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概述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归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涵养唯物史观素养。2.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和角色扮演,准确说出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主要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涵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研究考古遗址和遗物,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涵养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归纳华夏族形成的过程和特点,阐述远古传说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关系。4.通过研读史料和观看视频,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素养。【教学重难点】1.说出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主要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涵养时空观念素养。2.归纳华夏族形成的过程和特点,阐述远古传说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火种初燃--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任务1:阅读材料P15,概述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归纳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结论: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总结牛河梁遗址对中华文明影响?结论: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曙光”。二、 璀璨双璧--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任务2:设计良渚古城信息卡片?假如你是“良渚古城”的形象大使,如何宣传良渚古城遗址?仿照良渚古城名片,完成陶寺古城名片制作。从良渚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进入文明社会?结论: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通过研读地图和考古成果,感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结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神话流芳--远古的传说通过阅读教材P18第2段,归纳黄帝、炎帝在华夏族形成的过程重要作用结论:炎帝黄帝——人文初祖;世界华人——“炎黄子孙”任务3:研读材料,总结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城。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黄帝之后有名的部落首领?通过什么制度产生?该制度的标准?结论: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研读材料,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有何感悟?材料: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意思相近即可)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四、源远流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任务4:通过研读史料和观看视频,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总结提升:中华文明起源于史前时代,黄河、长江流域的众多古文化遗址见证了文明曙光。多元一体的文化长期交流融合,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以中原为核心格局。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历经漫长岁月传承发展,成为世界最古老而耀眼的文明之一,在世界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动人的华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达标检测】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2.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3.下图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地区遗址出土的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 )A.多元一体 B.繁荣开放 C.绵延不绝 D.农耕为主4.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检测目标3)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