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尤溪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历史(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A. 开通了大运河 B. 开创了“开元盛世”C. 结束分裂局面 D. 正式确立了科举制2. 隋朝末年,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主要是控诉隋末统治者( )A. 实行残暴统治 B. 强化中央集权 C. 实行民族压迫 D. 加强文化专制3. 与下面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4. 据下表可知,唐太宗( )唐太宗统治时期户数、粮食储备的变化时间 全国户数(户) 粮食储备(石) 新开垦农田面积(亩)即位初期 200余万 约1000万 /贞观末年 近300万 约2500万 数百万A. 注重虚心纳谏 B. 重视发展生产 C. 扩充国学规模 D. 加强边疆管理5. 武则天统治期间有“贞观遗风”美誉,亦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A. 改变了科举取士的原则 B. 促进了人口增长C.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 加强了君主专制6. 唐代涌现出一批闻名天下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武则天、女将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等,这种现象体现出唐代(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政策开明 C. 科举制度进步 D. 妇女彻底解放7. 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唐玄宗在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这反映出他们治国的共同经验是( )A. 吸取前朝经验 B. 重用贤能之才 C. 开创科举考试 D. 强化君主专制8. 【新课标·跨学科·物理】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A. 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 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D. 商业活动范围扩大9. 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A. 传承与创新 B. 交流与传播C 改进与推广 D. 开放与互鉴10.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图知识结构图主标题的是( )A. 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B.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C. 宋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 元朝成熟的商业网络11.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A. 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 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C. 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12.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赞扬的是唐都长安( )A. 社会治安稳定 B. 水陆交通发达 C. 布局严整对称 D. 文化繁荣昌盛13. 下图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图中“▲”处应填(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自然灾害 D. 澶渊之盟14. 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能力。下面为《步辇图》局部,描习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与这幅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金城公主和亲 C. 唐蕃会盟 D. “和同为一家”15.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由此可见( )A.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军事实力影响了民族关系C. 贞观年间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D. 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16. 印刷术发明后,逐渐向海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内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很早就接收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这表明当时( )A. 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 B. 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领先世界C. 中华文化有强大辐射力 D. 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往频繁17. 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撰成的医学巨著是( )A. 《本草纲目》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黄帝内经》18. 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A. 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 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 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19. 以世纪、年代为呈现方式,公元961年可表述为( )A. 公元前9世纪六十年代 B. 公元前10世纪六十年代C. 公元9世纪六十年代 D. 公元10世纪六十年代20. 下图中主人公此举的目的是( )A. 改善君臣关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吏治改革 D. 完善福利制度21. 宋朝《神童诗》写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话。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 等级森严 B. 商业繁荣 C. 重农抑商 D. 崇文抑武22. 《文献通考》记载: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万石,即使与治平(1064一1067年)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叙述的是王安石变法的( )A. 背景 B. 措施 C. 特点 D. 意义23. 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政权 战 和北宋与辽 40余年 100多年北宋与西夏 约6年 100多年A. 各政权之间混战不断 B.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C.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D.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24. 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 各政权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25. 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26.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讽刺的是( )A. 南宋偏安 B. 城市繁荣 C. 宋金对峙 D. 文化昌盛27. 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 乐观精神 B. 报国情怀 C. 浪漫风格 D. 前瞻意识28.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史实。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B.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C. 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D.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上图是1330年的中国形势图,大都即今天的北京,琉球为今天的台湾。据图判断,与该形势图相匹配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材料中的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D。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朝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 唐朝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万多块中国瓷器残片(以唐居多),有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形有碗、罐、盆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摘编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1)根据材料一,简述从涿郡到东都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陶瓷业繁荣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凉州行 唐·王建(节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译文:这些胡人从前不懂犁地耕种,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放牧驱羊时也穿上锦衣,只为爱惜毡裘以备争斗之时。他们养蚕缫茧织成帛匹,却怎忍用这帛匹绕帐制作旌旗。城头山鸡已经在角角报晓,而洛阳城中家家还在演奏胡乐。(1)根据材料一,简述“这种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并归纳唐朝民族交融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繁荣的原因。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 大雁塔 (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修建) 图2 唐蕃会盟碑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图3 唐招提寺 (位于日本奈良,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后主持修筑) 图4 妙应寺 (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历史见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据此,简述材料所示史料同属的类型。(2)请从材料中选择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尤溪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历史(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C【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B【21题答案】【答案】D【22题答案】【答案】D【23题答案】【答案】B【24题答案】【答案】C【25题答案】【答案】D【26题答案】【答案】A【27题答案】【答案】B【28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题答案】【答案】史实:图中有宣政院辖地,元朝建立后,设宣政院直接统辖管理西藏地区各项事务;图中都城名为大都,归中书省管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图中地方名称中基本都有行省二字,元朝设置了行省制度作为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因此判断所示是元朝的形势图。【30题答案】【答案】(1)永济渠。加强南北联系;推动经济发展;巩固隋朝统治。(2)流行范围广;品种丰富;器形多样。 (3)繁荣与开放。【31题答案】【答案】(1)名称:科举制。积极作用:打破了门第限制,扩大了选官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2)领域:农业、服饰、手工业、音乐特点:双向交流,相互影响,涉及生活多方面。(3)原因:制度创新(如科举制),民族交融促进发展,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统治者政策开明。【32题答案】【答案】(1)类型:大雁塔、唐蕃会盟碑、唐招提寺、妙应寺均属于实物史料。(2)历史事件:图1和图3论题: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传播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带回佛经并主持修建大雁塔保存典籍,这说明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吸收印度佛教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借鉴。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代建筑、医学、律宗佛教,唐招提寺成为盛唐建筑风格的典范,反映了唐代文化向日本输出,推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彰显中华文明的辐射力。唐代通过双向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明互鉴。玄奘和鉴真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事迹印证了开放包容的唐朝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