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细胞出了问题,机体就会产生故障。同样,概念出了问题,相关的思维也就会不正确。那么概念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准备把握概念?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关于概念关于判断关于推理含义基本特征方法:定义、划分含义和基本特征语言表达方式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第二单元准确把握概念第五课第六、七课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第四课正确运用判断有效进行推理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一、概念的含义二、概念的基本特征4.1 概念的概述提示: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译文)乡村里有个老人,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为盗,小儿子则叫殴。有一天,大儿子盗外出,老人跟在其后追喊:“盗!盗!”一旁的吏使听了,以为老人在追强盗,就把他大儿子捉住捆了起来。老人一看慌了,边呼二儿子殴出来对吏使说清缘由。可急得转不过口来,只喊:“殴!殴!”吏使以为老人在叫他打强盗,使狠狠地把盗打得差点丧命。探究与分享P22一、概念的含义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1)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2)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属性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外部某事物具有,其它事物也可具有的属性。1.属性:一、概念的含义“柠檬是酸的”。其中“酸”是“柠檬”的性质。“10大于7”,这里“大于”表示的是“10”与“7”的关系。有一天,柏拉图与学生们散步。一个学生问柏拉图:“您说,人是什么?”柏拉图说:“人是两腿直立的动物。于是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抓来一只鸡,问柏拉图:“请问老师,这是人吗?”柏拉图觉得自己的说法有漏洞。连忙修正自己刚才的说法:“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又有一个学生,找来了一只拔光了羽毛的鸡,在柏拉图面前高高举起,问老师:“这只没有羽毛的鸡,难道是您说的人吗?”请列出人的属性,并概括人的概念?有眼睛、有耳朵、有四肢能直立行走能用肺呼吸能血液循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其他动物也可能具有,无法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属于非本质属性可以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揭示“人”的本质属性(1)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特点: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2、概念:P23相关链接—例:在表示“人”这个概念时,“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P23相关链接—例:“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例如:“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 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3.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如:的、了、着、吧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①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②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示例评析P23三段论的前提包含的语词必须是同一概念。拓展:概念与属性、语词的关系概念与属性 概念与语词关系 ①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②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③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④在个别情况下,同一个语词还可以表达相反的概念。结论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其本质属性 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引起概念混淆⑴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⑵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举例:商品的内涵就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水果概念的内涵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与可食用的植物果实。例: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等。“水果”概念的外延包括不同种类的水果,例如香蕉、苹果,草莓、桃子等。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p29)概念的内涵确定,一定条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3)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P24相关链接“水果”这个概念,揭示了“多汁且酸甜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内涵);也确定了这个概念所指的那些对象(外延)。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向关系:内涵越深越多,外延越窄;内涵越浅越少,外延越宽。(补充)穿红色衣服的人;穿红色衣服的女人;穿红色衣服的瘦瘦的女人。探究与分享P23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求“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颜色不同于形体,所以“白马非马”。思考: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为什么?【评析】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白马”的内涵大于“马”的内涵,因为“白马”既要具有“马”的一切属性,还要具有“白”颜色这个属性。因此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白马”不是“马”。②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马”的外延可以涵盖“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的马,而“白马”仅反映白色的马。因此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白马”是“马”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从外延角度看,“白马”当然是“马”。(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是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大属小种)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ABAB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A>B动物和马A=B母亲和妈妈鲁迅与周树人A马和动物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BAB交叉关系A部分A=部分B青年与工人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第1组:“《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第2组:“动物”与“马”(包含关系)第3组:“马”与“动物”(包含于关系)第4组:“中学生”与“球迷”思考:上述每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注意】判断属种关系的技巧:(补充)(1)是否处在同一类事物中;(2)是否有共同的属性;(3)用“B是A”判断,若成立就是,否则则不是。探究与分享P24不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并没有任何的相同之处。表示为:A+B=C表示为:A+B < C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例:生和死、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同一事物有且只有对立的两种情况,也就是非此即彼)例:“输”和“赢”(同一事物除了这两种对立的情况还有其他情况)如:语文与数学、辣椒与苹果、李子与梨子(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AB全异关系ABCABC探究与分享P25:成年人 未成年人输 赢上述每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这一组概念是矛盾关系,因为:成年人+未成年人=人;输和赢这一组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输+赢<比赛结果,比赛结果除了输和赢外,还有平局。【特别提醒】判断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技巧: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C”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即非此即彼,没有中间可能性)A或非A。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小结: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类别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阐释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 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规则/公式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B都是A 所有的B是A ,有的A不是B 所有的A是B ,有的B不是A 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 A+B=C A+B图示“团员”和“非团员”“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团员”和“党员”“小麦”和“农作物”“妇女”和“律师”“小说”和“武侠小说”“工人“和”工长“矛盾关系全同关系反对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练一练:判断以下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全异关系属种关系注意:如:台湾同胞——中国人,台湾同胞是中国人,合理这是种属关系;而工人——工厂,工人是工厂是不通的,所以二者不是种属关系,是全异关系 。判断种属关系的技巧:(1)是否处在同一类事物中;(2)是否有共同的属性;(3) 用“A是B”判断,若成立就是,否则则不是。误区警示:不能将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混同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将概念间外延上的属种关系混同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1.“中国”与“北京”的关系:是全异关系,不是属种关系。(不能认为北京在中国内,所以就认为二者是属种关系。)2.“人”与“成年人”的关系:是属种关系。人与四肢、躯干等各个器官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堂小结概念的概述含义及表达基本特征(内容)内涵外延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关系概念与属性概念的表达(2024·山东烟台一模)2024年央视春晚小品《咱家来客了》中,店主对顾客慷慨地说“你吃,就完了”,顾客惊恐地重复:“吃,就完了”。同样的一句话,之所以产生两种心情和效果是因为( )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往往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概念②混淆概念会违背同一律要求,影响思维的确定性和同一性③不同人思维风格不同,未必都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④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推动形成抽象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概念。在这个例子中,确实是语境(场合)的不同使得同一句话有了不同的解读,所以这一点是正确的。①符合题意。②:在双方的对话中,“你吃,就完了”和“吃,就完了”没有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影响思维的确定性,会混淆概念,②正确。③: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个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强调的是思维的能动性,与题意无关;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不一定形成抽象思维,也可以推动形成形象思维,④不符合题意。A【典型例题】(2024·广东湛江一模)据传,古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概括了几种使人最感高兴的事,其中有两句是:久早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应增加说明,于是将两句增改为:十年久早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多数人认为第一句改得不妥,第二句改得尚可,这是因为( )①第一句诗增加“十年”一词,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②第二句诗增加“千里”一词,反映内涵本质的变化③“久旱”变成“十年久旱”,说明概念的外延缩小④“他乡”与“千里他乡”,这两个概念属于种属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久旱”前面增加了“十年”,与客观实际情况不太相符,①正确。②:“他乡”前面增加“千里”一词,内涵本质并没有变化,②错误。③:“十年久旱”是“久旱”中的一种情形,所以概念的外延缩小了,③正确。④:“他乡”与“千里他乡”是属种关系,不是种属关系,④错误。A【典型例题】(2024高三·浙江阶段练习)下列选项中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能用图示表达的是( )A.书籍、小说、工具书B.中国文学、当代文学、通俗文学C.医生、女性、教师D.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解析】B:题干图示反映的是交叉关系,中国文学、当代文学、通俗文学互为交叉关系,B符合题意,应选。A:书籍包括小说和工具书等,而小说和工具书为反对关系,A不符合题意。C:女性中有医生和教师,而医生和教师是反对关系,C不符合题意。D: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为反对关系,D不符合题意。B【典型例题】(2024·山东泰安阶段练习)甲组同学用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组合中符合下图示意的是( )A. S:社会保障 P:社会保险B. S:唯物主义 P:唯心主义C. S:发散思维 P:聚合思维D. S:小说作品 P:文学作品【解析】A:该图S、P表示为属种关系。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是属种关系,A正确。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全异关系,是矛盾关系,B错误。C: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全异关系,是矛盾关系,C错误。D:小说作品与文学作品是种属关系,D错误。故本题选A。A【典型例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