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海东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四至六单元、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感染疫病的疑似病例需报告郡县,由政府派医官检查并组织隔离治疗。隋唐时期,政府建立了传染病院,如河南汲郡的寺院传染病院。明清时期设立了专门的“六疾馆”用于隔离感染疫病的病人。上述做法
A.表明古代中国重视疫病的防治 B.以基层自治为基础
C.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快速传播 D.切断了疫病传染源
2.据《齐民要术》记载,张骞封侯之后,西域葡萄、苜蓿随之传入,洛阳、长安等地广建葡萄种植园,“西域酿酒法”亦在中原推广,魏文帝曹丕盛赞“葡萄酿酒,甘于曲米,醉而易醒”。《氾胜之书》中出现了针对胡瓜(黄瓜)、胡荽(香菜)等西域作物的专门栽培技术。这些现象表明,西域农作物的传入
A.推动了饮食文化与技术革新 B.颠覆了传统农业种植体系
C.促使北方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导致丝绸之路贸易的转变
3.宋代,学者对有关长安尤其是盛唐长安的记载进行考订、整理的风气兴盛,产生了《长安志》《长安图记》等一大批历史、地理专著。郑樵的《通志·都邑略》、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历代都邑考》也都对长安及关中建都历史沿革作了系统论述。有学者认为,研究古都兴衰规律的古都之学在宋代正式兴起。这些研究成果
A.证明宋代以长安为陪都 B.寄托了士人的家国情怀
C.表达了光复中原的愿望 D.关注城市经济职能变迁
4.1696年编撰的《云南府志》记载,云南府昆明县最繁华,当地产茶、纺织品和矿物制品,昆明下辖的富民产草纸,罗次产麻,呈贡产曲,昆阳产蜜和冬瓜,禄丰产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昆明县
A.成为云南府的府治地 B.区域经济特色凸显
C.引领云南府经济发展 D.商业功能占据主导
5.表1所示是不同时期人物对詹天佑的相关评价,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表1
来源 内容
清朝保守派官员 詹天佑崇洋媚外,所修铁路徒耗国库,其引入之西洋技术与华夏传统相悖,实乃“奇技淫巧”之推崇者
近代铁路工程界 詹天佑留学西洋,精研工程技术,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首创“人”字形线路,以卓越智慧破解工程难题,堪称“中国铁路之父”
当代历史学者 詹天佑作为近代第一批留美幼童,既将西方先进技术带回中国,又在实践中结合国情创新,推动中国交通近代化进程,其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影响深远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完全矛盾
B.人物评价随时代发展而日趋客观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价值判断
D.技术成就决定历史人物评价高低
6.1865年,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在广州创办博济医院附属医科学校(博济医校)。1879年,博济医校开始招收女生。1904年,博济医校建立独立校舍,改名为南华医学堂,学堂里有3名外籍教员,其他都是早期毕业于博济医校的中国教员。博济医校的发展演变
A.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逐渐衰落
B.表明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遭到阻滞
C.说明近代中国医学人才培养观念发生巨变
D.反映了西方医学教育助推中国医学的发展
7.1950年前后,南京市迅速建立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卫生规章制度,成立医疗防疫机构,并大力开展卫生宣传、环境整治、传染病治疗和调查。同时天津市机关党委要求干部带头参与“以消灭蚊蝇、预防疾病、整顿市容”为中心的夏季爱国卫生突击运动。这些举措都有利于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 D.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8.20世纪80年代,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均属于“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强、经济增长快的国家;反之,“儒家工作动力”较弱的国家,经济增长亦较慢。这种观点
A.揭示了国家发展差异的主因 B.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亚洲普及
C.肯定了儒家文化的经济影响 D.强调了东亚文化圈的统一性
9.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该通道攻克了最大跨径悬索桥、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建设等技术,实现了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它的建成使深圳到中山的时间从原本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这说明
A.大湾区经济实现协同发展 B.大湾区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C.科技创新助推交通现代化 D.经济发展加快交通建设的速度
10.在古埃及,工匠们自发组织行会,供奉行业保护神普塔(Ptah)。行会不仅规范工艺标准,还为患病或贫困的成员提供帮助,修建神庙供奉神祇并定期举行祭祀仪式。这些活动得到法老宫廷的认可与支持,部分行会事迹被镌刻在神庙墙壁上或纸莎草文献中。据此可知,古埃及
A.宗教信仰主导社会救助体系
B.工匠行会已取代神庙宗教功能
C.法老直接控制工匠行会运作
D.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与宗教活动
11.图1所示为建于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该塔高约30米,共9层,上有神庙。羽蛇神金字塔每面有91级台阶,加上神庙的1级台阶,整座金字塔共有365级台阶。据此可知
图1
A.羽蛇神崇拜源自天文现象 B.台阶数量决定建筑高度
C.该金字塔融合宗教与历法 D.九层级塔象征社会等级
12.西欧中古时期,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教皇敕令》,宣称唯有教皇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而英王亨利二世推行《克拉伦登宪章》,试图限制教会法庭权力,这引起了教会的激烈反应。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教权完全控制世俗事务 B.国王与教会争夺统治权
C.宗教信仰影响政治决策 D.世俗政权主导社会发展
13.16-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未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逐渐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19世纪中叶,美国建立印第安人保留地,并在此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上述殖民政策导致
A.美洲社会文化的组成方式产生差异
B.美洲经济完全依赖欧洲的资本控制
C.非洲文化在美洲占绝对主导
D.原住民语言在美洲彻底消失
14.表2所示为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部分实业家和政治家有关铁路的言行。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德意志
1 实业家哈尔科特从1825年起就在宣传他的铁路修筑计划
2 作为关税联盟创办者的普鲁士财政大臣莫茨主张在莱茵河到威悉河之间修筑一条铁路,以规避荷兰人在莱茵河上征收的通行税
3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人到英、法等国进行调查,论证铁路的便利性
A.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的进程
B.经济因素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
C.铁路交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D.关税联盟重视水陆运输的价值
15.自1948年以来,英国为全国民众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英国采用分级诊疗模式,全科医生负责初级保健,患者需先通过全科医生转诊至专科医生或医院。英国还通过整合护理系统来改善患者体验。这表明,英国
A.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B.民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C.医疗事业进步得益于美国援助 D.医疗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16.20世纪50年代以来,意大利和日本均不乏二战题材的电影创作:意大利的电影常融入喜剧特色,并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德国法西斯;日本的电影大多回避对军国主义战争的正面抨击,往往借助底层民众的苦难来间接揭露军国主义的罪恶。这表明,两国的二战电影
A.缺乏足够深刻的历史反思 B.深受文化市场变动的影响
C.是民主改革局限性的写照 D.旨在展现自身受害者形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在保持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共处才是理想状态。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万物差异的天然合理性;荀子则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突出不同元素协同合作的价值。这些思想奠定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基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指出亚非国家间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思想和社会制度,但是都经历过长期的殖民压迫,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周恩来的言论成功化解了会议危机,推动亚非国家达成合作共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尊重各国文明差异,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将“和而不同”思想融入全球治理理念。
-摘编自计秋枫《中国外交历程:1949-1989》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与现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不同时代延续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与现代外交实践的差异,并分别说明二者的历史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 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
时间 概况
20世纪上半叶 具有强烈西方服饰文化特点的西装、皮鞋与中国本土的长袍马褂并存,连衣裙、大衣与中国本土的旗袍并存,当时还产生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穿着方式
20世纪中叶 苏联的服饰文化被引入中国且受到了普遍欢迎,最典型的是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款式),列宁装是当时中国男女均喜欢的款式
20世纪下半叶 以西方时装为代表的服饰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引起了一系列服饰新潮流。中国不仅是世界先进服饰文化的输入国,同时也成为服装与服饰文化的输出地
21世纪初期 海派服装行业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产品。中国服饰在保用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服饰文化,服饰设计驶向民族的国际化
-摘编自石云《浅析外来服饰文化对中国20世纪服饰演变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西式服饰造型工艺逐渐被引进上海,服装制作业的生产设备日益齐全。20世纪40年代,上海西服业六区的67家服装店使用的缝纫机就已达213台,上海服装制作工艺在不断实践中走向精湛,并享誉海内外。20世纪90年代,上海确立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目标,服饰业作为都市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企业总数来说,服装服饰业占整个都市型工业的37.71%,从事服装服饰业的人数占总体行业人数的66.78%。服饰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展示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也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轨迹不可忽视的窗口。
-摘编自方洁《探析近代海派服饰的渊源与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发展范式,核心假设是人类社会遵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线性演进路径,而城市化被视为这一进程中工业化与技术进步的直接产物。该理论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视为普适模板,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技术引进、制度模仿和城市工业化实现追赶。
-摘编自阎小培等《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理论问题探讨》
运用材料中的理论,围绕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纵观新加坡的人口统计史,华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马来人都是移民。这三大族群的人口总数一直占新加坡人口总数的96%左右。虽然这三大族群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新加坡自1819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前十几年里,马来人是当时的主要族群。根据1824年的统计,马来人占新加坡人口总数的60.2%,华人占31.0%。1836年,华人人口超过马来人人口。此后,新加坡的人口构成就一直以华人为主。
-摘编自[新加坡]苏瑞福《新加坡人口研究》
材料二
自华人踏上这片土地(新加坡)以来,他们就已经把中华的餐饮文化带到了这里。新加坡的中餐馆种类繁多,规模较大,不仅有各式的中式酒楼、菜馆,还有许多由华人开设的西餐店和咖啡店。这些餐馆为欧洲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新加坡的餐饮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摘编自方雄普《中国商人谋略坊:话说海外华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引发新加坡人口构成变迁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餐饮文化在新加坡发展演变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移民与现代新加坡文化的内在联系。(4分)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C 6.D 7.B 8.C 9.C 10.D 11.C 12.B 13.A 14.B 15.D 16.A
17.(1)共同内涵: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共处。(2分)
原因:
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多元文化交流需求;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2分,答出一点即可)现代:民族独立与国家发展需求;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合作需要。(2分,答出一点即可)
(2)差异:古代侧重文化伦理与社会秩序构建;现代侧重外交策略与国际合作。(4分)影响:
古代:促进了中华文化包容性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2分)
现代:推动了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2分)
18.(1)演变:由借鉴欧美服饰特点到吸纳苏联服饰特点,再到融合全球元素;由中西结合到打造民族品牌的国际化;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趋势)。(6分)
(2)影响: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转型与进步;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8分)
19.示例
论题: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历史注脚。(2分)
阐述: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理论,强调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决定性作用。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正印证了这一逻辑。18世纪晚期,蒸汽机等技术突破推动生产力飞跃,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英国众多新兴工业城市崛起,吸引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百姓家中。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8分)
总之,英国作为首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契合这一理论框架,成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线性演进”的典型案例。(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20.(1)因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亚欧新航路的开辟;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凸显和人地矛盾激化引发“下南洋”潮流;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要冲,地理位置优势明显。(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历史根基较为深厚;中西合璧;具有规模效应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联系:移民来源的多元性,是现代新加坡文化呈现多元特征的重要根据;移民在新加坡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共同塑造了现代新加坡文化;现代新加坡文化融汇了各种文化因素,富含现代化倾向,增进了各族裔移民后代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感。(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