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满分10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场共10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对应的位置)1. 使用时间轴梳理历史事件是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方法。下列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事件是( )A. 建立隋朝 B. 完成统一 C. 开通运河 D. 迁都洛阳2.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 )A. 减省刑法,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B.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C.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权D.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3.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女皇帝,她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开创盛世局面,下列关于这位女皇帝说法正确的是( )A. 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B.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 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D. 统治时期国家进入鼎盛时期4. 从表可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表( )皇帝 措施 治世局面唐太宗 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贞观之治唐玄宗 对政治、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开元盛世A. 社会环境的稳定 B. 治国政策的改进 C. 社会经济的发展 D. 贤臣能将的辅助5. 诗史互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诗句能帮我们了解唐玄宗统治下盛世气象的是( )A.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6. 假如你漫步在唐都长安的街头,你能看到哪些现象( )①城市规划科学,街道整齐②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③许多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或经商④许多读书人在茶社吟诗作对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7.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A.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 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C. 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 D. 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关系和睦8. 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A. 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B. 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C. 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D. 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9.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C.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 民族交往交融加强10. 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 昂扬进取,充满活力 B. 政策开明,和同一家C. 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 双向交流,兼收并蓄11. 日本以唐朝制度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这反映了( )A. 唐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 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C. 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D. 亚洲国家发展比较均衡12. 七年级(2)班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们展示的汇报内容。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_______ 欣赏《颜氏家庙碑》,领略唐朝书法魅力吟诵《全唐诗》,回顾唐朝诗坛气象 赏析《送子天王图》,感受唐朝绘画风格A. 民族交流,开放包容 B. 经济繁荣,贸易繁盛C. 多彩文艺,华彩复现 D. 世界枢纽,万国来朝13. 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这反映出( )A. 社会变迁影响诗歌风格 B. 唐诗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水平C. 诗人喜好决定唐诗主题 D. 文学作品全景再现了社会真实14.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15. 某学生在“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性学习中梳理了以下知识点,该学生想要研究的主题是王安石变法的( )一、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二、财政危机:“三冗”严重,财政困难 三、边防危机:北部边境受到辽、西夏的威胁 四、庆历新政的失败A. 背景 B. 内容 C. 影响 D. 评价16.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的状元郎陈尧咨,箭术超群,出神入化。经常在家射箭, 结果有一天他母亲怒骂道:“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陈母的话体现出( )A 宋朝注重科举取士 B. 宋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 北宋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D.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17. “……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收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8.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政权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19. 宋金交战中,金军攻到黄河岸边,防守黄河南岸的宋军都望风而逃。连续好几天渡河,没有受到任何抵抗。金军的将领感叹到:“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该历史现象反映了“靖康之耻”的发生,是因为( )A. 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 B. 北宋社会动荡不安C. 北宋军事上的无能 D. 北宋经济上的积贫积弱20. 元朝大一统实践过程中,“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不断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中华民族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建庙祭祀。这反映了元朝( )A 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开始出现民族交流与交往C. 统治者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D. 强化以蒙古族为尊的思想二、材料题(21题10分22题14分23题8分24题8分共40分)21.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重要朝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领导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任务。——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材料二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受黄河泛滥影响,粮食供应非常紧张。隋文帝年间,下诏设立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四座国家粮库储存的粮食都在百万石以上,至隋文帝统治后期,“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隋初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的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问题,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该运河也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唐朝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边,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22.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开元年间,一位漂泊在长安的年轻人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和对父母的深深的思念。让我们通过这封家书,解读这位“长漂”所在的那个时期大唐风貌。家书一 开元十三载季春朔日 长安通义坊客舍顿首父母亲大人尊鉴:儿自去岁孟冬别亲北上,倏忽已逾半载。每值坊鼓初歇,常倚西窗望终南积雪,恍见阿娘灯下补裘、阿爷庭前课弟,思之泫然。今托西市波斯邸贾人携此家书,并附蜀锦两匹、越州秘色瓷盏一双,伏乞双亲笑纳。(1)请你根据这封家书第一段,分析作者生活在唐朝哪个帝王在位时期 请描述一下作者写信时期唐朝社会发展情况 作者送给父母的礼品“蜀锦”“越窑青瓷”说明了什么 家书二 儿现赁居通义坊西南隅,与崇仁坊仅隔一街。每日晨钟未歇,东市鼓声已催,外邦人、胡商牵驼队络绎如长蛇。上元夜随僚友观灯,自安福门至兴庆宫,鱼龙百戏绵延二十里。有西域幻人吞刀吐火,龟兹乐伎反弹五弦,观者填街溢衢。昨于酒肆遇一康国客,能以汉话论《毛诗》,言其先祖乃早年间随商队入唐,今三世居长安,儿闻之慨然——方今海内一家,诚非虚言。(2)请你根据家书第二段分析,唐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请你各举一例史实说明家书三 今春米价稍昂,斗至十三钱,然较去岁河朔水患时已平复泰半。儿在尚书省兵部驾部司任掌固之职,月俸一千二百文,足敷赁屋饮食。闻兄长已擢云端之职,小妹适得良门,儿闻之欣忭无已。幼弟今始从师问学,方今取士不问门第,惟愿其早登桂籍。(3)请你根据家书第三段“儿在尚书省兵部驾部司任掌固之职”分析,唐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方今取士不问门第”与唐朝实行什么制度有关 这句话体现该制度有何特点 家书四 近日长安多雨,曲江畔柳色渐浓。有淮南茶商赠蒙顶石花二两,其味清冽似含山岚。儿常思少时与阿爷采明前茶于顾渚山,阿娘以紫笋新芽作青精饭,其香犹在齿颊。今虽得饮四方名茗,终不及故园柴灶粗茶。暮春将至,务请双亲早晚添衣。秋深雁回时,儿当谋省亲之假,先此奉闻,余容面禀。(4)透过这封家书,请你谈谈你对作者生活时的唐朝有何认识 23. 两宋时期,中国境内宋,辽、西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并立中共存】材料一:【在和平下共处】材料二:合议双方 时间 内容 影响北宋与辽 1005年 双方撇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北宋与西夏 1044年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南宋与金 1141年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在碰撞中交融】材料三: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载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浙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一、图二中少数民族政权A、B的名称?概括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处理边境问题的两种方式。(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两宋时期的议和。(3)根据材料三,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古代元朝代疆域图(局部)材料三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1)材料一是我国哪个朝代行政机构示意图 御史台的职责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哪一制度 北京在当时隶属于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元朝对全国各地加强统治和管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满分10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场共10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对应的位置)【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A【20题答案】【答案】A二、材料题(21题10分22题14分23题8分24题8分共40分)【21题答案】【答案】(1)条件:各族人民和经济发展要求统一;士族衰落、民族融合;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出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杰出领导人(隋文帝)。(2)表现: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储备的粮食很多。原因:隋朝建立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3)条件:前代运河打下了基础;国家统一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等。作用: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为后来唐宋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中心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22题答案】【答案】(1)帝王:唐玄宗(李隆基)社会发展情况: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说明:唐朝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或唐朝手工业发达(2)对外政策:对外开放。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唐使来华,等等民族政策:开明。举例: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拥戴,尊为“天可汗”等。(3)制度:三省六部制制度:科举制特点:相对公平、公正 (4)认识: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朝代【23题答案】【答案】(1)名称:A:辽;B:金。方式:战争;议和(2)评价:消极:加重宋人民的负担;积极:议和促使宋和少数民族政权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3)共同点:学习和吸收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同时保留自身文化传统。主流:友好往来。【24题答案】【答案】(1)朝代:元朝。职责:负责监察事务。(2)制度:行省制度。 机构:中书省。(3)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