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28讲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课件(共8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28讲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课件(共88张PPT)

资源简介

(共88张PPT)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28讲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
复习要点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知道指示剂选择的方法。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法。3.掌握滴定法在定量测定中的应用。
第*页
考点1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与操作
酸 
碱 
碱 
酸 
2. 酸碱指示剂
(1)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变色范围
石蕊
甲基橙
酚酞
(2)常见滴定类型中指示剂的选择
①酸碱中和滴定中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因其颜色变化不明显。
②滴定终点①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例如用NaOH溶液滴定醋酸。
③滴定终点为酸性②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④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酚酞,但用甲基橙也可以。
⑤并不是所有的滴定都需要使用指示剂,如氧化还原滴定中,用标准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时,可利用KMnO4溶液本身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
笔记:①终点:理论上恰好反应,实验中指示剂变色的点。中性点:pH=7,但不一定为终点,如(2024湖南)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
②高考中一是考查指示剂选择,二是考查到达终点的现象:如(2022山东)以盐酸滴定Na2CO3标准溶液,应选甲基橙为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显橙色(√)
(3)终点现象描述的答题模板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后,溶液由××色变成××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三个关键点:
①最后半滴:必须说明是滴入“最后半滴”溶液。
②颜色变化:必须说明滴入“最后半滴”溶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③半分钟:必须说明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笔记:(2023山东)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即可判定达滴定终点(×)
3. 实验仪器与操作
(1)仪器
A 
B 

形瓶 
笔记:①“0”刻度在上,“0”刻度以上无刻度
②拓展:棕色滴定管盛装见光易分解的溶液,如AgNO3溶液
(2)滴定管的使用(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
试剂性质 滴定管 原因
酸性、氧化性  酸 式滴定管 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碱性  碱 式滴定管 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打开
酸 
碱 
(3)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①滴定前的准备
②滴定
半分钟 
平均值 
笔记:①(2023山东)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并保持其自然垂直(√)
近年高考多次考查滴定管使用,如排气泡、读数等,如(2023浙江6月) 操作可排出盛有KMnO4溶液滴定管尖嘴内的气泡(×)
②若某次偏大或偏小,误差过大,舍去
偏大 
偏小 
(1)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①(酚酞作指示剂)为例: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
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② 变大 偏高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小 偏低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不变 无影响
气泡处理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变小 偏低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变大 偏高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变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变大 偏高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碱溶液无变化 变大 偏高
读数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 变小 偏低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 变大 偏高
②操作:未润洗会稀释标准酸溶液,滴定时消耗V标偏大
①平视读数(如图1):实验室中用量筒或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视线与刻度的交点即为读数(即凹液面定视线,视线定读数)。
②俯视读数(如图2):读数高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即读数偏大。
③仰视读数(如图3):读数低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因滴定管刻度标法与量筒不同,仰视读数偏大。
笔记:
(2)关于量器读数的误差分析
图1 图2 图3
B 题组集训提升能力
题组一 滴定实验操作、仪器
1. (2023·山东化学)一定条件下,乙酸酐[(CH3CO)2O]醇解反应[(CH3CO)2O+ROH CH3COOR+CH3COOH]可进行完全,利用此反应定量测定有机醇(ROH)中的羟基含量,实验过程中酯的水解可忽略。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乙酸酐-苯溶液。
②量取一定体积乙酸酐-苯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m g ROH样品,充分反应后,加适量水使剩余乙酸酐完全水解:(CH3CO)2O+H2O 2CH3COOH。
③加指示剂并用c mol·L-1 NaOH-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1 mL。
④在相同条件下,量取相同体积的乙酸酐-苯溶液,只加适量水使乙酸酐完全水解;加指示剂并用c mol·L-1NaOH-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2 mL。
A. 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即可
B. 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即可判定达滴定终点
C. 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并保持其自然垂直
D. 滴定读数时,应双手一上一下持滴定管
解析: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然后玻璃塞旋转180°后再倒置一次,故A错误;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且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才是达到滴定终点,故B错误;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无刻度处,并保持其自然垂直,故C正确,D错误。
C
从左侧滴定管中放出一定体积的待测Ce4+溶液,加入指示剂苯代邻氨基苯甲酸,
用0.020 00 mol·L-1 (NH4)2Fe(SO4)2溶液来滴定,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时,
溶液由紫红色变为亮黄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即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标准液的
体积
a.准确加入过量的水
b.准确加入过量的HCl标准溶液
c.准确加入过量的NH4Cl标准溶液
d.滴加甲基红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4.4~6.2)
e.滴加石蕊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4.5~8.3)
f.滴加酚酞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8.2~10.0)
g.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
b
d 
g 
h.用NH4Cl标准溶液滴定
i.用HCl标准溶液滴定
解析:(1)应该用标准液滴定待测Ce4+溶液,用苯代邻氨基苯甲酸作指示剂,故操作③为从左侧滴定管中放出一定体积的待测Ce4+溶液,加入指示剂苯代邻氨基苯甲酸,用0.020 00 mol·L-1 (NH4)2Fe(SO4)2溶液来滴定,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时,溶液由紫红色变为亮黄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即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2)题干信息中提到假设产品NaNH2的唯一杂质为NaOH,因为产品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氨气,所以可设计利用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溶解,过量的盐酸再利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返滴定,因滴定终点时,溶液中含氯化钠和氯化铵,所以需选用酸性条件下变色的酸碱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最终利用所测数据计算得出产品中NaNH2的纯度。故涉及的操作步骤为准确称取产品NaNH2 x g→准确加入过量的HCl标准溶液→滴加甲基红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产品纯度。
题组二 指示剂选择及终点的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后,溶液由浅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
复原色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后,溶液由黄色变为
橙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黄色
淀粉溶
液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
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否 
当滴入最后半
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后,溶液变成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KSCN溶液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KI溶液后,溶液的红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红色
题组三 数据处理
4. (2023·山东化学)一定条件下,乙酸酐[(CH3CO)2O]醇解反应[(CH3CO)2O+ROH CH3COOR+CH3COOH]可进行完全,利用此反应定量测定有机醇(ROH)中的羟基含量,实验过程中酯的水解可忽略。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乙酸酐-苯溶液。
②量取一定体积乙酸酐-苯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m g ROH样品,充分反应后,加适量水使剩余乙酸酐完全水解:(CH3CO)2O+H2O 2CH3COOH。
A
5. (2023·北京化学)尿素样品含氮量的测定方法如下。
解析:(2)除了已知数据外,还需要的是样品的质量、步骤ⅲ所加入H2SO4溶液的体积和浓度。
样品的质量、步骤ⅲ所加入H2SO4溶液的体积和浓度
偏高
偏高
无影响
偏低
偏高
偏高
偏低
偏高
第*页
考点2 滴定曲线分析与应用
A  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①
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
笔记:①高考拓展:(1)酸碱滴定曲线:包括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及二元酸(碱)等滴定;(2)酸(碱)滴定盐,如用标准盐酸滴定Na2CO3溶液;(3)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曲线
②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反应终点pH接近
2. 中和滴定过程中pH-V图像
25 ℃时,以向20 mL 0.1 mol·L-1一元弱酸HA溶液中加入0.1 mol·L-1 NaOH溶液过程中的pH-V图像为例进行分析:
笔记:五点分析分别计算Ka(Kb)、Kh,讨论微粒浓度大小,列守恒等式,分析溶质,分析H2O电离程度
(2)半反应点B: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HA、NaA,溶液显酸性,说明HA的电离程度大于NaA的水解程度,抑制水的电离。存在物料守恒:2c(Na+)=c(HA)+c(A-)。微粒浓度关系:c(A-)>c(Na+)>c(HA)>c(H+)>c(OH-)。
(3)中性点C:pH=7,溶液的溶质为HA、NaA,对水的电离无影响。由电荷守恒可推出c(Na+)=c(A-)。微粒浓度关系:c(A-)=c(Na+)>c(H+)=c(OH-)。
(4)反应终点D:溶液显碱性,溶液的溶质为NaA,促进水的电离。存在物料守恒:c(Na+)=c(HA)+c(A-),质子守恒c(H+)+c(HA)=c(OH-)。微粒浓度关系:c(Na+)>c(A-)>c(OH-)>c(H+)。
(5)过量点E:溶液显碱性,溶液的溶质为NaA、NaOH,抑制水的电离。微粒浓度关系:c(Na+)>c(A-)>c(OH-)>c(H+)。
3. 学会解题
(2025·濮阳模拟)常温下,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3PO4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A. 先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橙色
D
B 题组集训提升能力
题组一 pH-V滴定曲线
A. 应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 NH4Cl溶液的浓度为0.100 0 mol·L-1
D. 溶液pH=7时,c[(CH2)6N4H+]+c(Na+)=c(Cl-)
C
D
B. a点有97.8%的NH4Cl参加了反应
D. 溶质中NH2OH·HCl的含量为56.5%
D
C. 若m=10.00,则n≈10.70
A. Ka(HM)=3.0×10-6
B. 滴入20 mL HM溶液后,溶液中存在:c(M-)>c(HN)
D. 滴入20 mL HM溶液后,溶液中存在:c(HN)+c(OH-)+2c(N-)=c(HM)+c(Na+)+c(H+)
A
解题感悟
滴定曲线的分析方法
第*页
考点3 滴定原理的应用——氧化还原滴定
A  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2. 试剂
(1)常见的用于滴定的氧化剂有KMnO4、K2Cr2O7等。
(2)常见的用于滴定的还原剂有亚铁盐、草酸、维生素C等。
3. 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所用指示剂可归纳为二类:
(1)专用指示剂,如在碘量法滴定中,淀粉溶液遇碘变蓝。
(2)自身指示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时,滴定终点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4. 实例
(1)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指示剂 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紫红色,不用另外选择指示剂
终点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2)Na2S2O3溶液滴定碘溶液
原理
指示剂 用淀粉作指示剂
终点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笔记:若用碘液滴定Na2S2O3溶液,终点时由无色变蓝色
.
B 题组集训提升能力
题组 氧化还原滴定
甲 乙 丙 丁
D
A. 试样在容量瓶中溶解,滴定管选乙
B. 选用淀粉作指示剂,当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时,即达到滴定终点
C. 图丁中,滴定前滴定管的读数为(a-1.00) mL
D. 对装有标准液的滴定管读数时,滴定前后读数方式如图丁所示,则测得的结果偏大
解析: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或溶解,乙为酸式滴定管、丙为碱式滴定管,Na2S2O3溶液呈弱碱性,应选择碱式滴定管(丙),故A错误;淀粉遇碘变蓝色,选用淀粉作指示剂,硫代硫酸钠滴定碘单质,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故B错误;滴定管刻度由上而下数值增大,题图丁中,滴定前滴定管的读数为(a+1.00) mL,故C错误;滴定后俯视滴定管,液面在刻度线下方,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小,则测得的CuCl2的质量分数会偏大,故D正确。
2. (2025·日照一模)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一定体积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氧气的量(单位为mg·L-1)来表示。我国地表水可采用标准KMnO4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即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每消耗1 mol KMnO4折算为1.25 mol O2的消耗量。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水样V0 mL,先加入足量稀硫酸酸化,再加入V1 mL 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煮沸30 min(充分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溶液呈稳定的红色,冷却至室温。
②向①中溶液中加入V2 mL c2 mol·L-1的Na2C2O4标准液(过量)。
③用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滴定②中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KMnO4标准液V3 mL。
C
A. 步骤②中用碱式滴定管盛装Na2C2O4标准液
B. 滴定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的溶液颜色变化
C. 酸式滴定管用KMnO4标准液润洗后,应将管内液体从滴定管上口倒入废液缸中
D. 步骤③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停止滴定
解析:滴定实验的步骤:①滴定前的准备:滴定管:检漏→水洗→润洗→注液→赶气泡→调液面→记录,锥形瓶:注液体→记体积→加指示剂;②滴定: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③终点判断:记录数据;④数据处理:通过数据进行计算。草酸钠水解显碱性,故用碱式滴定管盛装Na2C2O4标准液,A正确;滴定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的溶液颜色变化,以便及时确定滴定终点,B正确;酸式滴定管用KMnO4标准液润洗后,应将管内液体从滴定管下口放入废液缸中,C错误;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则步骤③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此时达到滴定终点,停止滴定,D正确。
3.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CuIn5S8是一种能将CO2转化为CH4的光催化剂。
Ⅰ.一种制备CuIn5S8的步骤如下(部分条件略):
已知:CuIn5S8为粉状晶体,难溶于水;CH3CSNH2易溶于水和乙二醇。
Ⅱ.CuIn5S8纯度测定
将a克CuIn5S8(M=895 g·mol-1)样品分解处理后,配制成250 mL溶液。用移液管移取25.00 mL溶液于碘量瓶中,加入过量KI溶液反应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其原理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a.蒸馏   b.减压过滤   c.蒸发
托盘天平 
烧杯 
b 
取最后一次
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除去沉淀表面的水分,防止CuIn5S8溶解造成产率降低
a.未用待测溶液润洗水洗后的移液管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滴定终点时,俯视滴定管液面读数
X射线衍射仪
淀粉溶液 
滴入最后半滴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复
原 
b 
解析:(1)称量InCl3·4H2O固体时,需要用到托盘天平和烧杯,不需要用到蒸发皿、玻璃棒和量筒。(2)步骤③中,为使固液快速分离,应采用减压过滤的方法分离,故选b。(3)检验产物中氯离子已洗净实际上就是检验洗涤液中不存在氯离子,具体操作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最后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沉淀表面的水分,防止CuIn5S8溶解造成产率降低。(4)X射线衍射可以精确测定物质的晶体结构,所以产物CuIn5S8的晶体结构可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5)淀粉遇碘溶液变蓝色,所以滴定时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溶液中的碘与硫代硫酸钠溶液完全反应后,滴入最后半滴硫代硫酸钠溶液,溶液会由蓝色变为无色,则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滴入最后半滴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
第*页
限时跟踪检测
D
选项 锥形瓶中溶液 滴定管中溶液 选用指示剂 选用滴定管
A 碱 酸 石蕊 乙
B 酸 碱 酚酞 甲
C 碱 酸 甲基橙 乙
D 酸 碱 酚酞 乙
解析: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而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液,指示剂应选择颜色变化明显的酚酞或甲基橙,不能选用石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选用如图甲所示的仪器,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K2Cr2O7标准溶液
B. 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待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
C. 如图乙所示,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 mL
D. 按图丙所示进行中和滴定实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而应该选用酸式滴定管,A错误;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待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以保证标准液浓度的准确性,B正确;酸式滴定管的读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大,且可读到小数点后两位,根据题图所示数据,其终点读数为11.80 mL,C错误;滴定氢氧化钠待测液时,需用酸液,即标准液需装在酸式滴定管中,而不是题图所示的碱式滴定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选项 滴定管中的溶液 锥形瓶中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A NaOH溶液 CH3COOH溶液 酚酞 无色→浅红色
B HCl溶液 氨水 酚酞 浅红色→无色
C 酸性KMnO4溶液 K2SO3溶液 无 无色→浅红色
D 碘水 Na2S溶液 淀粉 无色→蓝色
解析:B项,锥形瓶中的溶液为弱碱性,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应选择指示剂甲基橙,现象是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错误。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2025·枣庄二调)如下实验可制备摩尔盐[x(NH4)2SO4·yFeSO4·zH2O],并探究其化学式:
①向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NH4)2SO4固体,在70~80 ℃条件下溶解后,趁热将其倒入50.00 mL乙醇中,析出、收集并干燥得到摩尔盐晶体。
②称取7.84 g晶体加水溶解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并通入氮气,将产生气体充分鼓入50.00 mL 0.50 mol·L-1的H2SO4标准液中吸收,反应结束后再用0.40 mol·L-1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硫酸,以甲基橙为指示剂,达滴定终点时反应消耗25.00 mL NaOH标准溶液。③另取一份7.84 g晶体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边搅拌边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所得沉淀;用酒精洗涤沉淀3次后,将所得沉淀充分烘干,称量质量为9.32 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x∶y∶z=1∶1∶6
B. 改用酚酞作指示剂会使x值偏低
C. 如沉淀未充分干燥会使y值偏低
D. 制备时因氧化混入硫酸铁会使z值偏低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NaOH滴定是为了确定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终点为硫酸铵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若改用酚酞作指示剂,消耗NaOH标准液的体积偏大,则所测剩余硫酸的量偏高,导致硫酸铵的量偏低,x偏低,故B正确;如沉淀未充分干燥则沉淀质量偏高,硫酸根的量偏高,导致计算的硫酸亚铁的量偏高,则y值偏高,故C错误;制备时因氧化混入硫酸铁,导致盐的质量偏高,则水的量偏低,会使z值偏低,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A点溶液中满足c(Na+)>c(OH-)>c(A-)>c(H+)
B. B点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30.00 mL
C. 常温下,A点时HA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4
D. 水的电离程度C>B>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A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为滴定终点,溶液的溶质为NaA,满足c(Na+)>c(A-)>c(OH-)>c(H+),A错误;B点时溶液显中性,说明未达到滴定终点,在滴定终点之前,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小于30.00 mL,B错误;常温下,A点时HA的平衡常数与起点相同,据起点计算Ka≈(10-3)2÷0.01=10-4,其数量级为10-4,C正确;由题图可知,水的电离程度C<B<A,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常温下,Ka(CH3COOH)=1×10-4.76
B. 水的电离程度:f<e<g
C. 曲线Ⅱ代表NH3·H2O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常温时,用酚酞作d点的指示剂时,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红色
B. 常温时,A2-的两级水解常数Kh1·Kh2=10-16.9
C. 常温时,滴定至pH=5.5时,c(H2A)∶c(HA-)∶c(A2-)=100.1∶101.2∶1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磷酸到终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HPO4
B. 滴定盐酸时,V(NaOH)=10.0 mL时,c(Cl-)>c(Na+)
C. H3PO4与H2G的第一电离平衡常数Ka1的数量级不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x点对应溶液的pH约为5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某研究小组利用电位滴定法研究盐酸滴加亚磷酸钠(Na2HPO3)溶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得到电极电位U和溶液pH随盐酸滴加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①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在化学计量点附近,被测离
子浓度发生突跃,指示电极电位也发生了突跃,进而确定
滴定终点。②亚磷酸(H3PO3)是二元弱酸,其电离平衡
常数分别是Ka1=10-1.4,Ka2=10-6.7。
C
A. 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NaH2PO3和NaCl,pH<7
D. 水的电离程度: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2025·四川凉山模拟)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测定市售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浓度(单位g·L-1),实验过程包括标准溶液的准备和滴定待测溶液。
Ⅰ.准备标准溶液
a.配制100 mL KMnO4溶液备用;
b.准确称取Na2C2O4基准物质3.35 g (0.025 mol),配制成250 mL标准溶液。取出25.0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3 mol·L-1硫酸酸化后,用待标定的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计算KMnO4溶液的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Ⅱ.滴定主要步骤
a.取待测双氧水10.00 mL于锥形瓶中;
b.锥形瓶中加入30.00 mL蒸馏水和30.00 mL 3 mol·L-1硫酸,然后用已标定的KMnO4溶液(0.100 0 mol·L-1)滴定至终点;
c.重复上述操作两次,三次测定的数据如表:
组别 1 2 3
消耗标准溶
液体积(mL) 25.24 25.02 24.98
d.数据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称得的Na2C2O4配制成250 mL标准溶液,所使用的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    。
(2)标定KMnO4溶液时,能否用稀硝酸调节溶液酸度    (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    。写出标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量筒、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不能
稀硝酸有氧化性,会影响KMnO4溶液浓度的标定
+5Na2SO4+10CO2↑+8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滴定待测双氧水时,标准溶液应装入    滴定管,装入标准溶液的前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
(4)滴定双氧水至终点的现象是   .
  。
(5)计算此双氧水的浓度为   g·L-1。
(6)若在配制Na2C2O4标准溶液时,烧杯中的溶液有少量溅出,则最后测定出的双氧水的浓度会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酸式
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的液体变为浅
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21.25
偏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