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第二节 巴西 教案 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第二节 巴西 教案 共2课时

资源简介

《巴西》教案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范围、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巴西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描述巴西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综合思维: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构成特点及形成原因,说明巴西多元的文化及影响。 人地协调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巴西热带农业生产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简要分析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热带农业生产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归纳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巴西多元的文化及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巴西的地理位置特点,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巴西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巴西人种构成特征以及多元文化特点。
【难点】
1.分析巴西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
2.理解巴西人种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西基本的概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巴西的环境特征;充分借助各类专业地图,直观展示巴西地形、气候和水文等特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挖掘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巴西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巴西人种形成的历史原因,探讨种族、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综合思维模式。
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小组活动—小试牛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问题驱动:通过桑巴舞和足球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组活动:分组完成探究活动,重点掌握本节的重难点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探究能力;
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展示图片】桑巴舞、足球。 【提出问题】巴西为何成不了超级大国? 观看视频,说出自己的感悟。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过渡 巴西,南美最大国,热带雨林广袤,亚马孙河奔流。狂欢节激情四射,足球文化深厚,多元民族熔炉。大家来认识一下巴西吧!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
【问题】读图,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 【图片展示】巴西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并思考回答。 通过读图,归纳地理位置,提升学生的读图概括能力,尤其关注特征描述要分角度。
归纳总结:巴西的半球位置:巴西大部分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位于南美洲东部,西临大西洋。
【图片展示】巴西位置和地形图 【问题】找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并描述巴西的地形地势特征。 学生读图并思考,得出答案: 【地形特征】 西北部:亚马孙平原; 东南部:巴西高原; 巴西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势特征】:东南高,西北低。
【展示】巴西气候类型分布。 【思考】说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候特征。 学生读图并抢答:(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南部)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湿热。
【展示】巴西的地形。 【问题】读图,说出该河流的特征。 学生读图并抢答:亚马孙河干流发源于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支流最多的河流,是巴西第一长河,世界第二长河。
【讨论】结合地形和气候特点,说说为什么亚马孙河的水量特别丰富? 【展示】巴西的地形、巴西气候类型分布。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河流所在地北、西、南三面地势高,有众多的支流汇入。 地处赤道地区,属于全年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 引导学生分析巴西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渡 从 15 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来到巴西,随后大量欧洲人、非洲黑奴以及亚洲移民陆续迁入。接下来我们看看巴西的人口构成和多元文化。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二、混血种人为主的国家
【图片展示】手拿巴西国旗的各个肤色的人。 【讲解】 白种人:占一半多; 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 黑种人:约占6%; 印第安人:不到1%;(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学生听讲并补充答案。 主要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展示】卞卡介绍自己的家人图片。 【思考】阅读图文资料,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对巴西多元文化形成的影响。 【讲解】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 随着巴西种植园发展——大批非洲黑人奴隶被贩卖到巴西。
【图片展示】巴西人口分布图。 【思考】读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说出巴西人口的分布特点。 【讨论】巴西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的原因。 【思考】读图说出巴西定都巴西利亚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读图并思考,得出答案 。 通过自学+阐述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归纳总结: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影响原因: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济条件好,所以人口和城市密集。
【图片展示】巴西青年。 【讲解】在这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 学生听讲并思考 通过图片增添学生的视觉享受,从多方面感受和了解巴西文化。
环节三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说明巴西多元的文化及其影响。 【任务】计时6分钟。 1.布置任务: (1)阅读图文资料,说说下列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的文化。 (2)图片展示:狂欢节、桑巴舞和足球。 2.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做活动情况,实时指导 【组织总结】 6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小组分工,选出记录员和汇报人。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环节四 小试牛刀 布置班级PK题目。 一起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在课堂小结环节查落补缺。
环节五 思维梳理 一起总结。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六 布置作业 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 挑战探究:足球与国家软实力(巴西足球文化享誉全球,你认为体育对国家软实力有何作用?请收集资料,并制作课件。下节课课堂分享。)。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巴西》教案
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巴西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实例,简要说明巴西对热带雨林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巴西主要农作物及主要矿产品的分布特征。 综合思维:运用事实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现状,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的保护措施。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实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现状,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2.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对雨林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中心。
【难点】
1. 理解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及其面临的威胁。
2. 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3. 探讨巴西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西基本的概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巴西的环境特征;运用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分析农业发展的条件,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不同国家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意识。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分析农业发展的条件,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全面了解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及其面临的威胁,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小组活动—小试牛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问题驱动:粮食出口大国巴西,年产量高达3亿多吨,却为何有59%的人吃不饱饭,这是为什么?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组活动:分组完成探究活动,重点掌握本节的重难点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探究能力;
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播放视频】巴西粮食生产。 【提出问题】粮食出口大国巴西,年产量高达3亿多吨,却为何有59%的人吃不饱饭,这是为什么? 观看视频,说出自己的感悟。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过渡 巴西是一个热带大国,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葡萄牙殖民者进入巴西后,巴西的经济长期依赖农矿产品的生产。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图片展示】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生产。 【展示】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思考】(1)巴西的主要农作物: (2)农业区主要分布在: (3)原因是: 【图片展示】巴西的矿产和工业 【思考】(1)巴西的主要矿产: (2)巴西主要的工业部门: (3)工业区多分布在: 读图并思考、回答。 通过读图,归纳巴西的农作物与农矿产品发展条件,提升学生的读图概括能力,尤其关注特征描述要分角度。
【图片展示】巴西农矿产品的分布 【思考1】巴西发展农矿产品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读图并思考、回答。
归纳总结:1.独特的自然条件、矿产资源;2.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巴西成为殖民者的矿产地和种植园,遭受掠夺式的开发。
【图片展示】巴西的矿产和工业。 【讲解】东南沿海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是重要的工业中心。 学生读图并思考,补充答案。
归纳总结:近几十年来,巴西侧重发展服务业,工业在世界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展示】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作物分布、巴西的矿产和工业、巴西气候类型分布、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 【思考】巴西为什么要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呢? 学生读图并抢答。
归纳总结:①加快内地的开发建设;②分散里约热内卢的城市职能,缓解其城市压力;③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相对凉爽,环境优美。
【思与学】为什么巴西要在汽油中添加乙醇?
过渡:世界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流经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 60% 在巴西境内。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图片展示】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 【思考】读图,说说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哪里?全球有哪些主要的热带雨林区? 学生抢答,:热带雨林主要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是主要的热带雨林区。 热带雨林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主要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思考】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 【讲解】生活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印第安人,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砍伐树木,开荒种地。
【图片展示】热带雨林破坏前后的图片。 【思考】对比两图差异,推测其变化原因。 【图片展示】热带雨林被破坏的人来活动推荐。 通过自学+阐述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环节三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说明科技对巴西大豆产业发展的影响。 【任务】计时6分钟。 1.布置任务: (1)20世纪70年代以前,巴西只有南部一些地区种植大豆。结合图巴西地形图,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解释巴西南部适合种植大豆的原因。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在大量引进大豆品种的基础上,研发了能在热带地区生长的大豆品种。结合图,说说育种技术对巴西大豆主产区分布的影响。 (3)结合资料,说明科技对大豆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影响。 2.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做活动情况,实时指导。 【组织总结】 6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小组分工,选出记录员和汇报人。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组活动】讨论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 【任务】计时8分钟。 1.布置任务: 请你进一步查找资料,加入他们的讨论。谈谈你对保护与开发热带雨林的看法, 写下你的论点和论据。 2.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做活动情况,实时指导。 【组织总结】 8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环节四 小试牛刀 布置班级PK题目。 一起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在课堂小结环节查落补缺。
环节五 思维梳理 一起总结。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六 布置作业 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 挑战探究:雨林可持续发展方案(列出开发者(农民/企业)、保护者(环保组织)、政府的不同立场。请收集资料,并制作课件。下节课课堂分享。)。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