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第1课时教案课 题 第四章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读图、类比等方式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特点及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模型构建、读图、绘图等,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及它们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形成空间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绘制并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建构模型制作模型并应用模型解释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究实践:通过图片对比观察,学习绘制地形图,并能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态度责任: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中能乐于思考、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初步形成遵循自然、因地制宜开发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教学重点 通过模型构建、读图、绘图等,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及它们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等高线的认识。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新课引入:视频引入【演示PPT4】展示地球的图片,讲解地球的外部结构具体内容。【演示PPT5】提问:什么是水圈?展示水圈的定义。1.板书:地球的外部圈层:①、水圈【演示PPT6】展示图片,提问什么是大气圈?归纳大气圈的定义。板书:1.地球的外部圈层:②、大气圈【演示PPT7】展示图片,提问什么是岩石圈?归纳岩石圈的定义。板书:2.地球的内部圈层:(共同组成岩石圈)【演示PPT8】展示图片,展示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板书:1.地球的外部圈层:③、生物圈【演示PPT9】展示图片:总结地球内部具体结构。板书:2.地球的内部圈层:(共同组成岩石圈)①高密度的内层,称为地核;②密度较小的中层,称为地幔;③密度很小且很薄的外层,称为地壳。【演示PPT10】展示图片:总结土壤的结构和产生的原因。板书:3.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演示PPT11-18】结合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五种地形。引导学生从海拔和地表起伏特点认识地形。【演示PPT19-34】展示图片,提问:细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以此引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以及认识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点。【演示PPT35】课堂小结课堂总结【演示PPT36-37】随堂练习通过练习,加强对此章节的知识点强化。【演示PPT30】布置作业 观看视频观看、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记录思考、理解、记录观察、思考听讲、记录听讲、记录思考、记录思考、讨论思考、讨论思考、讨论、总结 通过情境视频,引出探索地球表面的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外部结构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结构。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案、启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并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 第1课时(共37张PPT)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科学观念:通过读图、类比等方式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特点及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模型构建、读图、绘图等,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及它们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形成空间观念。科学思维:通过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绘制并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建构模型制作模型并应用模型解释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究实践:通过图片对比观察,学习绘制地形图,并能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态度责任: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中能乐于思考、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初步形成遵循自然、因地制宜开发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这层岩石是地球的“外壳”,它和地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看,地球大陆表面和海洋上空有旋转的云朵,这表明地球上分布着水和大气,水形成了水圈,大气形成了大气圈。1.地球的外部结构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体,构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盖了近 71% 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陆,然后流回到大海。水无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1.1水圈知识建构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减少来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地球上的温度使之适合生物生存,也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1.2 大气圈知识建构地球被大气所包裹。1.3 岩石圈知识建构注意:①软流层也属于上地幔;②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但地壳不等于岩石圈;③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④岩浆来自于地幔的软流层。岩石圈的上部是地壳,下部是上地幔,它们共同组成了岩石圈的外层结构。岩石圈的下方是软流圈,是一层介于岩石圈和下地幔之间的流体层,它是地幔圈层中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大气与岩石、岩石与水、水与大气之间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地球上的矿物质、空气和水,加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1.4. 生物圈知识建构地球的内部分为三个层次:①高密度的内层,称为地核;②密度较小的中层,称为地幔;③密度很小且很薄的外层,称为地壳。地壳厚度很不均匀,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2 .地球内部结构知识建构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程的产物,风化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3 .土壤知识建构陆地地形主要有五种:高原、高原山地、高原山地山地丘陵、盆地盆地盆地、丘陵丘陵平原。平原平原地面某地点高出海平面(黄海基准面)的垂直距离海拔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甲:671米乙:354 米甲-乙=317米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态势,地表的高度由海拔来表示。地面高度的计算5地形鸟瞰图高原海拔 形态特点高原500米以上边缘较陡高原内部边缘内部起伏和缓内部边缘5地形鸟瞰图海拔 形态特点山地500米以上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山地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等高线密集;山地5地形鸟瞰图海拔 形态特点丘陵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山地小。丘陵相对高度较山地小等高线较山地稀疏;丘陵5地形鸟瞰图海拔 形态特点平原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广阔。平原平坦广阔等高线稀疏;平原5地形鸟瞰图海拔 形态特点盆地无固定标准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等高线无固定标准;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海拔、形态特点海拔高度形态特点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500米以下等高线较稀疏,相对高度较山地小。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宽广平坦。无固定标准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北京香山景观图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等高线地形图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3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建构模型: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山峰模型。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如1 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4.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6.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这种利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海拔相同的各点连线等高线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等高距2将等高线地形图补充完整,并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特点。1.等高线均是连续不断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地形图特点2.每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3.相邻两条等高线高差相等。山峰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密集稀疏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舒缓。说出A、B两条登山线路中较为省力的,并说明理由。5选择线路B更省力。线路B等高线更稀疏,坡度更缓;线路A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陡。北京香山等高线地形图AB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识山尖状山顶并有一定高度,海拔比四周都高。山峰3600米3400米3200米3000米3600340032003000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特点辨山山高处像兽脊凸起的部分,海拔比两侧高。山脊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海拔比两侧低。山谷8070605040807060504040405050等高线特点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405050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相邻两山峰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位。鞍部山脊线山脊708080709080706050等高线特点山脊线的最低处;山谷线的最高处。山谷线山谷60506050近似于垂直的山坡。陡崖等高线特点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500400300200总结:等高线地形图上,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地形部位 山峰 山谷 山脊 鞍部 陡崖等高线特点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两侧的山脊、山谷等高线近似对称多条等高线重叠3等高线的形态、疏密程度等是识别地形部位和描述地形特征的主要依据。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在图中识别地形部位,描述地形特征。等高线地形图1.识别图中①—⑦表示的地形部位。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①山峰②陡崖③山峰④山脊⑤山谷⑥山脊⑦鞍部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⑥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3把代表不同活动项目的红旗插在最适合的位置,并说明理由。观赏日出驻扎露营漫步河沿挑战攀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两山之间较平坦开阔,不易积水地势较两侧低,易发育河流垂直陡坡,适合攀岩5山脊线山脊:往往成为分水岭山谷线山谷:往往成为集水区地形地球的圈层结构等高线地形图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影响表示顶部全部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自然环境等高线数值等高线形态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疏密地形部位坡度陡缓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根据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的特点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判断甲、乙、丙、丁对应的陆地地形类型分别是( )A.高原、平原、山地、丘陵B.平原、高原、丘陵、山地C.山地、丘陵、高原、平原D.丘陵、山地、平原、高原A. 高原起伏小,不符合甲 “起伏很大” 的条件;平原海拔较低,不符合丙 “海拔较高” 的条件,该项错误;B. 平原海拔较低且起伏小,不符合甲 “起伏很大” 的条件;高原海拔较高,不符合乙 “海拔较低” 的条件,该项错误;C. 山地海拔较高且起伏很大,符合甲的特征;丘陵海拔较低且有一定起伏,符合乙的特征;高原海拔较高且起伏小,符合丙的特征;平原海拔较低且起伏小,符合丁的特征,该项正确;D. 丘陵海拔较低,不符合甲 “海拔较高” 的条件;山地海拔较高,不符合乙 “海拔较低” 的条件,该项错误。C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处是鞍部 B.山顶①②高度相等C.④处有河流 D.⑥处适合攀岩运动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A项错误;山顶②的海拔在250~300m,山顶①的海拔在200~250m,B项错误;④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山脊不能形成河流,C项错误;⑥处为峭壁(陡崖),峭壁(陡崖)处适合攀岩运动,D项正确。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 第1课时 教案.doc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 第1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