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列举夏商周时期,我国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树立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准确理解史事的意识。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图文资料、观看视频,归纳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概括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初步具有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的能力。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说出《诗经》的创造背景、内容、特点、地位及“楚辞”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特点,归纳《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影响。4.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感受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2012年 8月21日习近平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的致辞2021年5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医圣祠和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考察①原始社会末期②商朝③西周④春秋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诗经》秋七月,有星孛(bèi)入于北斗。——《春秋》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比西方要早670余年阅读课本44页1-2段,梳理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天文成就。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癸酉,贞:日夕又食。)①夏朝②商朝③战国可能有了历法。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干支纪日。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夏小正》天干地支甲骨文图阅读课本44页第3段,梳理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历法发展。历法: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天文学是历法的基础,古人通过观测天象获得天文知识,然后以之为凭据编制历法,从而安排各种生产活动。思考:制定历法、测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芒种: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雨生百谷”的意思,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有利于划分农耕周期,指导农业生产,推动农耕经济发展。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扁鹊见蔡桓公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阅读课本44-45页,梳理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医学发展历程。远古传说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黄帝内经》①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②讲述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③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扁鹊:①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②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考察。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龟甲牛骨1、含义:2、发现人: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3、记载内容:占卜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占卜是否要用一头牛来祭祀占卜祭祀祖先的当天会不会下雨战争农业祭祀天气占卜妇好率领军队伐恙方的事迹阅读课本45-46页,归纳甲骨文相关概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试试辨认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羊山水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4、造字方法:材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5、地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材料: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阅读课本46-47页,归纳课本介绍了哪些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司母戊鼎青铜人头像何尊四羊方尊青铜器:是指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铸造加工而成的器具。司母戊(wù)鼎133cm116cm79cm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口宽79厘米,重达832.84千克。殷代熔铜的坩锅每个只能熔铜12.7公斤,铸造该鼎需要60多个坩埚同时拌熔,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国宝档案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蕉叶形,纹理清晰四只大卷羊角精美的纹路“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四羊方尊国宝档案国宝档案商周时期青铜器有哪些特点爵酒器钟乐器剑兵器铲农具镜杂器礼器簋guǐ盛器匜yí食器甗yǎn数量众多 种类齐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礼器 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以鼎为代表的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象征太阳鸟青铜树青铜面具青铜人像大立人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青铜立人太阳形器青铜面具三星堆玉璧三星堆玉璋三星堆玉琮良渚遗址玉璧良渚遗址玉琮二里头遗址玉璋想一想对比三星堆与其他遗址出土文物的外形,你发现了什么?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终汇集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诗经·小雅·小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典出:屈原《离骚》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时期:内容:地位:价值: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情感浓郁、想象丰富西周和春秋时期风”“雅”“颂”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诗经》“楚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阅读课本48页,完成《诗经》“楚辞”的相关表格。特点:采采芣fú 苢yǐ ,薄言采之。采采芣fú苢yǐ ,薄言有之。译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三岁贯汝rǔ ,莫我肯顾。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你却不肯顾惜我。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 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译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勤统治者剥削压迫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材料研读: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诸侯混战,政治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歌颂美好爱情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学史崇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大意:长长地叹息,偷偷地掩面哭泣,为百姓苦难的生活感到哀伤。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大意: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大意: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真理,虽死不悔任务4:观看视频感受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夏商周时期的苍穹问道国宝探秘诗韵流芳科技与文化天文、历法与医学的华章甲骨文与青铜器的瑰宝《诗经》与“楚辞”的风采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课堂小结结束语: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就是灿烂的中国文化,这就是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根植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续写中华文明更加壮美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课堂检测1.战国时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天文历法成就是( )A.鲁国天文学家多次观测日食 B.夏历诞生C.留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二十四节气D2.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形声 D.假借AD3.汉代学者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此材料能准确反映出( )A.鼎的工艺高超,制作精美 B.鼎是研究商周时期铜文化的依据C.鼎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D.鼎的数量代表着权力和社会地位4.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传承创新 2024-10-17 14-51-37.mp4 何尊 13-55-35.mp4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