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廌(zhì)
平之如水,喻示法像水一样平,
用以说明法的公平公正
獬豸(xiè zhì)
一种神兽,能辩是非曲直
不好查的案子就把它请出来
去,即离开。
神兽会攻击无理的一方,使其离去。
1、法律的产生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2)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特点:人治
在古代
特点:法治
在近代
3、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两晋六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时期
鸦片战争后
产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
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唐律疏议》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终归于失败。
启示: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一、法的产生、本质和决定因素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法:思想上层建筑
总和
决定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罗马法
唐律疏议
美国1787年宪法
新中国宪法
罗马法
二、法的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注意: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三、法的基本特征
权利
义务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律规范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我国的体现
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无证驾驶,后悔呀!
无故迟到、旷课,是违反校规的
道德规范
校规校纪
法律规范
要遵守师德
职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常回家看看”自此正式入法,以法律之名为老人精神需求保驾护航。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家强制力
一切行为规则、社会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最强的。国家强制力的物质形态:即一系列的国家执法组织: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警察等。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征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普遍约束力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四、法的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一、法治的决定因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前提)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相关法部门
民商法部门
行政法部门
经济法部门
社会法部门
刑法部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七个法律部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成就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成就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三、法治建设在路上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②法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
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④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材料表明(  )
①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值得借鉴 
②中华法系独树一帜,应全盘继承和吸收 
③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 
④一国的法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详解】我国法治建设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应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不值得借鉴”“应全盘继承和吸收”等观点均错误,排除①②。故本题选B。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