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
1.商鞅变法施行十年后,秦国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民众认为是变法带来了家庭财富的增加,于是由变法之初对商鞅的不满转变为称赞。这反映商鞅变法(  )
A. 解决阶级矛盾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激发生产动力 D. 强化国家管理
2.隋代修通大运河之后,设置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此举意在(  )
A. 促进南北交流 B. 防范地方割据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巩固行省制度
3.明清时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绫、绢和罗等各种专门的织机,能制造各种复杂的花纹。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 手工生产发展 B. 商品经济发达 C. 经济作物普及 D. 海外贸易繁荣
4.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开放长江各口(包括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两国商船有权驶入长江及各个通商口岸”,“修改海关税则,作出对两国有利的规定”。这些条款(  )
A. 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 加速了英法对华的资本输出
C. 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D.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5.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这些法令不仅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华侨兴办中国实业、中外共同投资,而且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兴起创办实业的热潮 B. 政府重视发展实业经济
C. 扫除了工商业发展的障碍 D.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
6.民国建立后,原本臃肿繁琐的清代服饰也变得鲜活起来,开始讲究量体裁衣。到二三十年代,合体、简洁、明快的西装长裤更受人青睐。这说明当时(  )
A. 传统服饰已被西服取代 B. 封建旧文化被彻底荡涤
C. 崇洋媚外之风日益盛行 D. 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7.《大众日报》报道某次战役:八路军创造空前伟绩,以百余团精锐,配合着全华北之广大民众,粉碎了敌寇对华北的囚笼政策。该战役(  )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 坚定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和信念
C.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8.如图是一幅名为《人民代表选举大会》(1947年)的版画,该作品旨在(  )
A. 动员人民支持革命 B. 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
9.有学者写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将民族资产阶级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该材料评价的是(  )
A. 一五计划 B. 人民公社 C. 三大改造 D. 土地改革
10.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钱学森
11.1957年,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强调,把广西东西分开对国家和当地发展很不利。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
A.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C.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D. 是巩固祖国统一的重要手段
12.1984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生产经营计划、工资奖金使用、联合经营等10个方面放宽对企业的约束。这反映出当时(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
13.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内地和香港的各方面人士和专家组成,其中香港委员不少于50%。这有利于(  )
A. 完善政治协商 B. 香港平稳交接 C. 实现两岸三通 D. 经济特区建设
14.如图是西班牙邮政发行的《梅里达古罗马剧场》邮票。公元前25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大批公共建筑,现存的剧场遗址是其中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遗址见证了(  )
A. 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 罗马对外贸易的繁荣
C. 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达
15.日本在7世纪进行的改革中规定: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关塞、戍边军及驿站,各置官员。这些措施(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建立了幕府统治 C. 发展了资本主义 D. 开启了对外扩张
16.中世纪晚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在城市具体表现为(  )
A. 手工工场 B. 现代工厂 C. 租地农场 D. 垄断组织
17.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名称与新航路开辟有关且蕴含特殊的涵义。如巴西,葡萄牙语意为“红木的国度”;哥斯达黎加,西班牙语意为“富裕的海岸”;阿根廷,西班牙语意为“出产白银的地方”。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目的是掠夺财富 B. 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C. 使世界连成整体 D. 传播了欧洲的文化
18.1789年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种新原则的胜利——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由此可知,该革命(  )
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C. 完全摧毁欧洲君主制 D. 有民族民主双重性质
19.如表为近代史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概况。该表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是(  )
时期(年) 关键事件 主要传播国家
1848~1871 《共产党宣言》 德、英、法、比等西欧国家
1871~1917 巴黎公社 俄、美、日及欧洲多国
1917~1922 十月革命 中、匈、德等30余国
A. 局限于欧洲发达国家 B. 在社会主义国家广泛传播
C. 通过实践向全球扩展 D. 逐步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20.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中,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及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在赎取过程中,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多达3.23亿卢布。由此可知,这次改革(  )
A. 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B. 是对农民的一次沉重掠夺
C. 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21.“他认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是政府自治的前提,因此他号召抵制英货,改穿家纺的棉布衣服,并提倡手工劳动和乡村农舍手工业的复兴”。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 玻利瓦尔 B. 章西女王 C. 甘地 D. 扎格鲁尔
22.1921年,苏维埃政府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工资制。这一措施(  )
A. 有力地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 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C. 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23.如图所示是二战后,“全球南方”崛起所引起的国际秩序变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这反映出二战以来(  )
A. 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 B.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流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 D. 发达国家崛起的历程
24.如图为1960~1980年德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可知当时德国(  )
A. 社会矛盾消失 B.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C. 贫富差距扩大 D. 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25.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以“融合、连接、创造”为主题,聚焦AI+、增强版5G、物联网、量子计算等领域。这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是(  )
A. 政治多极化 B. 社会信息化 C. 经济全球化 D. 文化多样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一向被中原诸国视为夷蛮的荆楚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在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
——摘编自房列曙《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一切文化现象,都笼罩着“大一统”的时代精神。首先是学术文化上的统一。其次是制度文化上的统一。最后是各类文化创造活动中对“大一统”精神的讴歌与弘扬。“大一统”文化精神对秦汉社会生活的指导与规范是贯穿于始终的,宛如一条红线,统辖着整个秦汉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堪称为秦汉文化的灵魂。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文化的时代主题和作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依据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党中央制定了不同的农村土地政策,有效解决了各时期的土地问题,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阶段 目标 土地政策(制度)
1921-1936年 解除人民饱受“三座大山”压迫与剥削之苦痛 没收剥削阶级土地平分给贫苦农民
1937-1945年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6-1949 年 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 “耕者有其田”
1949-1955年 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已分得土地农民个体经营的困难 公平分配所有权
发展互助合作
1956-1978年 防止贫富分化,破解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所有权集体化
1978-1983年 破解单一产权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 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2002年 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摘编自张兰、冯淑怡《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与历史经验》
(1) 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30年代土地政策变化的实质,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变化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农民获得土地的法律依据,并概述影响党中央制定土地政策的因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它推翻了关于距离和时间的一切固有概念,引发了社会巨变。资本主义的壮大与铁路的扩张齐头并进,在铁路的助力下,全国性的会议得以召开,极大地促进了思想交流,工业革命的发明在英国本土乃至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克里斯蒂安 沃尔玛尔《钢铁之路: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
材料二:经济史学者兰德斯归纳了工业革命的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以机器——快速、规则、准确而且不知疲惫——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第二个原则就是引进了能够将热转化为功的发动机,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并且几乎是无限的能源供应渠道;第三个原则是大量使用新的并且更加丰富的原材料,特别是用矿物资源替代了植物或者动物资源。”
——引自陈文佳、严鹏《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1) 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铁路时代”带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C
22.【答案】D
23.【答案】C
24.【答案】D
25.【答案】B
26.【答案】【小题1】特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结合。
原因:华夏四夷观逐渐打破;周天子的衰落;楚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强盛;经济文化交流
【小题2】主题:“大一统”。
作用:指导规范秦汉的社会生活;为秦汉文化注入灵魂
27.【答案】【小题1】土地政策从激进的土地革命转向缓和的阶级关系调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小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阶段性目标;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与国内政治形势
28.【答案】【小题1】影响:打破了旧有的时空概念,引发社会巨变;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交流;传播工业革命成果
【小题2】观点:技术变迁促进工业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手工生产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等纷纷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1869年,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综上,技术苹新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工业的进步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