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上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消费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消费活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日常的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活动,也包括人们精神方面,如文化、社交、信仰等的消费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影响人社会生活的除经济活动外,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
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六、医疗与公共卫生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采集、渔猎
种植、畜牧
腌制、风干等
温室种植、
新型制冷设备
冷链物流
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
现代
农业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食物
生产
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
文明
社会


宏 观
中 观
微 观
1.简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这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对生产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特征,培养“家国情怀”。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历史 时空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自主
合作
交流
共赢
目标素养解读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
1.远古的生产生活
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自主阅读课本P2, 并结合图片思考远古时期人类怎样进行生产生活 ?有什么特点?
(1)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2)生活方式:采集、渔猎;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3)食物来源: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特点: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自主阅读课本P3, 概括农耕和畜牧出现的概况及意义。
2.农耕与畜牧的出现
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动植物,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开始变得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呢?有什么样的意义?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东亚 水稻、粟 猪、狗(距今8500年前)
西亚 小麦、大麦 绵羊、山羊、牛(距今9000年前)
中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骆马、羊驼、火鸡(距今6000年前)
(2)意义: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⑤促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
(1)概况: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夏小正
①天文历法;
②数学和其它相关学科

不同地区的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原因:
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
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共同特征:
灌溉农业发达
1、四大文明古国
(1)古巴比伦
①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材料 汉谟拉比在扩张过程中,将大量土地变成王室地产。但王室无力亲自经营大片土地,因此将土地分成份地交给不同阶级的人耕种……既有大商人、手工业者和国家公职人员,也有士兵……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②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③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2、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一:
第四十五条:自由民以其田租与农人佃耕,并将收取其田的佃金。而后淹其田或洪水毁去其收获物,则损失仅应归之农人。
第五十三条: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那么他应该赔偿他毁掉的大麦。
第二四五条:倘自由民租牛,因不慎或殴打致牛死亡,则彼应以牛还牛赔偿牛之主人。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二: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思考:古巴比伦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私有财产
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2)古埃及
材料 尼罗河从南向北流经埃及,为埃及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大量上游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非洲的热带草原,富含庄稼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等于每年给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土地普遍施了一次肥……公元前5世纪访问过埃及的希罗多德宣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①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
材料 国王掌握着全部的土地和财产。古王国时期不断进行的土地和财产清查,既是国王企图加强其经济地位的表现,也是国王拥有最高经济权力的明证。
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3)古代中国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①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②商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古代中国
生产工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材料 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水利灌溉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魏文侯相李悝估计,当时亩产粟一般可达一石半,折合今制约135公斤。孟子说当时一夫耕百亩,收获最好时可以养活九口人,收获最差时也可养活五口人。
③战国:铁犁牛耕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都江堰
(3)古代中国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
材料 春秋中后期,许多公田已荒废,杂草丛生。在公田之外,农民自己垦荒获得了大量新的土地,按照农民耕种的土地收税,无异于承认农民垦荒的合法性。
材料 一般自耕农五口之家,耕种国家分配给他们百亩之田……家内手工业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各诸侯国向农民征收租税,有“粟米之征”,还有“布缕之征”,说明农村家内手工业普遍存在。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土地买卖频繁。
(3)古代中国
④秦以后,统治者重农抑商。
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 《中国文化史大纲》
(3)古代中国
⑤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吴越闽蜀地狭人众,培粪灌溉之功是也。
——(北宋)秦观 《淮海集》
精耕细作
单位面积耕地上密集投入较多劳动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并勤于管理
……体现在选种、耕地、施肥、中耕、灌溉、农作制等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与世界农业比较)
②个体经营,精耕细作(生产规模)
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
④种植为主,饲养为辅(农业结构)
⑤生产工具和技术虽在不断进步,但未发生真正革命性变化(生产工具)
(4)古希腊
西西里、埃及和黑海地区的谷物,爱琴海北岸的木材,中欧的金属,都流向希腊本土,希腊本土的陶器、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则输往埃及、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
①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
②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③奴隶制经济。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
……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5)古罗马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①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土地制度:国有→私有
(6)美洲
①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土地制度:村社土地公有制
浮动园地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阅读课本P4-5的内容, 完成下面表格。
地区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东亚长江、黄河流域(古中国文明)
欧洲爱琴海(古希腊文明)
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水稻、粟
古希腊有小麦、大麦、葡萄、橄榄;古罗马有谷物和葡萄、橄榄。
希腊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农业生产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农耕
畜牧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需要强制机器
根本原因
强制机关
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阅读课本P6,概括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的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度,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阶级差别
贫富分化
私有制出现
强制机关:国家诞生
思考: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了第一次生产力飞跃。
2.古代世界农业起源具有多元性、独立发展的特征。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4.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5.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6.古代东西方的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这种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而古代中国则以素食结构为主。
课堂小结
知识联网
史论术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