观念,而在此之前的农业社会,人们更安于现状、不求改进。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构成全方位的冲击。——摘编自毕竞悦《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1978—2018)》(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和“全球化”任选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融入“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6分)(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33.“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农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使实时与全世界链接成为现实,我们不必千里迢迢奔赴现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教学、视频会议;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时间革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我们可以实现最快交易、快速送达;而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有望掀起“思维革命”,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创意创作、咨询解答,改变了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将重塑各行业生态,乃至重塑整个世界。——摘编自王喜文《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资本和原材料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有关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用书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分析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因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C 6.B 7.A 8.C 9.B 10.A 11.C 12.B 13.D 14.A 15.C 16.D 17.A 18.C 19.B 20.A 21.C 22.B 23.A 24.A 25.B 26.C 27.D28.D 29.B 30.D31.(1)成就: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分,答出两点即可)(2)示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时代新人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时代新人”。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的《论语》倡导“仁者爱人”,提倡仁义礼智信。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倡民贵君轻,重视百姓,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和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战国时期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人友爱,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这些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和理念符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学生!我的演讲完毕,谢谢!评分标准 演讲稿内容7-8分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三个以上的文化成果,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6分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文化成果,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3-4分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0-2分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32.(1)特点: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推动作用。(4分)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制定发展科技的政策;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2)“现代化”:在农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球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兴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等,扩大对外经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任选一个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6分)(3)主题:国家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和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社会蓬勃发展;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33.(1)特点: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实时与全世界链接;智能手机开辟了“时间革命”,创造新的生活模式;人工智能掀起“思维革命”,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6分)(2)因素: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4分,任答两点即可)(3)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