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0张PPT)第二章 物质的量第6讲 物质的量浓度复习要点 1.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2.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3.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曲线在物质分离、提纯中的应用。第*页考点1 物质的量浓度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物质的量浓度(cB)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 (3)常用单位:mol·L-1。笔记:[高考拓展]如质量浓度,单位g·L-1,即1 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质量 物质的量 ③溶液稀释和混合计算ⅰ.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a.溶质的质量、物质的量②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c1V1=c2V2。b.溶液质量守恒,m(稀)=m(浓)+m(水)(体积一般不守恒)。ⅱ.同溶质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混合计算a.混合前后溶液体积保持不变时,c1V1+c2V2=c混×(V1+V2)。ⅲ.溶质相同、质量分数不同的两溶液的混合规律同一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的两溶液混合:等体积混合等质量混合B题组集训提升能力题组一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A. 0.5 L该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1B. 将10.6 g Na2CO3溶于1 L水中能得到0.1 mol·L-1 Na2CO3溶液C. 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0 mL,则取出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D. 取该溶液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后,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D解析:溶液的浓度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无关,该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故A、C项错误;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中,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水的体积,即将10.6 g Na2CO3溶于水所配成1 L的溶液浓度是0.1 mol·L-1,故B项错误;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0.1 mol·L-1×0.01 L=c×0.1 L,c=0.01 mol·L-1,故D项正确。C解题感悟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关键点(1)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并计算物质的量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例:Na、Na2O、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NaOH;SO3溶于水生成H2SO4;NO2溶于水生成HNO3。②特殊物质例:NH3溶于水后,计算浓度时仍然用NH3作为溶质。③注意含结晶水的物质例:CuSO4·5H2O溶于水后的溶质为CuSO4。(2)溶液体积的准确计算2. 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b.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相互换算CA. 把100 mL 3 mol·L-1的硫酸与100 mL H2O混合,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1.5 mol·L-1B. 把100 g 20%的NaCl溶液与100 g H2O混合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C. 把200 mL 3 mol·L-1的BaCl2溶液与100 mL 3 mol·L-1的KCl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c(Cl-)仍然是 3 mol·L-1D. 把100 mL 20%的NaOH溶液与100 mL H2O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B第*页考点2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主要仪器笔记:若位置放反,则物质质量=读数-2×游码读数左 0.1 (2)容量瓶:笔记:①(2022山东)应选用配带塑料塞的容量瓶配制Na2CO3标准溶液(√)②(2023山东)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即可(×)笔记:(2022山东)可用量筒量取25.00 mL Na2CO3标准溶液置于锥形瓶中(×)10 2. 溶液配制的流程及误差分析笔记:①高考中常取某一步骤中装置,如(2023重庆)考查“转移”装置②(2022山东)应选用烧杯而非称量纸称量Na2CO3固体(√)③关键操作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如胶头滴管的使用、转移时玻璃棒的引流④即操作对m、V的影响3. 定容时俯视 和仰视的分析笔记:俯视、仰视、平视均从刻度线起,视线经过凹液面最低处,如(2023浙江6月)俯视刻度线定容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1)了解仪器的构造,特别是刻度是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2)先画出正确的读数方法及数值,再比较仰视和俯视的情况。例如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仪器类型 观察方法 实际数值“0”刻度线在下边① 仰视 偏大俯视 偏小“0”刻度线在上边② 仰视 偏小俯视 偏大笔记:①如量筒(无0 mL,但刻度由下向上增大)②如滴定管B题组集训提升能力题组一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操作及仪器1. (2025·山东联考)某小组用浓硫酸配制300 mL 1.0 mol·L-1硫酸溶液,配制过程如下:①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浓硫酸于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冷却至室温;②将第①步所得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至500 mL容量瓶中;③用蒸馏水洗涤量筒﹑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直接倒入容量瓶中;④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平,并摇匀、装瓶、贴标签。标签写着“1.0 mol·L-1硫酸溶液”。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D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①存在1处错误;配制溶液可以多配但不可少配,将第①步所得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至500 mL容量瓶中,②正确;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用玻璃棒引流至容量瓶中,量取浓硫酸的量筒不需要洗涤,③存在2处错误;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④存在1处错误;综上所述,共存在4处错误,D正确。A. 操作1前可用托盘天平、称量纸、药匙称取质量为4.0 g的NaOH固体B. 操作1中NaOH完全溶解后,为避免吸收空气中的CO2,应立刻进行操作2C. 操作4中如果俯视刻度线定容,所配NaOH溶液浓度偏大D. 将100 mL 1.0 mol·L-1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50 g水后,其物质的量浓度变为2.0 mol·L-1C解析:NaOH具有腐蚀性,应在小烧杯中称取质量为4.0 g的NaOH固体,故A错误。操作1中NaOH完全溶解后,应冷却到室温,再进行操作2,故B错误。操作4中如果俯视刻度线定容,则加入水的体积偏小,所配NaOH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将100 mL 1.0 mol·L-1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50 g水后,剩余溶液的体积不为50 mL,其物质的量浓度不是2.0 mol·L-1,故D错误。胶头滴管 500 mL容量瓶 10.0 g 左盘 小于 32.6 g 搅拌,加速溶解玻璃棒 保证溶质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距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解题感悟从实验步骤分析配制溶液所需仪器注意:(1)容量瓶一定要注明规格。(2)用固体配制溶液时,用天平称取固体;用液体配制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液体。(3)固体试剂配制时用到量筒是粗略量取水的体积,可不必用到量筒;液体试剂配制时一定要用。偏小 偏大 偏小 偏大 偏大 偏大 偏小 偏小 偏小 偏小 偏小 无影响 无影响 解题感悟(1)nB偏小①砝码与试剂位置颠倒(使用游码)②搅拌时液体外溅③向容量瓶移液时外溅④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⑤定容时水多用滴管吸出⑥用量筒量取需稀释液体时,俯视读数(2)nB偏大①砝码附着其他物质或已生锈②用量筒量取需稀释液体时,仰视读数(3)V偏大①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②定容时仰视刻度线(4)V偏小①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至容量瓶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5)对浓度无影响①容量瓶未干燥②定容摇匀后少量溶液外流第*页考点3 化学计算技巧和方法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2. 差量法计算差量法的解题关键是找准研究对象。(1)固体的质量差,研究对象就是固体。(2)气体的质量差,研究对象就是气体。(3)液体的质量差,研究对象就是液体。3. 热重法计算解题的方法思路(1)设晶体为1 mol,其质量为m。(2)失重一般是先失水,再失非金属氧化物。笔记:实质也是差量法,如固体减少量(4)晶体中金属质量不再减少,仍在m余中。(5)失重最后一般为金属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得m氧,由n金属∶n氧,即可求出失重后物质的化学式。4. 守恒法在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中的应用守恒法是中学化学计算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其特点是抓住有关变化的始态和终态,忽略中间过程,利用其中某种不变量建立关系式,从而简化思路,快速解题。(1)考虑元素守恒复杂多步的化学反应中某些元素的质量或浓度等没有发生变化。(2)考虑电荷守恒求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时,运用溶液呈电中性,此时也可以考虑元素守恒。(3)考虑得失电子守恒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得失电子及反应前后化合价变化的计算。5. 关系式法解题步骤笔记:拓展:在工业生产和滴定中应用,如FeS2~2SO2~2SO3~2H2SO4 FeS2~2H2SO4,各步转化率乘积等于总的转化率6. 极限法解题思路(1)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某一方向进行完全的反应,讨论最大值或最小值。(2)把混合物假设成为某一纯净物,讨论极限。(3)把多个同时进行的反应假设成单一反应,讨论极限。B题组集训提升能力题组一 差量法和热重法计算A. 到A点时草酸钴晶体失去2个H2OB. C点剩余固体的化学成分为Co3O4C9∶7或5∶3 题组二 守恒法计算A.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物质的量为0.1 molB. 得到的溶液中n(Cu2+)=0.25 molD. 若混合物中含0.1 mol Cu,则该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最后剩余固体12.8 gDA. 与铜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0.10 molC. 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9.0 mol·L-1D. 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标准状况下的氧气224 mLC5. (2024·日照一模)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一定体积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氧气的量(单位为mg·L-1)来表示。我国地表水可采用标准KMnO4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即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每消耗1 mol KMnO4折算为1.25 mol O2的消耗量。其操作步骤如下:①取水样V0 mL,先加入足量稀硫酸酸化,再加入V1 mL 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煮沸30 min(充分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溶液呈稳定的红色,冷却至室温。②向①中溶液中加入V2 mL c2 mol·L-1的Na2C2O4标准液(过量)。③用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滴定②中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KMnO4标准液V3 mL。题组三 关系式法A6. 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某硫酸厂在进行黄铁矿成分测定时,取0.100 0 g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将生成的SO2气体与足量Fe2(SO4)3溶液完全反应后,用浓度为0.020 0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2Cr2O7标准溶液25.00 mL。90.00% 3.36×106 15 题组四 极限法计算①21∶9 ②21∶7.5 ③21∶6 ④21∶8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解析:利用极限法解答,根据Fe2O3、FeO中Fe、O元素质量之比确定范围。若固体只有Fe2O3时,Fe、O元素质量之比为(56×2)∶(16×3)=7∶3=21∶9;若固体只有FeO时,Fe、O元素质量之比为56∶16=7∶2=21∶6。混合物中21∶9<m(Fe)∶m(O)<21∶6,故①③不可能。AA. x=V/(11.2n)B. 0<x≤0.5C. V=33.6n(1-x)D. 11.2n<V≤22.4nD第*页限时跟踪检测B. 将Na2O和Na2O2各1 mol溶于水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同C. 标准状况下22.4 L NH3溶于水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1 mol·L-1D. 要配制100 mL 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需要胆矾1.6 gC123456789101112B. 将100 mL 5 mol·L-1的盐酸加水稀释至1 L,再取出5 mL,这5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C. 将1 mol·L-1的NaCl溶液和0.5 mol·L-1的B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忽略溶液体积变化,c(Cl-)=0.75 mol·L-1D. 标准状况下,22.4 L HCl溶于1 L水,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B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A. 计算、量取:用20 mL量筒量取19.6 mL浓硫酸B. 溶解、稀释:将浓硫酸倒入烧杯,再加入80 mL左右的蒸馏水,搅拌C. 转移、洗涤:将稀释并冷却后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洗涤液转入容量瓶,重复2~3次D. 定容、摇匀:加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摇匀,最后在容量瓶上贴上标签C123456789101112解析:用密度为1.84 g·mL-1、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180 mL 2 mol·L-1稀硫酸,由于实验室没有180 mL的容量瓶,需要选用250 mL的容量瓶,所以V×1.84 g·mL-1×98%=0.250 L×2 mol·L-1×98 g·mol-1,V≈27.2 mL,应用50 mL量筒量取27.2 mL浓硫酸,故A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容易导致液体飞溅,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故B错误;将稀释并冷却后的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至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烧杯2~3次,洗涤液也应转入容量瓶,使溶质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故C正确;容量瓶不可用于贮存溶液,定容、摇匀后,应将溶液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注明溶液成分及浓度,故D错误。1234567891011124. 某实验需1 mol·L-1NaOH溶液90 mL,配制该NaOH溶液的几个关键实验步骤和操作示意图如下:DA. 用托盘天平和滤纸称取3.6 g氢氧化钠固体B. NaOH在烧杯中完全溶解,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C. 操作①时,若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使配得的NaOH溶液浓度偏低D. 上述操作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⑥①⑤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A. 0.25 mol·L-1 B. 0.2 mol·L-1C. 0.45 mol·L-1 D. 0.225 mol·L-1A123456789101112A. 溶质质量分数为23%和10%的氨水等质量混合,混合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6.5%B. 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混合,计算时可将体积直接加和C. 若溶质质量分数为2x%的乙醇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y mol·L-1,则将其加水稀释至溶质质量分数为x%,所得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于y mol·L-1C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实验编号 甲 乙气体成分 200 mL NH3和50 mL空气 200 mL NO2和50 mL空气AA. 实验过程中,甲、乙都发生化学反应B. 乙中最后的剩余气体显红棕色C. 实验所得两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D. 甲中如果没有空气,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更大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A. FeSO4·7H2O脱水热分解,其热重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x=4,y=1B. FeSO4热分解后,其固态产物的颜色为红色,说明生成的物质为Fe2O3C. 生成的气态产物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说明产生了SO2D. 把产生的气态产物通过氯化钡溶液,立即有沉淀生成,不能证明其气态产物中含有SO3D123456789101112解析:FeSO4·7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78,100 ℃时,失重率为19.4%,278×19.4%≈54,即分解生成FeSO4·4H2O和3H2O,同理可以求得200 ℃时,FeSO4·4H2O分解生成FeSO4·H2O和3H2O,300 ℃时,FeSO4·H2O分解生成FeSO4和H2O,更高温度下,FeSO4隔绝空气,分解生成Fe2O3、SO2、SO3。100 ℃时,生成FeSO4·4H2O,即x=4,200 ℃时,分解生成FeSO4·H2O,即y=1,A正确;FeSO4热分解后,其固态产物的颜色为红色,说明最终生成的物质为Fe2O3,B正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有还原性的气体,反应中可能生成的有还原性的气体只有SO2,故生成的气态产物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说明产生了SO2,C正确;把产生的气态产物通过氯化钡溶液,立即有沉淀生成,因为SO2无法和氯化钡溶液反应得到硫酸钡沉淀,故可以说明其气态产物中含有SO3,D错误。123456789101112A. 气体A中SO2和H2的体积比为4∶1B. 该合金中锌、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 该实验所用NaOH的浓度是10 mol·L-1D. 沉淀质量最大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355 gB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0. (2025·青岛一模)草酸晶体(H2C2O4·2H2O)用途广泛,易溶于水,其制备及纯度测定实验如下。Ⅰ.制备步骤1:将m g淀粉溶于水与少量硫酸加入反应器中,保持85~90 ℃约30 min,然后逐渐降温至60 ℃左右。123456789101112Ⅱ.纯度测定称取制得的草酸晶体m2 g,配成100.00 mL溶液。取出20.00 mL,用c mol·L-1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重复2~3次,滴定终点时,平均消耗标准溶液V mL。A. 65%浓硝酸(ρ=1.4 g·mL-1)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3.6 mol·L-1C. 配制的草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025cV mol·L-1D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1. 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用到一定浓度的溶液。Ⅰ.某0.3 L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中含有KCl、K2SO4、NH4Cl三种溶质,测得该营养液中部分离子的浓度柱状图如图所示:4 mol·L-1 1234567891011121 200 1234567891011121.5 12345678910111211.8 mol·L-1 351.5 123456789101112解析:(6)配制时所用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有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123456789101112解析:(7)①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使得溶质偏多,溶液浓度偏大。解析:②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没有影响。解析:③定容时,俯视读数水加少了,浓度偏大。偏大 无影响 偏大 12345678910111212. (2025·银川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1∶1 0.1NA 12345678910111230 3.84 12345678910111212.34 620 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4)钴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及超硬材料等领域。草酸钴是制备钴的氧化物的重要原料。如图为二水合草酸钴(CoC2O4·2H2O,M=183 g·mol-1)在空气中受热的质量变化曲线,曲线中300 ℃及以上所得固体均为钴氧化物。CoC2O4 Co3O4+ 2Cl-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