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中考考前抢分卷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福建省中考考前抢分卷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中考考前抢分卷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作答时间:6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友情提示:1.本试卷共8页,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4年是我国的龙年,图1所示是甲骨文的“龙”字,据图可知,甲骨文“龙”字采用的造字方法是
图1
A.指事
B.会意
C.假借
D.象形
2.图2是周朝列鼎列簋制度一览图,图片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图2
A.青铜冶炼技术较落后 B.周朝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周朝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观念,恰好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的“仁”“信”,墨家主张的“兼爱”,法家主张的法治等内容相对应。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B.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人类历史自然发展的产物
4.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一带一路”的倡议,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北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5.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象是
A.胡汉矛盾已经消除 B.民族交融有所加强
C.少数民族逐渐汉化 D.北魏物质生活丰富
6.钱穆先生指出,科举制度推行日久,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渐渐门第衰落,整个政府转移到平民社会手里。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
A.目的 B.实质
C.影响 D.原因
7.图5反映的历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两宋时期南北财政收入比较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民间谚语
图5
A.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南方总人口数超过北方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南方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8.某著作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唐本草》 D.《黄帝内经》
9.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平民文化的兴起
C.人口数量的增长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据此可以判断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B.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12.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最可信的史料为第一手史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A.电影《辛亥革命》 B.《孙中山》人物传记
C.话剧《辛亥革命》 D.孙中山的电文手稿
13.青年节期间,我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我国设立青年节是为了纪念
A.新中国成立 B.南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4.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C.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推进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设
15.2023年恰逢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各类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不断热映,激发了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无限崇敬。这场战争使新中国
A.完全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B.新生政权得以巩固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6.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王进喜、焦裕禄、雷锋这三位英雄模范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改革创新、英雄主义 B.同仇敌忾、爱国主义
C.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D.崇尚民主、健全法治
17.下面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这得益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D.“九二共识”的达成
18.小明在学习笔记中,记录了“象形文字、金字塔、楔形文字、种姓制度、释迦牟尼”等关键词语,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古代欧洲文明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9.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它的颁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这部法律是
A.《拿破仑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查士丁尼法典》
20.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绘画艺术创作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两幅画的作者是
A.薄伽丘 B.但丁 C.莎士比亚 D.达·芬奇
21.“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这种新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限制了国王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削弱了议会权力
22.直观的图示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观察图13,“A”处应填上
图13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美国南北战争
23.明治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据估算,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日本迅速向工业化迈进。据此可知,日本的工业化
A.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 B.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私人资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是由国家政权力量推动的
24.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铁路网统计表(单位:千公里),推动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表1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1870 210 105 93 8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00 790 284 402 60 20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传统交通的衰败
25.“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此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条约》
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
26.列宁说:“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921年春天,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
A.部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
27.“这两场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这段话中的“前者”指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1861年改革
C.列宁新经济政策 D.美国罗斯福新政
28.当今世界仍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时有发生。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 D.华沙条约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从1804年到1814年□□□被彻底打败,贝多芬对他的态度逐渐发展到憎恨,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中,贝多芬写下了《战争交响曲》……但后来随着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贝多芬认识到,如果□□□回到现在,他必定会在欧洲受到欢迎;□□□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而且知道如何牢牢统治这个时代,打击封建体制,重视发展经济。
——摘编自柯莉《从<英雄交响曲>到<战争交响曲>:
  贝多芬对□□□态度的两次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里的人物指的是欧洲的哪一位革命家。(2分)
(2)小历同学认为,材料所提及的人物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歌曲往往承载着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九年级某班以“歌词的中国历史”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选取了《走进新时代》的部分歌词为研习素材。(注:《走进新时代》旋律动人正气、歌词真挚朴实,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无限智慧,表达对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和尊敬之情。)
《走进新时代》歌词节选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1)周老师请同学们为《走进新时代》谱曲,小青同学采用舒缓、抒情的旋律,小史同学采用激昂豪迈的旋律。你认为应采用怎样的旋律才符合歌词里所体现的历史情景,说明理由。(7分)
  材料二
《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①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②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选出你感悟最深刻的一句歌词(写出序号即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概述你选择该句歌词的原因。(5分)
31.某校开展“近代探索史”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根本视而不见,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所以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像纸糊的一般被捅破,社会也重新陷入原先的沉寂。
——摘编自黄逸峰、姜铎《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等《中国文化概论》 图14 《青年杂志》封面
  材料三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及失败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的中国应该如何对待世界各国的不同文明。(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许多重要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足迹,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图15 朱元璋 注: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图16 戚继光 注:戚继光是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图17 康熙 注: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图18 郑成功 注: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他戎马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5至图18中的两个人物(写出两个人物的图片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人物,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B 6.C 7.A 8.B 9.D 10.C 11.A 12.D 13.C 14.D 15.B 16.C 17.B 18.A 19.C 20.D 21.B 22.C 23.D 24.A 25.B 26.A 27.D
28.C
29.(1)拿破仑。(2分)
(2)【示例一】观点:同意。
理由:军事上,拿破仑镇压国内叛乱,多次打败了反法联盟,维护了国家独立和统一,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政治上,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奠定了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对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所以,拿破仑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是一位伟大的英雄。(6分)
【示例二】观点:不同意。
理由:拿破仑恢复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指挥和参加了60多次战役,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他对被占领国大肆征发军事税,征用军事物资,加重了被占领国人民的负担。因此,我不同意小历的观点。(6分)
30.(1)【一等示例】旋律:铿锵有力。
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前进。铿锵有力的旋律既能够体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广大共产党员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神采飞扬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对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强烈自豪感。
【二等示例】旋律:舒缓、抒情。
理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舒缓、抒情的旋律既能够唤起人们战争年代的记忆和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怀念之情,同时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
(本题分等级评分,共7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示例一】选择歌词序号:①。
原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4个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了重要作用。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示例二】选择歌词序号:②。
原因: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分,以上答案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31.(1)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2分)
主要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变革封建制度。(2分)
(2)口号:民主与科学。(2分)
意义: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3)做法:文明具有多样性,应交流互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明是平等的,没有优劣,应相互尊重;文明具有包容性,应友好相处,合作共赢。(4分,任答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2.【示例一】
选择人物图片序号:图15,图17。
观点: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
论述: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设锦衣卫,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做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总之,明清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君权高度集中。(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选择人物图片序号:图16,图17。
观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论述:明朝中期,倭寇到我国东南沿海武装抢劫,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明王朝派将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维护了东南边防的安宁,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巩固了统—多民族国家。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册封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
一等(10—12分):观点体现主题且明确。紧扣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二等(7—9分):观点体现主题且较明确。围绕观点,根据材料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较合理,条理较清楚。
三等(4—6分):观点仅部分体现材料主题。围绕观点,根据材料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有结合,条理不够清楚。
四等(0—3分):没有观点或观点未体现材料主题。对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论述,史论结合不合理,条理不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