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11.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 11.1《法不可违》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材包括三段正文,一个生活观察,两个相关链接,三个探究与分享,一个启思导行,聚焦违法行为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三类违法行为及其危害,懂得违反法律必须承担责任,明确法不可违。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和作用。但因为生理和心理仍不成熟,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网络信息、他人唆使和不良行为的影响等特点。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学习 目标 法治意识:懂得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感受法律权威,增强守法自律、依法办事的意识。 责任意识: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型,形成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重点 懂得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感受法律权威,增强守法自律、依法办事的意识。难点 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型,形成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电影《第二十条》片段 思考:“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师:法律具有惩治犯罪的作用,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违反法律,违反法律要付出代价。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视频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视频导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讲授新课 总议题:法不可违 议题一:违法行为我知晓 议题二:违反法律要担责 议题三:遵守法律我践行 议题一:违法行为我知晓 议学情境一 三个案例 议学任务一 分析思考三个案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违法行为 三个案例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3.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案件中相关人物都受到了法律的处罚,引导学生得出法律的作用 议学小结一 1.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那么,三种违法行为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我们一起完成第二个议学任务。 议学任务二 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议学小结二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分类 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小试牛刀 学会区分 议题二 违反法律要担责 议学情境二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依然频繁发生。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300万学生遭受校园欺凌,这一数据触目惊心。 播放视频 议学任务三 说一说:校园欺凌的表现有哪些? ——言语上:起侮辱性外号、使用侮辱性话语、嘲笑讽刺、散播他人的谣言、威胁恐吓强迫他人做他不想做的事。。。。 行为上:暴力行为、肢体攻击、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谈一谈:校园欺凌会带来哪些危害? ——对被欺凌者的危害: 身体伤害:如淤伤、骨折等,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心理健康:可能会出现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 学业影响: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导致成绩下降,甚至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社交障碍:可能会变得孤僻、内向、不愿意育人交往。 ——对欺凌者的伤害 法律后果:可能触犯法律,面临行政或刑事处罚。 心理健康:可能导致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形成攻击性人格。 学业影响:会分散学习精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未来的升学和职业发展。 道德和价值观扭曲:可能会影响对是非善恶的判断。 辩一辩: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 时政追踪: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遭3名同学杀害并埋尸,案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 3月21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对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提请检察机关核准追诉。 4月8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 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邯郸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通过上述案件,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确实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具体责任取决于其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其年龄。 议学小结三 3.违法行为的后果 (1)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关链接 那么,对于青少年的我们而言,应该如何去做呢? 议题三 遵守法律我践行 议学任务四 〖我是法律践行者〗生活在法治社会的我们,要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写下你的做法。 在学习法律方面,我准备: 在遵守法律方面,我准备: 在依法维权方面,我准备: ——学习法律: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以及与自身相关的法律,如交通法、环保法等。尊重他人权益:青少年应该尊重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名誉权等,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侵犯他人隐私、不恶意损坏他人财物、不恶意中伤他人等。 ——遵守法律: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定,如保持环境卫生,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等。同时,也要尊重公共秩序,如不参与非法集会等。——维权方面: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向家长、老师、律师等寻求帮助,或通过中国法律援助网等平台获取法律援助。 议学小结四 4.我们应如何对待法律 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课堂小结 随堂演练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问题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小结 法律就像一座坚固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守护着我们的权利与尊严。它规范着社会秩序,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不仅要做法律的遵守者,更要成为法律的传播者。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法律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板书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