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中外历史纲要上)(2)掌握政治体制、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成文法的产生,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的产生(选择性必修1)(3)掌握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商业、城市、交通等发展史实(选择性必修2)(4)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选择性必修3)考情统计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4年 山东卷:移风易俗;全国甲卷:诸侯争霸;安徽卷: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广东卷: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江苏卷:史料辨析23年 湖南卷:秦国官僚制度;海南卷:战国晚期生产方式的变革;全国乙卷: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河北卷:史料辨析(关于诸侯称谓的不同记载);江苏卷:春秋时期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22年 全国乙卷:商鞅的军事改革(非选择题);江苏卷:春秋末年土地制度的变动百家争鸣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各家思想的比较(道家思想的差异性);北京卷:儒家修身明德的追求23年 全国甲卷:孔子维护等级秩序/孔子的“乐教”思想(非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北京卷:优秀传统文化内涵22年 全国甲卷:老子思想;湖南卷: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发展及影响;山东卷:田齐法家主张尚法存礼;辽宁卷:春秋末期的民本思想核心热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3)儒、墨、道、法思想主张及比较【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失序、社会变革、百家争鸣。(2)各国为应对时代的转型,纷纷变法图强。法家思想因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受到重视,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重要概念】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建立在 以及基础之上,由 掌握政权。官僚政治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确立,在 基础上,按照建立起来。2.小农经济: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特点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实行 。分封制和宗法制世卿世禄制贵族官吏的选拔和任命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家庭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精耕细作3.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限制 的发展。重农的表现有政府;抑商的表现有。重农抑商政策 ,, , 。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 发展,但阻碍 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的发展和社会转型。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私营工商业重视农业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重征商税、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如盐铁官营)开始于战国商鞅变法西汉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中唐以后松动明清强化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新的经营方式4.“士”阶层: ,士是 的最底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传统 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成为士的标准也从 转变为 。“士”阶层的活跃为 创造了主观条件。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 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西周时期贵族政治经济政治经济的地位个人的才能和人格思想文化的繁荣知识分子课标问题一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经济发展、政治变动与华夏认同经济 农业 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手工业 出现;分工细密商业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流通广泛(形制多样);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部分私营工商业主实力雄厚铁犁牛耕冶铁业货币政治 政局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逐渐走向统一;各国变法改革,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①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②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③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④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社会结构 奴隶主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民族 民族交融加深, 观念产生;华夏族壮大华夏认同[地图解读] 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比较角度 信息表层 诸侯割据、三家分晋 战乱频仍,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诸侯国数量减少 兼并战争,国家趋于局部统一部族数量减少 民族交融,融入华夏族长城 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同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战争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层 (1)战乱客观上推动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修筑长城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诸侯国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增强[图解历史]领域 内容 影响经济 重农抑商,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 ” 土地私有制发展,发展农业经济,稳定财政收入 推动了社会转型;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中国奠定基础政治 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推行 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二、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2.代表: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军功县制中央集权统一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问题]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提示]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者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发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真题演练】A【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东六国多任用宗族及国人为相,秦国任相则不局限于宗族及国人,贵族政治被大大削弱,这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遭到破坏,六国并没有严格遵守宗法制,排除C项;“排挤”一词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深化拓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2.政治:各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富国强兵的需要推动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掌握政权,要求通过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巩固政权。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适应统治阶级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1.背景课标问题二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经济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政治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各国统治者招揽人才,礼贤下士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文化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派别 人物 主张 意义儒家 孔子 ①仁,统治者应爱惜民力,“ ”;②恢复周礼;③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④整理文献,传承文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 孟子 ①人性善;②“ ”荀子 ①人性恶;②2.概况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道家 老子 ①古代朴素唯物论、道法自然, ,辩证法;② ,小国寡民庄子 逍遥自由墨家 墨子 ①“兼爱”“非攻”;②“ ”;③提倡节俭法家 韩非 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②主张变法革新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尚贤[选择性必修1链接] 德法之争1.内容: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2.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满足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和君主专制的需要。[选择性必修3链接] 中华传统文化奠基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2.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3.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儒家 法家 道家问题 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解决 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 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理想 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问题] 结合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以“思想与时代”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提示] 思想与时代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法家、道家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主张。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的现实,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以法治国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方法指导] 命题型小论文方法指导:以“××××”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1)第一步:照抄标题。(2)第二步:总述观点。观点通常要构建历史事物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体现以小见大。所以观点可表述为“××××的发展/变迁是时代的缩影/反映”。(3)第三步:回扣历史解释四部分结构的答法。①为什么:多角度分析时代背景的变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自身)②是什么:提取材料浅层信息(材料关键词)+体现了深层信息(上位的角度/主题、大事件或者内容特点)③怎么样:多角度分析历史影响(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④启示:与材料主题相契合谈认识(家国情怀、史学方法等)1.(2024·北京卷,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 隆礼重法的精神[B] 无为而治的理想[C] 修身明德的追求[D] 选贤任能的理念【真题演练】C【解析】 据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礼,孔子赋予玉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赋予玉以道德内涵,与选官标准——选贤任能无关,排除D项。2.(2024·全国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C] 道家 [D] 法家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甚至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其思想较为保守,不主张延揽人才,变法改革,故C项正确。儒家认同“选贤与能”,墨家提出“尚贤”,法家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食有劳而禄有功”,排除A、B、D三项。[深化拓展]一、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相似 关注社会现实,主张重塑社会秩序;体现人文精神差异 治国理念 ①儒家:“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②法家:实行法治,强调严刑峻法③道家:“无为而治”社会伦理 ①孟子:“性本善”②荀子、韩非:“人之性恶”人与自然 关系 ①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②老子、庄子:顺应自然差异 人生态度 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②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③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社会成员 关系 ①儒家:主张尊卑有序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由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国家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1.政治局势: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中央集权体制萌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理论: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发展,民族凝聚力增强。5.人民愿望:长期战乱下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北京西城二模)曲沃代晋是春秋早期晋国一次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终,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取代了晋国的君主,成为晋国的新主人。该历史事件说明( )[A]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 诸侯兼并战争不断[C] 礼乐制度完全消亡 [D] 分封制度不复存在A【解析】 据材料可知,晋国公族取代了晋国的君主,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项;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且曲沃代晋发生在晋国内部而非诸侯之间,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而非完全瓦解,排除C、D两项。2.(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魏国国君梁惠王曾问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之问表明战国时期( )[A] 民可自由迁徙 [B] 诸侯各国竞争加剧[C] 魏国推行仁政 [D] 淮河流域灾害频发B【解析】 材料中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焉耳矣”,并举例论证,通过对比却发现“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由此发出疑问。由此可推知,梁惠王“尽心”的目的之一是与邻国进行实力对比,反映出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加剧,B项正确。材料“移其民”并非自由迁徙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梁惠王根据情况“移民”,未涉及仁政措施,排除C项。D项并非梁惠王发问的主旨,且河内、河东为黄河流域非淮河流域,故排除。3.(2024·广东佛山二模)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 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 渗透儒道思想理念[C] 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 体现官僚政治特征D【解析】 据材料可知,官员任用主张“举贤”,否认血缘与出身的因素,提倡有能则举之,善用人才,这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故选D项;仅从材料中这一记载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崩溃,排除A项;材料“尚贤”思想涉及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孔子倡行“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4.(2024·山东聊城一模)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A] 列国纷争的现实 [B] 华夏认同的观念[C] 夷夏关系的对立 [D] 儒家思想的传播B【解析】 华夏认同的观念基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材料中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变化体现的就是其是否遵从中原文化,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列国纷争,排除A项;材料强调华夏认同观念,并非夷夏关系对立及儒家思想传播,排除C、D两项。5.(2024·山东日照联考)春秋初期,诸侯国家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A] 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B] 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C] 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D] 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D【解析】 据材料“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力量增强,这是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实行了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即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故选D项。6.(2024·辽宁大连一模)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燕地出土有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长途贩运的兴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货币统一的缺失 [D] 货币流通的广泛B【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货币的流通体现了商业的联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长途贩运兴盛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不同诸侯国间的经济联系,并非货币不统一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仅体现有货币流通,无法判断货币流通是否广泛,排除D项。7.(2024·湖南长沙联考)有学者研究认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凸显了“户”的社会控制意义。自此,授田、征税、起役、社会等级的确定均以“户”为基础。该学者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A] 推动了移风易俗[B] 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C] 顺应了时代潮流[D] 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解析】 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凸显了“户”的社会控制意义,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均以“户”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改变了商鞅变法之前宗法血缘关系在国家管理中的控制作用,体现了商鞅变法社会变革的意义,故选B项;材料突出体现的是商鞅变法后,“户”这一基本单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移风易俗主要体现在民间社会日常生活方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鞅变法对国家治理的意义,与时代潮流无关,排除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废除世卿世禄制主要体现在对旧贵族世袭特权的打击,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8.(2024·北京东城期末)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这一规定( )[A] 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 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C] 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 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B【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国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将秦国人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称为“夏子”,这说明秦国已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故选B项;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形成,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阶级关系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过渡到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材料中并无相关信息,排除C项;秦国商鞅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排除D项。9.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A] 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 大一统的理想追求[C] 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 社会转型势在必行B【解析】 据材料可知,儒家孔子认为礼乐和出兵由诸侯决定是天下无道的表现,表明孔子反对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墨家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一个领导人物来统一管理天下百姓;道家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是其中之一;法家慎到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处于至尊地位的力量,国家的治理就无法达到,综上可知,这些观点反映了大一统的理想追求,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思想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趋同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与血缘政治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希望重建西周时期的礼乐秩序,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D项。10.(2024·湖南衡阳二模)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A] 施行仁政 [B] 教化民众[C] 隆礼重法 [D] 敬天保民B【解析】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用道德来教导民众,用礼教来约束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孟子认为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育那样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令使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受到百姓喜爱。由此可知,二者都倡导教化民众,故选B项。“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孔子不符,排除A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敬天保民是指敬畏天命,保护百姓,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材料并未体现“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11.(2024·山东威海期末)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C【解析】 材料中先秦时期“削木为鐻”的故事,描述了工匠制作的全过程,“斋以静心”用以去功利、去智巧、去我(达到忘记一切、内心专一的境界);入山林、选出天然的材料,顺应自然规律完成制作。这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故选C项。材料故事体现人与自然的相通,而非心外无物,排除A项;尊法敬天的含义是尊崇法律、规则,对天保持敬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先秦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体现在民本、关注社会现实等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2024·湖北武汉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颁布“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A] 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 以法治国受到重视[C]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 德法之争日趋激烈B【解析】 据材料“铸刑书”“铸刑鼎”可知,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成文法,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故选B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并未土崩瓦解,排除A项;仅凭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子产和叔向之争,体现了德法之争,但与晋国“铸刑鼎”无关,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湖南长沙二模)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家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荀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4分)【答案】 (1)以刑制“恶”;礼法并施(或隆礼重法);罪罚相称(当);慎用刑罚。(任答一点得2分,4分)材料二甲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朝经学家)!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乙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6分)【答案】 (2)示例一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2分)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2分)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2分)示例二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2分)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2分)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2分)(3)你认为对“荀子的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 (4分)【答案】(3)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任答一点得2分,4分)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北京西城二模)曲沃代晋是春秋早期晋国一次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终,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取代了晋国的君主,成为晋国的新主人。该历史事件说明( )[A]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B] 诸侯兼并战争不断[C] 礼乐制度完全消亡[D] 分封制度不复存在2.(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魏国国君梁惠王曾问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之问表明战国时期( )[A] 民可自由迁徙 [B] 诸侯各国竞争加剧[C] 魏国推行仁政 [D] 淮河流域灾害频发3.(2024·广东佛山二模)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 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 渗透儒道思想理念[C] 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 体现官僚政治特征4.(2024·山东聊城一模)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A] 列国纷争的现实 [B] 华夏认同的观念[C] 夷夏关系的对立 [D] 儒家思想的传播5.(2024·山东日照联考)春秋初期,诸侯国家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A] 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B] 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C] 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D] 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6.(2024·辽宁大连一模)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燕地出土有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长途贩运的兴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货币统一的缺失 [D] 货币流通的广泛7.(2024·湖南长沙联考)有学者研究认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凸显了“户”的社会控制意义。自此,授田、征税、起役、社会等级的确定均以“户”为基础。该学者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A] 推动了移风易俗[B] 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C] 顺应了时代潮流[D] 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8.(2024·北京东城期末)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这一规定( )[A] 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 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C] 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 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9.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A] 诸子百家思想趋同[B] 大一统的理想追求[C] 血缘政治已经瓦解[D] 社会转型势在必行10.(2024·湖南衡阳二模)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A] 施行仁政 [B] 教化民众[C] 隆礼重法 [D] 敬天保民11.(2024·山东威海期末)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12.(2024·湖北武汉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颁布“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A] 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 以法治国受到重视[C]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 德法之争日趋激烈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湖南长沙二模)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家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荀子》材料二甲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朝经学家)!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乙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4分)(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6分)(3)你认为对“荀子的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 (4分)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A 据材料可知,晋国公族取代了晋国的君主,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项;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且曲沃代晋发生在晋国内部而非诸侯之间,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而非完全瓦解,排除C、D两项。2.B 材料中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焉耳矣”,并举例论证,通过对比却发现“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由此发出疑问。由此可推知,梁惠王“尽心”的目的之一是与邻国进行实力对比,反映出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加剧,B项正确。材料“移其民”并非自由迁徙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梁惠王根据情况“移民”,未涉及仁政措施,排除C项。D项并非梁惠王发问的主旨,且河内、河东为黄河流域非淮河流域,故排除。3.D 据材料可知,官员任用主张“举贤”,否认血缘与出身的因素,提倡有能则举之,善用人才,这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故选D项;仅从材料中这一记载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崩溃,排除A项;材料“尚贤”思想涉及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孔子倡行“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4.B 华夏认同的观念基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材料中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变化体现的就是其是否遵从中原文化,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列国纷争,排除A项;材料强调华夏认同观念,并非夷夏关系对立及儒家思想传播,排除C、D两项。5.D 据材料“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力量增强,这是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实行了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即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故选D项。6.B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货币的流通体现了商业的联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长途贩运兴盛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不同诸侯国间的经济联系,并非货币不统一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仅体现有货币流通,无法判断货币流通是否广泛,排除D项。7.B 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凸显了“户”的社会控制意义,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均以“户”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改变了商鞅变法之前宗法血缘关系在国家管理中的控制作用,体现了商鞅变法社会变革的意义,故选B项;材料突出体现的是商鞅变法后,“户”这一基本单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移风易俗主要体现在民间社会日常生活方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鞅变法对国家治理的意义,与时代潮流无关,排除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废除世卿世禄制主要体现在对旧贵族世袭特权的打击,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8.B 据材料可知,秦国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将秦国人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称为“夏子”,这说明秦国已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故选B项;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形成,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阶级关系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过渡到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材料中并无相关信息,排除C项;秦国商鞅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排除D项。9.B 据材料可知,儒家孔子认为礼乐和出兵由诸侯决定是天下无道的表现,表明孔子反对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墨家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一个领导人物来统一管理天下百姓;道家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是其中之一;法家慎到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处于至尊地位的力量,国家的治理就无法达到,综上可知,这些观点反映了大一统的理想追求,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思想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趋同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与血缘政治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希望重建西周时期的礼乐秩序,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D项。10.B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用道德来教导民众,用礼教来约束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孟子认为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育那样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令使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受到百姓喜爱。由此可知,二者都倡导教化民众,故选B项。“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孔子不符,排除A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敬天保民是指敬畏天命,保护百姓,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材料并未体现“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11.C 材料中先秦时期“削木为鐻”的故事,描述了工匠制作的全过程,“斋以静心”用以去功利、去智巧、去我(达到忘记一切、内心专一的境界);入山林、选出天然的材料,顺应自然规律完成制作。这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故选C项。材料故事体现人与自然的相通,而非心外无物,排除A项;尊法敬天的含义是尊崇法律、规则,对天保持敬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先秦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体现在民本、关注社会现实等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B 据材料“铸刑书”“铸刑鼎”可知,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成文法,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故选B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并未土崩瓦解,排除A项;仅凭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子产和叔向之争,体现了德法之争,但与晋国“铸刑鼎”无关,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13.(1)以刑制“恶”;礼法并施(或隆礼重法);罪罚相称(当);慎用刑罚。(任答一点得2分,4分)(2)示例一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2分)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2分)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2分)示例二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2分)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2分)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2分)(3)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任答一点得2分,4分)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2)掌握政治体制、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成文法的产生,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的产生(选择性必修1) (3)掌握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商业、城市、交通等发展史实(选择性必修2) (4)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选择性必修3)考情统计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4年 山东卷:移风易俗;全国甲卷:诸侯争霸;安徽卷: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广东卷: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江苏卷:史料辨析23年 湖南卷:秦国官僚制度;海南卷:战国晚期生产方式的变革;全国乙卷: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河北卷:史料辨析(关于诸侯称谓的不同记载);江苏卷:春秋时期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22年 全国乙卷:商鞅的军事改革(非选择题);江苏卷:春秋末年土地制度的变动百家争鸣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各家思想的比较(道家思想的差异性);北京卷:儒家修身明德的追求23年 全国甲卷:孔子维护等级秩序/孔子的“乐教”思想(非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北京卷:优秀传统文化内涵22年 全国甲卷:老子思想;湖南卷: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发展及影响;山东卷:田齐法家主张尚法存礼;辽宁卷:春秋末期的民本思想核心热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3)儒、墨、道、法思想主张及比较【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失序、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2)各国为应对时代的转型,纷纷变法图强。法家思想因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受到重视,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重要概念】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掌握政权。官僚政治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确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特点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实行精耕细作。3.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重农的表现有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抑商的表现有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重征商税、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如盐铁官营)。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商鞅变法,西汉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中唐以后松动,明清强化。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阻碍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和社会转型。4.“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传统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成为士的标准也从政治经济的地位转变为个人的才能和人格。“士”阶层的活跃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课标问题一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经济发展、政治变动与华夏认同经济 农业 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 出现;分工细密 商业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流通广泛(形制多样);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部分私营工商业主实力雄厚 政治 政局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逐渐走向统一;各国变法改革,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①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②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④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社会结构 奴隶主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民族 民族交融加深, 观念产生;华夏族壮大 [地图解读] 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比较角度 信息表层 诸侯割据、三家分晋 战乱频仍,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诸侯国数量减少 兼并战争,国家趋于局部统一部族数量减少 民族交融,融入华夏族长城 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同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战争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层 (1)战乱客观上推动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修筑长城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诸侯国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增强[图解历史]二、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2.代表:商鞅变法。领域 内容 影响经济 重农抑商,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 土地私有制发展,发展农业经济,稳定财政收入 推动了社会转型;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中国奠定基础 政治 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推行 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 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问题]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真题演练】(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深化拓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2.政治:各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富国强兵的需要推动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掌握政权,要求通过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巩固政权。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适应统治阶级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课标问题二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背景经济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政治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各国统治者招揽人才,礼贤下士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文化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概况派别 人物 主张 意义儒家 孔子 ①仁,统治者应爱惜民力,“ ”; ②恢复周礼;③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④整理文献,传承文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 孟子 ①人性善;②“ ” 荀子 ①人性恶;② 道家 老子 ①古代朴素唯物论、道法自然, ,辩证法;② ,小国寡民 庄子 逍遥自由墨家 墨子 ①“兼爱”“非攻”;②“ ”;③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②主张变法革新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选择性必修1链接] 德法之争1.内容: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2.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满足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和君主专制的需要。[选择性必修3链接] 中华传统文化奠基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2.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3.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儒家 法家 道家问题 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重建合乎“道”的社会解决 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 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理想 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问题] 结合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以“思想与时代”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方法指导] 命题型小论文方法指导:以“××××”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1)第一步:照抄标题。(2)第二步:总述观点。观点通常要构建历史事物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体现以小见大。所以观点可表述为“××××的发展/变迁是时代的缩影/反映”。(3)第三步:回扣历史解释四部分结构的答法。①为什么:多角度分析时代背景的变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自身)②是什么:提取材料浅层信息(材料关键词)+体现了深层信息(上位的角度/主题、大事件或者内容特点)③怎么样:多角度分析历史影响(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④启示:与材料主题相契合谈认识(家国情怀、史学方法等)【真题演练】1.(2024·北京卷,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无为而治的理想[C]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选贤任能的理念2.(2024·全国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深化拓展]一、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相似 关注社会现实,主张重塑社会秩序;体现人文精神差异 治国理念 ①儒家:“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②法家:实行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③道家:“无为而治”社会伦理 ①孟子:“性本善” ②荀子、韩非:“人之性恶”人与自然 关系 ①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②老子、庄子:顺应自然人生态度 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②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 ③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社会成员 关系 ①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由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国家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1.政治局势: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中央集权体制萌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理论: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发展,民族凝聚力增强。5.人民愿望:长期战乱下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问题一任务一一、铁犁牛耕 冶铁业 货币 华夏认同二、2.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军功 县制 中央集权 统一任务二变化:部分社会下层者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发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真题演练] A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东六国多任用宗族及国人为相,秦国任相则不局限于宗族及国人,贵族政治被大大削弱,这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遭到破坏,六国并没有严格遵守宗法制,排除C项;“排挤”一词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2.为政以德 仁政 隆礼重法 天人合一 无为而治 尚贤任务二思想与时代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法家、道家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主张。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的现实,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以法治国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真题演练]1.C 据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礼,孔子赋予玉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赋予玉以道德内涵,与选官标准——选贤任能无关,排除D项。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甚至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其思想较为保守,不主张延揽人才,变法改革,故C项正确。儒家认同“选贤与能”,墨家提出“尚贤”,法家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食有劳而禄有功”,排除A、B、D三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含解析).docx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x