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教案课 题 第三章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物质能呈现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掌握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特征,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状态特征。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物质三态的特点和区别。运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探究实践:能进行热水和冷水热传递实验、酒精灯相关实验操作。准确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教学重点 物质三态特征、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热量概念及热平衡、实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从微观解释物质状态特征、运用粒子模型解释物态变化、理解影响吸放热的因素。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4】列举水的三态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三态的思考。【演示ppt5-6】讲解固态的宏观特征与微观解释,展示不同固体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引出晶体与非晶体。【演示ppt7-8】介绍晶体与非晶体的图片并举例说明其区别【演示ppt9】讲解液态的宏观特征与微观解释【演示ppt10】讲解气态的宏观特征与微观解释【演示ppt11-12】讲解热水和冷水热传递实验的目的、步骤,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演示ppt13】介绍热量和热传递的概念【演示ppt14-16】提出关于冷水和热水混合温度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热量传递和物质质量等角度讨论,讲解影响热量的因素。【演示ppt17】演示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演示ppt18】观看实验视频,讲解酒精灯火焰温度实验的目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ppt19】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出问题【演示ppt20】认识酒精灯加热室管的方法。【演示ppt21】引导学生回顾物质三态特征、热与热量知识、实验内容,总结本节课重点。【演示ppt22-23】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思考作答,讲解答案。【演示ppt24】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听讲、记录、思考听讲、记录听讲、分析讨论听讲听讲、思考、记录思考、分组讨论观察、记录观察、思考听讲、记录观察、记录思考、作答、听讲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固态的特征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物质三态及晶体、非晶体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液态的特征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了解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微观解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热传递和酒精灯使用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能力。掌握热量的概念、符号和单位,理解热平衡的概念掌握影响热量的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深化对热量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构建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固态: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粒子排列紧密,在固定位置振动。 晶体:粒子排列整齐、规则的固体。 非晶体:粒子排列无规则的固体。液态: 有一定体积,无固定形状,随容器形状改变。粒子紧密排列但可移动。气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易充满整个容器。粒子自由运动,充满空间。二、热与热量1.热传递实验2.热量概念、符号、单位3.热平衡概念4.影响吸放热的因素酒精灯的使用(共23张PPT)第二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科学观念:理解物质能呈现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掌握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特征,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状态特征。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物质三态的特点和区别。运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探究实践:能进行热水和冷水热传递实验、酒精灯相关实验操作。准确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冬天湖面结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有哪些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夏天湖水荡漾水烧开时冒出蒸气物质的三态在常温下杯子里的水是液态物质能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把水放到冰箱里就会结成冰把水加热,很快变为水蒸气物质的三态固态宏观特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巧克力药物01分子结构模型微观解释:粒子排列紧密,在固定位置振动。固态为什么食盐颗粒总是方方正正,而蜡烛熔化却没有固定形状?雪花为什么有规则的六边形结构?食盐蜡烛雪花水晶金属石膏明矾粒子排列整齐、规则的固体晶体固体分为 晶体与非晶体粒子排列无规则的固体。非晶体橡胶玻璃塑料蜂蜡物质的三态饮料油液态宏观特征:有一定体积,无固定形状,随容器形状改变。分子结构模型微观解释:粒子紧密排列但可移动。液态02空气水蒸气气态宏观特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易充满整个容器。分子结构模型微观解释:粒子自由运动,充满空间。气态03我们用电茶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长,水温升得越高,直到水沸腾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步骤:- 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 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 分析与结论:热水放出热能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能温度升高,最终达成热平衡82254034455648624875热水和冷水热传递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热传递过程中水温变化热与热量热平衡:实验中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热量概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符号:Q单位:焦耳(J)、千焦(kJ)焦耳(J.P.Joule)热与热量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且低于90℃?高温物体低温物体热量90℃的热水10℃的冷水混合温度差热传递温度差热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引起温度相同,达到热平衡热与热量结论:温度升降与冷水及热水的质量有关只有热水和冷水一样多的时候,混合后水温才是50℃。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1升90℃的热水1升10℃的凉水混合2升50℃的温水90℃的热水10℃的海洋混合10℃的海洋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放热多少与质量多少有关。例如:将一锅水烧开比半锅同温度水烧开时间长热与热量一定质量物质,吸放热多少与温度升降多少有关。例如:同质量的的水,加热到80℃比加热到50℃吸热多。12影响热量的因素:酒精灯的使用小木棒所处位置 小木棒颜色变化 结论焰心 焰心部分 无明显变化 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内焰 内焰部分被烤黄 外焰 外焰部分被烧焦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物质的三态热与热量酒精灯的使用热量晶体非晶体冷水和热水传递实验影响吸放热的因素液态: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的形状物态变化固态:有固定的体积和固定的形状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固定的形状1.关于物质的三种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态物质的粒子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B. 液态物质的粒子静止不动,有固定的体积,没有固定形状C. 固态物质的粒子紧密排列但可以移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D.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粒子的排列方式相同A解析:A选项:气态粒子间距大,能自由移动,无固定体积和形状,正确。B选项:液态粒子能移动,并非静止,错误。C选项:固态粒子只能在固定位置附近振动,不能移动,错误。D选项:同一物质不同状态,粒子排列方式不同 ,错误。2.把盛有冷水的小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最终两杯水的温度会( )A. 冷水温度升高,热水温度降低,最终两者温度相等B. 冷水温度不变,热水温度降低C. 冷水温度升高,热水温度不变D. 两者温度都不变A解析: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当把盛有冷水的小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时,热水温度高,冷水温度低,热量会从热水传递给冷水。在这个过程中,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两者温度相等时,热传递停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 教案.doc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