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2025年新九数学核心考点精讲精练第05讲数形思想课--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2025年新九数学核心考点精讲精练第05讲数形思想课--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5讲 数形思想课--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
模块一.反比例函数与全等及勾股定理
利用全等、相似将线段关系转化为坐标关系,实现“几何问题坐标化”。
例1:如图,点A是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斜边作等腰Rt△ABC,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在一函数图象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
例2:(原创题)如图,点A(2,4),B均为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点,且∠AOB=45°,求点B的坐标。
例3:如图,矩形ABCO的顶点B(10,8),点A,C在坐标轴上,E是BC边上一点,将△ABE沿AE折叠,点B刚好与OC边上的点D重合,过点E的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与边AB交于点F,求点F的坐标。
1.如图,A(2,3)是双曲线y= (x>0)上的一点,P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将点A绕点P顺时针旋转90°,恰好落在双曲线上的另一点B,求点P的坐标。
2.如图,直线y=3x- 3交坐标轴于A,B两点,将△AOB沿AB翻折得到△ACB,点D在AC的延长线上. 且CD= 4AC,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D,求k的值.
模块二.反比例函数与图形变换
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点的变换,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变换规律,将变换后的关键点的坐标表示出来,再根据条件建立关系式.
【例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2,0) ,B(0,3),点P为第二象限内一点,
(1)如图,将线段AB绕点P旋转180*得线段CD,点A与点C对应,试画出图形;
(2)若(1)中得到的点C,D恰好在同- -个反比例函数y= R的图象上,求直线BC的解析式;
(3)若点Q(m ,m)为第四象限的一点,将线段AB绕点Q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 ,其中点A与点E对应,若点E,F恰好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直接写出m,n之间的关系式为 。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0)为x轴上一动点,点M的坐标为(1,-1),点N的坐标为(3,-4),连接AM,MN,点N关于直线AM的对称点为点N'.
(1)若a=2,在图1中画出线段MN关于直线AM的对称图形MN'(保留作图痕迹),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为 ;
(2)若a>0,连接AN,AN' ,当点A运动到∠N'AN=90°时,点N'恰好在双曲线y=上(如图2),求k的值;
(3)点A在x轴上运动,若∠N' MN=90° ,此时a的值为 。
模块三.反比例函数与定值、最值
通过采取解析法求定值,利用配方法或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求最值.
【例1】如图,点 C(6,1),D(1 ,6)在双曲线y=的图象上,点T在双曲线第-象限上(不同于C,D),直线TC,TD分别交y轴于E,F,则OF-OE的值是 .
【例2】如图,双曲线 y=的第一象限的分支上一动点P,点A(-2,-2),B(2,2),则PA- PB的值为

1.如图,已知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落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是(6,4),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矩形对角线的交点E,且与BC边交于点D.
(1)①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点D的坐标;
②直接写出△ODE的面积;
若P是OA上的动点,求使得”PD+PE之和最小”时的直线PE的解析式.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OB,AB⊥x轴于点C,点A(,1)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1)求反比例函数y=的表达式;
(2)在x轴的负半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S△AOP=S△AOB,求点P的坐标;
(3)若将△BOA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DE.直接写出点E的坐标,并判断点E是否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说明理由.
2.已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y=2x﹣1,其中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b),(a+k,b+k+2)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两个交点A、B的坐标:
(3)根据函数图象,求不等式>2x﹣1的解集;
(4)在(2)的条件下,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把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都求出来;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5讲 数形思想课--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
模块一.反比例函数与全等及勾股定理
利用全等、相似将线段关系转化为坐标关系,实现“几何问题坐标化”。
例1:如图,点A是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斜边作等腰Rt△ABC,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在一函数图象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
答案:y=- (x<0)
解析:连接OC,过点A,C分别作x轴的垂线构造三垂直全等。
例2:(原创题)如图,点A(2,4),B均为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点,且∠AOB=45°,求点B的坐标。
答案:过点A作AD⊥OA交OB延长线于点D,作AE⊥y轴于点E,DF⊥AE于点F,则
△ADF≌△QAE,∴AF=OE=4,DF=AE=2,∴D(6,2),∴lOD:y=x,∵A(2,4),∴y=,联立,得B(2,)。
例3:如图,矩形ABCO的顶点B(10,8),点A,C在坐标轴上,E是BC边上一点,将△ABE沿AE折叠,点B刚好与OC边上的点D重合,过点E的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与边AB交于点F,求点F的坐标。
答案:由题意知,AD=AB=10,AO=8,由勾股定理可求OD=6,则CD=4,设CE=x,则DE=BE=8-x,在Rt△DCE中,CD2+CE2=DE2,即x2+42=(8-x)2,解得x=3,∴E(10,3),设F(a,8),则10×3=8a,∴a=,∴F(,8)。
1.如图,A(2,3)是双曲线y= (x>0)上的一点,P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将点A绕点P顺时针旋转90°,恰好落在双曲线上的另一点B,求点P的坐标。
答案:设P(t,0),过点A作AM⊥x轴于点M,过B作BN⊥x轴于点N,则△APM≌△PBN,∴PN=AM=3,BN=PM=t-2,∴B(t+3,t-2),又∵点A,B在y=上,∴(t+3)(t-2)=6,∴t1=-4,t2=3,∵t>0,t=3,∴P(3,0)
2.如图,直线y=3x- 3交坐标轴于A,B两点,将△AOB沿AB翻折得到△ACB,点D在AC的延长线上. 且CD= 4AC,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D,求k的值.
解:过点B作BE//AC,交工轴于点E,则∠EBA=∠BAC=∠EAB,∴EA=EB,易求OA=1,OB=3,设EA= EB=x,则x2=(x-1)2 +32,解得x=5,由题意,AC=AO= 1,∵CD=4AC,∴AD= 5AC=5,∴
AD= EB,∴将线段EB向右平移5个单位得线段AD,∴D(5,- 3),∴k=5X(-3)=-15.
模块二.反比例函数与图形变换
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点的变换,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变换规律,将变换后的关键点的坐标表示出来,再根据条件建立关系式.
【例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2,0) ,B(0,3),点P为第二象限内一点,
(1)如图,将线段AB绕点P旋转180*得线段CD,点A与点C对应,试画出图形;
(2)若(1)中得到的点C,D恰好在同- -个反比例函数y= R的图象上,求直线BC的解析式;
(3)若点Q(m ,m)为第四象限的一点,将线段AB绕点Q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 ,其中点A与点E对应,若点E,F恰好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直接写出m,n之间的关系式为 。
【解析】 (1)略;
(2)设P(m,n),则C(2 + 2m, 2n),D(2m,2n-3),∵点C,D恰好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 ∴2n(2+ 2m) = 2m(2n-3),得2n= - 3m,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tx+3,将C(2 +2m,-3m)代入y=tx+3中,得(2+2m)t+3=-3m,解得t=- ,∴y=- x+3.
(3)由三垂直得,E(m - n,m+n+2),F(m+3-n,n+ m),∴(m-n)(m+n+2)=(m+3-n)(n+m),整理得m=-5n.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0)为x轴上一动点,点M的坐标为(1,-1),点N的坐标为(3,-4),连接AM,MN,点N关于直线AM的对称点为点N'.
(1)若a=2,在图1中画出线段MN关于直线AM的对称图形MN'(保留作图痕迹),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为 ;
(2)若a>0,连接AN,AN' ,当点A运动到∠N'AN=90°时,点N'恰好在双曲线y=上(如图2),求k的值;
(3)点A在x轴上运动,若∠N' MN=90° ,此时a的值为 。
解:(1)N'(- 2,1)。提示:取点B(3,1)。则BN⊥x轴,M、A、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由AN,AN'垂直且相等。可构建三垂直全等得N'(a-4,a - 3),∴k=(a-4)(a-3)=a2 -7a+ 12,∴MN= MN',由勾股定理得(a-5)2+(a- 2)2= 13,∴a2- 7a+8=0,∴12- k=8,∴k=4;
(3)-4或.由∠NMN=90°,构建三垂直全等得N(4,1)或N’(- 2,-3)。∵直线AM过N N’的中点C,且点C的坐标为(,- )或(,),∴直线AM的解析式为y=-x-或y=5x- 6,令y=0,分别求得A(-4,0)或A(,0)。
模块三.反比例函数与定值、最值
通过采取解析法求定值,利用配方法或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求最值.
【例1】如图,点 C(6,1),D(1 ,6)在双曲线y=的图象上,点T在双曲线第-象限上(不同于C,D),直线TC,TD分别交y轴于E,F,则OF-OE的值是 .
【解析】 OF-OE=5. 理由如下:设点T(m,),由D(1,6)得直线TD的解析式:y=-x++6,∴OF=+6.由C(6,1)得直线TC的解析式:y=-x++1,∴OE=+1,∴OF-OE=5.
【例2】如图,双曲线 y=的第一象限的分支上一动点P,点A(-2,-2),B(2,2),则PA- PB的值为

【解析】方法1:设点P(m,),则PA==m++2,同理PB= m+-2,
∴PA-PB=4.
方法2:特殊位置法.
1.如图,已知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落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是(6,4),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矩形对角线的交点E,且与BC边交于点D.
(1)①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点D的坐标;
②直接写出△ODE的面积;
(2)若P是OA上的动点,求使得PD+PE之和最小”时的直线PE的解析式.
【解析】(1)①连接OB,则O、E、B三点共线.
∵B的坐标是(6,4),E是矩形对角线的交点,∴E的坐标是(3,2),
∴k=3×2=6,则函数的解析式是y=.
当y=4时,x=1.5,即D的坐标是(1.5,4);
②S△OBC=BC OC=×6×4=12,
S△OCD=OC CD=×4×1.5=3,S△BDE=×(6﹣1.5)×2=4.5,
则S△ODE=S△OBC﹣S△OCD﹣S△BDE=12﹣3﹣3﹣4.5=4.5;
(2)作E关于OA轴的对称点E',则E'的坐标是(3,﹣2).
连接E'D,与x轴交点是P,此时PO+PE最小.设y=mx+n,
把E'和D的坐标代入得:,解得:,则 直线PE的解析式是y=﹣4x+10.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OB,AB⊥x轴于点C,点A(,1)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1)求反比例函数y=的表达式;
(2)在x轴的负半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S△AOP=S△AOB,求点P的坐标;
(3)若将△BOA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DE.直接写出点E的坐标,并判断点E是否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说明理由.
【解析】(1)k=×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2)∵A(,1),AB⊥x轴于点C,∴OC=,AC=1,
由射影定理得OC2=AC BC,可得BC=3,B(,﹣3),
S△AOB=××4=2.∴S△AOP=S△AOB=.设点P的坐标为(m,0),
∴×|m|×1=,∴|m|=2,∵P是x轴的负半轴上的点,∴m=﹣2,∴P(﹣2,0);
(3)点E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理由如下:∵OA⊥OB,OA=2,OB=2,AB=4,
∴==,∴∠ABO=30°,∵将△BOA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DE,
∴△BOA≌△BDE,∠OBD=60°,∴BO=BD=2,OA=DE=2,∠BOA=∠BDE=90°,
∠ABD=30°+60°=90°,而BD﹣OC=,BC﹣DE=1,∴E(﹣,﹣1),
∵﹣×(﹣1)=,∴点E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2.已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y=2x﹣1,其中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b),(a+k,b+k+2)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两个交点A、B的坐标:
(3)根据函数图象,求不等式>2x﹣1的解集;
(4)在(2)的条件下,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把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都求出来;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b),(a+k,b+k+2)两点,
∴b=2a﹣1①,2a+2k﹣1=b+k+2②, ∴整理②得:b=2a﹣1+k﹣2,
∴由①②得:2a﹣1=2a﹣1+k﹣2, ∴k﹣2=0, ∴k=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2)解方程组,解得:,,∴A(1,1),B(,﹣2);
(3)根据函数图象,可得出不等式>2x﹣1的解集;即0<x<1或x;
(4)当AP1⊥x轴,AP1=OP1,∴P1(1,0),
当AO=OP2,∴P2(,0),
当AO=AP3,∴P3(2,0),
当AO=P4O,∴P4(﹣,0).
∴存在P点P1(1,0),P2(,0),P3(2,0),P4(﹣,0).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