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材料:“世界是可塑的,我们能够修订世界地图,人们想把它搞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比欧洲人更相信这句话的永恒性。···每一次改动则代表了一个旧时代的死亡,新时代的开始。——王宇《欧罗巴之劫》





战前“失衡”(背景)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战中“失控”(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失和”(结果)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前“失衡”
(背景)
1914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夏初,威尔逊总统的密友和顾问M ·豪斯上校声称:“只需要一颗星星之火,就会闯下滔天大祸”。
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弗利尔·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 [美]汉森·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联系初中所学,思考”声震全球”的是什么事件?
它诱发了哪一事件的发生?
普林西普的子弹射向了奥匈皇储,也射向了欧洲火药桶……
一、战前“失衡”(背景)
一、战前“失衡”(背景)
政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法殖民势力强大
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完成,英法逐渐衰落,美德等新兴国家逐渐发展壮大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材料1:英、法、德、美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项目 英 法 德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3 2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1.9 4.6 8.1
英法德美四国殖民地所占位次
国别 位次
英 1
法 2
德 4
美 5
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下,暗藏着什么危机呢?
一战前的国际格局(19C末20C初)
(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一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
各怀鬼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基本条件)
材料2: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萨拉热窝事件
大战触发: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欧洲,人们往往把它称为“欧战”。为什么中国要加入一战协约国方面?
一、战前“失衡”(背景)
材料1:1915年11月,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劝说中国加入协约国时,袁世凯曾有所表示: “加入协约国之后,将来可以取得平和会议时之发言权,且一面又可防御日本对华之举动。”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四号.
中国参战“实为我国数十年来于外交历史上,特一线曙光也” ——李大钊
材料2:“正如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所言: “我本人对鹿死谁手是毫不怀疑的,
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必胜已经是普遍的看法了。”
——顾维钧回忆录[M].天津: 天津编译中心,1997: 41.
材料3:“协商国与我随时均有接洽,望我加入,其意甚切。”
—— 辽宁省档案馆历史部. 民国档案史料: 第1期[G]沈阳: 辽宁省档案馆,1991.
中国将世界大战的爆发视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机遇
受到美国参战的鼓舞,坚定了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决心
协约国方面的拉拢
为什么中国要加入一战协约国方面?
一、战前“失衡”(背景)
战中“失控”
(过程)
西线(决定性战场):英法—德
东线:俄——德奥
南线:奥——俄塞
叶落之前你们
就能返回故乡
动员的第一天,大家当然都非常热情。每个人都喊着要去前线。···我们觉得,这场战争也就打两个月,最多三个月封顶。—法国士兵罗伯特·普斯蒂斯回忆
二、战中“失控”(过程)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但一生未曾亲自指挥作战,1913年去世
施里芬计划: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进行速决战,各个击破(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第17号计划
迟钝将军霞飞
马恩河战役:1914·9,德军战败,标志着其“速决战”破产
1914
日本对德宣战
(占据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提出二十一条)
小毛奇:“忧郁的凯撒”
二、战中“失控”(过程)
2、三个阶段—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5
东线南线: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1916,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1916,索姆河地狱,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1916,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陷入长期阵地战的僵局
战争一天比一天残酷激烈,我身边到处都是最恐怖的毁灭。···满目疮痍。我没想到战争会是这样。——德国新兵保罗·休伯给未婚妻的信节选
材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冲突和它类似:从瑞士边境一直到北海,在两条并行的蛇形壕沟的封锁下,两支庞大的地面部队互相围攻。直到1918年3月,没有一次进攻能成功地将自己的防线向对方推进哪怕10英里(16千米),数以百万计的人却在两条防线之间的狭窄地带丧生。—理查德 ·布利特著 ,陈祖洲等译《20世纪史》
二、战中“失控”(过程)
1917
美中参战
(中国派遣劳工)
俄国退出
(十月革命)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华工远涉重洋,冒死效命于西欧战地,却功成而无闻,身死而名毁;他们不仅于工作期间饱受战火威胁与乎身体病痛之苦···返国后亦未获本国政府应有之体恤与社会普遍之同情。——陈三井《华工与欧战》
1918.11.11
同盟国战败
一战结束
二、战中“失控”(过程)
战后“失和”
(结果)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败国与苏俄政府被排斥在外
欧洲、亚太……
1、秩序的重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战后“失和”(结果)——国际秩序的重构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
主要内容: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主要精神: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学习任务三:“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也有学者提出凡尔赛体系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请根据小组课前收集资料,就以上观点进行辩论。
反方:凡尔赛体系是“胜利者的蠢事”。
正方:凡尔赛体系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战后“失和”(结果)——国际秩序的重构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福熙在和约签订后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
1921.德国漫画.英法意美日贪婪地吞噬德国的内脏
军国主义阴灵
民族复仇主义
战胜国对战败国的苛刻
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联之争(美国与英法的矛盾)
赔款问题(各国之间分赃矛盾)
亚太利益(日本与英美的矛盾)
对德处置(法国与英美的矛盾)
2、合作的机制:国际联盟
1、秩序的重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宗旨:促进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
(2)实质:英法维护新秩序的工具
三、战后“失和”(结果)——国际秩序的重构
3、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合作的机制:国际联盟
1、秩序的重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战后“失和”(结果)——国际秩序的重构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
军备竞赛——军事冲突(一战)
世界政府(国际联盟)
世界格局变化
(凡华体系):欧洲中心
(1914—1918)
二战
雅尔塔体系:美苏主导
反思
未能阻止
【课堂小结】
从一战与战后世界体系的构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中,你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体悟?
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赢共享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随堂巩固】
1、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C.意大利要帮助塞尔维亚实现民族独立
D.意大利的背信弃义导致了三国同盟的分裂

2、《凡尔塞和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是分脏会议的是
A.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B.只允许德国保留10万陆军
C.德国向战胜的协约国赔款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